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別讓孩子變成孤家寡人,從生活小事入手,教孩子學會“共情”,送給他人生中最寶貴的禮物

在注重優生優育的今天,兒童早期教育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關注,學齡前是兒童性格形成和情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人際互動模式的形成時期,在這時期建立起來的對待他人的態度,將深刻影響孩子今後幾十年與人打交道的方式。

我遇到過一些已經上小學甚至中學的孩子,他們似乎總是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之中,對他人沒有太多興趣,做事情的時候也不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表現出嚴重的自我中心傾向。由於這些孩子在生活中很少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也難以與同齡人建立連線,常常形單影隻,成了孤家寡人,這讓他們非常痛苦,卻往往無力改變。

有人說他們神經發育有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但實際上大多數這種情況的發生並非生理疾病引起,而完全是從幼年時就開始形成的習慣——忽視他人的感受,使這些孩子無法理解他人,表現得冷漠、孤僻甚至怪異,究其原因,家長未能在他們學齡前的關鍵時期做到適當引導,最終造成了這一結果。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看似並不複雜,只要保持一顆對人真誠的心,多考慮他人的感受,就不難交到朋友,然而在此過程中還需要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並非每個人天生就可以熟練掌握,只有從幼年開始培養才能運用自如——那就是共情的能力。

共情被心理學家稱為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是人際交往的基礎,超越了所有花樣繁多的交際技巧。正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對他人感同身受,進而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更多地幫助他人,更少地傷害他人。所以懂得並善於共情的人,往往善於與人合作,在群體中更受歡迎,也容易贏得友誼,結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

既然共情這麼重要,那麼該如何做到共情呢?

主要包括3個步驟,首先要善於觀察他人,理解他人的情緒,然後從內心接納他人的情緒,最後再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情緒並做出適當的行為。透過這些步驟,我們與他人建立了情感連線,從而讓他人感受到尊重和友善,獲得心靈的溫暖。

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尚未完善,對情緒的調節能力較差,如果學會共情,也將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有利於親子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生動的課堂,引導孩子學會共情,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下面3個生活場景。

1、家長與孩子面對同一件事,在意見上發生衝突時。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閱歷不斷增多,對待事物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時和父母見解不同甚至唱反調都屬於正常的現象。同時也要看到,學齡前的兒童自控力還比較弱,家長適當堅持主張是有必要的,可是如果單純直接地指責,強行讓孩子服從,往往無法取得預期效果,還會引發雙方的情緒反應。

朋友家孩子琪琪今年5歲,很喜歡看動畫片,有時候喊他吃飯,他卻堅持要看完一集再吃,這時媽媽會有些著急,但還是努力控制想要批評指責的衝動,而是對他說:“你很喜歡看這個節目,不想被打斷是吧?但是現在飯做好了,再不吃就要放涼了,咱們先吃飯,一會兒看回放可以嗎?”

事實證明,相比不容置疑的命令,帶有共情的意見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因為在我的話語中,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需求和情緒被父母看到了——看電視時不希望被打斷,雖然表面上看,只是一點點語言上的差別,實際上傳遞的卻是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連線。

2、當孩子不聽話,父母感到生氣時。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說,孩子大了反而更加不聽話了,每天都幾乎被孩子氣個半死,確實做父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修行的過程。一般來說學齡前孩子普遍自制力和規則意識比較弱,不太擅長考慮他人,但無論怎樣調皮如何倔強,這都是他們成長曆程中所必然經歷的事情,我們首先要接受和允許他們的不聽話。

面對無法控制的孩子,有些家長怒火中燒,傾向用威脅和暴力逼迫孩子就範,可是這樣的壓制只會適得其反,引發對抗和叛逆,相反如果採取溫和的方式,讓孩子理解家長憤怒的原因,就更容易讓孩子有所改變。

琪琪有個很讓人頭疼的毛病,就是愛磨蹭,有次媽媽提前和朋友約定好了,週末帶上孩子一同郊遊,前一天和琪琪說過,他也表示同意,沒想到第二天早上,琪琪就是賴在床上不起來,喊了很多次,媽媽又著急又生氣,真想把他一把拽起來,但轉念一想,孩子可能還並不能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正是教育他的好機會。

於是媽媽走到床邊對琪琪說:“你還覺得沒睡夠是嗎?但是前天已經和小亮家說好了,今天我們一起去郊遊,人家小亮現在都該出發了,咱們失信於人可不好,這讓我對你有點生氣哦!”琪琪聽了我的話,說要再睡五分鐘,我同意了,果然到五分鐘他就自己起來了。

當父母因孩子而生氣時,最正確的做法是先穩住情緒,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並不帶指責地表達出家長自己的感受,引導孩子共情,從而消除隔閡,達到順暢溝通的效果。

3、家長陪孩子讀書,一起看電視時。週末假期空閒的時候,花時間陪孩子共同度過,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它既能幫助我們構建更加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又可以趁機培養孩子理解世界的能力,尤其是選擇那些能夠促進孩子情感發展的活動,比如讀書和觀看優秀的電視節目。

優秀的故事書和電視劇都具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人物心理的細緻刻畫,在看到一些故事情境時,家長適時可以提出問題,比如“你看這個人的表情,他現在是什麼心情呢?”或者“那個人好像很生氣,遇到了什麼事讓他這麼生氣呢?”透過引導孩子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來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總之,共情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連線時不可或缺的途徑,是人類所有美好情感的源泉,所以不要小看你的每一次言行對於孩子的影響,從生活小事入手,幫助孩子學會共情,就是給與他們人生中最好的禮物,讓我們現在就開始行動吧!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這是得了什麼病?我需要做手術嗎?”網友:你確定這不是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