首頁>育兒>

我相信所有的家長都需要、想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自驅型的、能夠自主學習的孩子。一個有求知慾又有好奇心,能自律,自己能夠完成作業和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和生活,這樣的孩子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們的天賜之福。我們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孩子。

那在講方法之前呢,我要提醒各位家長,如果你希望孩子是這樣的孩子,恐怕你先要覺察一下你自己是不是這樣的家長?我們希望孩子是自驅型主動學習的孩子,那麼父母也許首先要成為這樣的父母。因為在家庭裡最常發生的一個真相是:孩子們基本上是很少聽父母怎麼說的,他們通常看的是父母怎麼做。比如,你告訴他要早點睡,晚睡很不好。當孩子有反駁能力的時候,他就會說,那你自己怎麼不早睡呢?

所以這裡有一個要點,我們有時候對孩子的願望,得需要估計一下,比如說你家裡祖祖輩輩都沒有出過什麼畫家,但是你現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梵高莫奈,這個希望其實並不會很大。對於這部分缺乏自控力或者時間管理能力的家長而言,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自驅型的孩子,那麼最重要的事情,是從改變自己開始。

我們給到大家的這張漫畫,你是怎麼讓自己的孩子愛上看書的呢?其實很簡單,我們有時候也要想一想,或者是反問自己一句,我是怎麼讓自己的孩子愛上手機,迷上抖音的呢?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多放下手機,多拿起書籍。

這是一個提醒。

接下來對於另外一部分家長,就是自己其實做的比較好,但是孩子可能做的不太好,這部分家長的心聲是這樣,就是“我的孩子怎麼一點也不像我啊”,當你發出這樣的一種呼聲感嘆的時候,我們來看一看,也許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一些做法來增強我們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讓孩子成為一個自驅型的、自主學習的孩子。

怎麼做呢?

我覺得培養自驅型孩子最重要的心法,也就是如果今天的課程只能夠留下一句話在你心裡,我也希望必須是這一句,就是大家要明白——想要孩子走到臺前,父母就要隱入幕後。

我之前講過“過度養育”的危害,我說那會極大程度地破壞孩子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最簡單的我們需要知道,我們作為父母常常有一種本能——想要去保護和領導我們的孩子,這本來是好的,但很可惜這樣的本能又伴隨著一種副作用:我們會認為我們好像比孩子自己更加了解,更加知道對他什麼來說是最好的。這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在襁褓中的時候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就算是那樣,我們也不要忘記,就算是新生兒,他也會用十分笨拙但是引人注意的方式來表達他自己的個性,尤其是他不想睡覺,或者是他拒絕吃喝奶的時候。那何況是大一點的孩子呢?

你想要讓孩子主動,那麼你其實就必須要被動一點。因為很簡單,如果孩子在取得成功的過程中,有95%都是來自於你的主動、你的付出,那你其實只給孩子留下了5%的空間啊,如果說你覺得還不夠,孩子還沒那麼好,我要再努力,你又增加到了98%,那你就給孩子留下的只剩下2%,那你能期望,一個只付出2%努力籌碼,就是隻做了那麼一點點力的孩子,他能夠擁有多大的一個自主性呢?所以說這是一個悖論。

所以我們想要去培養出成功的就是自驅型的孩子:

第一,我們要讓孩子具有三種感覺,缺一不可:控制感,邊界感,成就感。

這三個感覺都很重要。我們說過低的控制感,也就是你覺得是身邊的所有事情你都沒有辦法自己主導和決定,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大到我想跟誰交朋友,想要和誰在一起。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辦法自己來決定的話,那這個過低的控制感,幾乎是人類個體能夠經歷的最有壓力感的事情。這個是透過大量的對於大白鼠的生理學的研究,就是生理心理學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控制感本身對於大腦來說是有很強的影響力的。

