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情緒

幾乎所有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繞不開如何處理情緒這件事情。和所有新事物一樣,我們需要先認知它,瞭解它,才能和它和諧共處。

1 信使

情緒是什麼呢?大家可以列舉很多詞彙,比如快樂、悲傷、興奮、憂鬱等(可以搜尋「薩提亞家庭研究院」、「薩提亞500個情緒描述詞彙」等進行相關內容的詳細檢索和了解),是不是都帶著強烈的喜好?並且很自然地把這些詞彙分類,正向的令人愉快,負面的看都不願看。

其實情緒無好壞之分,一般只劃分為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由情緒引發的行為則有好壞之分、行為的後果有好壞之分。

所以說,情緒本身沒有問題,如何處理它才是問題。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關於情緒的比喻。你在高速路上正開著車呢,車子的儀表盤亮起了紅燈。第一反應你肯定是想,哪裡出了問題,快點解決掉它。你不會直接去關掉紅燈,而肯定是希望透過解除相應的故障使它自動關掉。情緒,就相當於是這個紅燈。情緒本身它不是問題,只是信使。

我們都知道,你不管紅燈提示的話,你就有可能遇到更大的麻煩。情緒也一樣,尤其是讓人不舒服的情緒,往往都在提醒我們,內在需要調整,才能回到和諧一致的狀態。

一直忽略或者拒絕情緒,很可能導致內在問題,透過疾病、不良行為等外在形式呈現出來。

2 情緒管理

情緒,首先它不是病,只是症,是種表現。

所以情緒管理,並非是消滅情緒,也沒有必要消滅,而是疏導情緒,併合理化之後的信念與行為。和醫病一樣的道理,瞭解原因和形成的機制,從源頭上處理它,更加事半功倍。

承認並接納情緒,理清自己和情緒的關係,這一步非常關鍵。如何接納它呢?首先就是不逃避,不評判,不要為擁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感到可恥。覺察到自己有情緒了,允許自己去體驗任何情緒。情緒和自己是什麼關係呢?一句話可以解釋,我在體驗情緒,但我本身不是情緒。只有把自己和情緒分開,才能看清它,正確處理它。

情緒有兩種,一種只跟自己有關,另一種跟別人有關。

跟自己有關的情緒,首先承認它,允許自己體驗它,然後再根據冰山理論找出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從源頭上為情緒找到替代感受或者其他出路。

比如自己掉了錢包。

行動層面:你可能一邊找,一邊自責,還連帶責怪撿到的人;感受:非常沮喪、自責還有對他人的指責;對自己產生的觀點:我總是丟三拉四,對他人的觀點是,現在這個社會風氣真差;產生的期待:希望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希望撿到的人能歸還;

於是,你知道自己渴望滿足自己的渴望,期待放下原來的期待,變成期待自己吸取教訓,不要出現下次。然後觀點變成,我也不是那麼差勁,這次只是意外,下次我會小心的。這樣情緒自然就走了,你也會由此在行為上做出積極的正向的改變。

跟他人有關的情緒,我們就以孩子鬧情緒引起自己不好的感受為例。

首先就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與孩子保持一致的狀態。人有情緒很正常,孩子也是人,並且每個孩子天生氣質不同,即使面臨相同情境,他們的反應和情緒也會有所不同,所以父母首先要認識到,無論孩子產生什麼樣的情緒都是正常的。這是接納情緒的基礎。

接納孩子的情緒,簡單說就是要共情。你可以體會他的情緒,但也要保持從中抽離的能力。共情不是為了讓自己也陷入其中無法自拔,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

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鬧情緒就想發火,制止孩子。這反而會引發更多不好的感受,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家長應該理智地先控制好自己,認識到這是一個跟孩子親近,並且教導她的好機會。

你可以嘗試讓他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引導或試探性地說出他的感受,一些孩子無法用準確地語言來描述自己所體會到的情感,一著急,就會哭或者發脾氣。這很正常,父母應當理解。

被理解是人們擁有的基本渴望之一。當我們感到被理解時,孤獨感就會一掃而空,愛的溫暖,會讓人得以放鬆。尚未獨立的孩子更是渴望被理解,因為他對自己的一些情緒和行為還不確定,需要從跟他有親密關係的人那裡,確認自己是合情合理的。

試著與孩子產生情感共鳴,去體會他的感情,而不是做諮詢師、治療師,指正或是引導。當且僅當孩子向你尋求幫助時才可以做這些。

3 與情緒共存

情緒是人們內心深層渴望的溫度計。當渴望得到充分滿足時,人的情緒是平和,安寧,喜悅和快樂的。如果一個人的渴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孩子可能會更加敏感,在還沒有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處理情緒時,可能會有出格的行為。如果我們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方法,或者走出情緒需要很長的時間,那麼我們就要學會與之和平相處。

積極情緒令我們生活得更好,而消極情緒,則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體驗,需要我們用一些小方法來調節。

有研究發現,做一些運動可以釋放負面情緒,比如去無人之地大吼大叫,或參加高空彈跳、跳傘、登山等極限運動。孩子小,則可以讓他多出去玩一些參與性強的遊戲或活動來調節。

如果嫌這些太折騰,也可以透過人際調節來調整。人是有社會屬性的,可以透過與朋友交流來增加共同愉快的體驗,來化解心中不那麼積極的情緒。小孩子可能玩著玩著就忘記消極情緒了。小小的生命裡,更多時間被快樂佔據,負面情緒佔的比重就沒那麼大了。

當然,最主要的是提高認知。人之所以有情緒,是因為對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解釋,然後由所持有的觀點導致的。

跟孩子講道理可能沒那麼容易講通。但隨著年齡增長和認知的提高,一些情緒就會自然消解掉。

消解總會有個過程。如果引起情緒的問題既不能透過改變自己的觀點、又不能透過其他途徑得以解決,那麼父母要做的,就是承認它,而不是壓抑它,只在情緒引起不恰當行為時及時制止。幫助孩子與情緒和平共處的唯一法寶,就是讓孩子的深層渴望得到滿足,只要自己是鮮活的,情感就可以自由流通。情緒會來,自然也會有走的那一天。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闢謠:復原奶不能給孩子喝,沒營養的假牛奶,牛奶中的“地溝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