那麼控制感又來自於哪裡呢?我們說第二個感覺,就是你要尊重孩子的邊界。這個邊界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物理上的邊界,孩子需要擁有自己的房間和自己的空間,你是不能夠隨意進出和打擾的,尤其是對於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

現在好多的家庭裡有了二胎。而我們很多家庭可能條件還沒有到讓每一個孩子都獨立具有一個房間。我會倡導大家儘量的、儘可能地這麼做,實在不行的情況下呢,大家一定要注意對於房間空間的劃分。

我是會收到很多這類案主求助。就是二胎之後第一個大的孩子會出問題,行為問題、心理問題。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有些問題就因為這個大的孩子對生活失去了控制感導致的,是他的邊界感不斷地被破壞造成的。

所以說,如果說兩個孩子必須要在同一個房間,父母要做好空間的管理和劃分,你必須要讓第二個孩子知道,他哪怕再小,也必須知道哥哥或者姐姐們的哪些地方他是不能去打擾的。你這樣做能夠有助於幫助你的大孩子建立邊界,他就會覺得自己在那個範圍之內自己是安全的,於是他大腦裡面的壓力就會下降。

那麼第三個重要的感覺是成就感。我們必須要學會去誇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他好在哪裡。我們的文化通常有一個集體潛意識,就是我們很怕去肯定我們的孩子,就彷彿我們好像一肯定、一表揚他,孩子就會馬上驕傲,也就是我們說的尾巴就會翹起來。但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這樣的做法,就好像我們洗澡的時候,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本來你是覺得洗澡水髒,要把它倒掉,但是你沒有想到,你把可貴的嬰兒也倒掉了。我們需要對孩子的努力表達肯定,我們需要讓他對自己建立一個積極性。如果說他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就是獲得肯定的話,很多時候他會失望。

而心理學就是心理科學對於動機所有的相關研究都能清楚地表明:真正的內驅力,都是由一個孩子他覺得自己能夠勝任某個事,能夠自主決定某種東西,就是由這兩種感覺發展而來的。為了能夠讓他們有勝任感和自主感,我們必須讓孩子們擁有自己的邊界、獨立的空間,能夠讓他去主導和控制自己去決定一些事情,然後能夠讓他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是做得非常非常好的。這才能夠使孩子在他的內心創造出強大的推動力,也會讓孩子更加自信。

第二個,培養自驅型的孩子,我們還要教會孩子們一些學習策略。

這很重要。在心理學上有“習得性無助”的這樣一個概念,我們要去警惕孩子們掉入“低水平勤奮”的陷阱。有的孩子真的不是不努力,他也很努力,努力地做題目刷題,努力地背誦,但是你會發現就是效果不好、成績不好。我們剛才講到的“習得性無助”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就是這種無助感是他是後天習得的,當孩子們很努力很努力,但是他沒有辦法達到一個好的效果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是不行的。

“低水平勤奮”的陷阱會導致“習得性無助”,我們要教會孩子去學習一些學習的策略,比如說背誦,它是一種最低效的記憶策略,記憶策略其實是有好幾種,比如我們用一些組織策略,把一些關鍵詞提取出來,然後把它們編成一句話呀、一個故事之類的,然後記這句話就夠了。類似於這樣子的方式還有很多很多,尤其是精加工策略是特別值得學習的。要幫助我們的孩子去建立這樣的策略部分,才能夠使得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他覺得學有成效,越學越覺得“哦我真行”。

第三,最後,我們還要善於為孩子們提供一些學習的小工具。

比如說你想要讓他很好地去安排寒假作息的一個時間。那我們其實是可以提供一些時間管理的表格給到我們的孩子,那麼當孩子們拿到這個時間管理表格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哦原來還可以這麼做啊。這個比你讓他自己一條一條很枯燥地去安排,會有效果得多,有時候你用這樣的一個小工具能夠事半功倍。你不妨試試跟孩子一起做一份假期的時間管理表格。

作者簡介:周 賢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

浙江師範大學心理教育與輔導碩士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童年對人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