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親子過大年#

時間過得好快,一眨眼就臘月二十六了。正式進入春節倒計時。

我兒子幼兒園的群裡,老師發來了一張表格,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類似的表格,認識春節的風俗習慣進行禮儀打卡。

春節近在咫尺,卻少了以前翹首以盼的心情,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過年越來越隨便。

我記憶中的春節,滿滿都是盼望和歡樂,感覺一年最重要的就是過年,大掃除、年茶飯、貼對聯、放鞭炮、新衣服、壓歲錢、三十兒全家守歲……

林林總總,那些兒時的小確幸,現在想起來還是回味無窮,充滿幸福。

物質的豐富,讓我們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帶來的喜悅感,儀式的精簡,讓春節變成和日曆上的每一天都無所差別。

為了給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記憶,傳承家的溫暖和珍貴的情感,讓我們把過年重視起來,把過年的儀式感搞起來。要給孩子講講過年的來歷和習俗,同時帶領孩子一起去實踐。

臘月二十三

灶王節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又稱祭灶節、灶王節、掃塵日。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糕點等供奉灶王爺,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在把新"請"回來一灶王像貼上。祈求灶王爺嘴甜一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民間傳說,灶神是玉皇大帝的兒子,主司一家人的平安福祿,並監察全家人的善行惡跡,到每年快年底時,作一總結並上天稟告玉皇大帝,讓玉皇大帝賞罰。

現在因為灶臺也不是過去燒柴火的土灶臺,廚房裡早已不再貼灶君神馮,這項風俗就這樣隨之悄然不見。

但是這個故事這個習俗還要非常有必要讓孩子知道,同時我們還要時刻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做善事好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灶君的奉祀,正是這種心態的表現。

臘月二十四

掃塵日

民謠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掃塵有兩個意義,第一打掃屋子和清潔自身。從今天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打衛生,屋裡屋外、房前門後、犄角旮旯、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

小時候過年,是我和妹妹最快樂、媽媽最忙碌的時候,我和妹妹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後,房間在媽媽的“魔力”下變得煥然一新、明窗淨几,連空氣中都洋溢著歡歡喜喜、乾乾淨淨的迎春氣氛。

人們除了把房間打掃一遍,還會將身子從頭到腳清理一遍。洗澡理髮、清潔身體,總之過年事事都要講究“新”氣和乾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

第二,掃塵寄託著人們祛病免災,辭舊迎新的情感願望,也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

大掃除日,讓孩子參與,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和意識。

以前看過一個TED上的演講,演講標題《How to raise sucessful kids-without over-parenting》(如何在不過度育兒的前提下培養成功的孩子),這裡面提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 在小的時候做家務幹雜活,有助於孩子在未來的成功。

Julie Lythcott-Haims 在演講中說到:“專業上的成功, 也就是我們期望孩子達到的, 取決於小時候做的家務雜活, 越早開始(幹家務)越好”

臘月二十五

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從臘月二十五開始,家家戶戶的廚房便開始忙碌起來說起來。

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著祈“福”。因豆腐與“頭富”音相似,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貴”的希望。

吃豆腐不光寓意好,豆腐的營養價值也比較好。豆腐軟嫩細滑,老少皆宜。

尤其適合需要大量鈣的老年人和孩子食用。豆腐中富含豐富的鈣質,可以孩子孩子牙齒和骨骼生長,預防老年人骨質疏鬆。而且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增進肌肉含量的作用。

今天,和孩子一起營造一個專屬的“感恩時間”,給親朋好友送祝福,以此激發孩子關心、關懷的情感,使他們擁有一顆感恩之心。

我和兒子今天給親戚長輩送榆林豆腐,榆林豆腐是陝西省榆林市特產,榆林豆腐軟中帶韌,彈而不裂,我們都很喜歡吃,而且非常符合寓意。

臘月二十六

燉大肉

臘月二十六春節傳統民俗“燉大肉”,殺豬割年肉。從今天開始,家家戶戶就要開始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年肉”就要陸續“出鍋”了。

年味在熱氣騰騰的年飯中逐漸生動了起來,越來越濃。

二十六要吃一頓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

當然吃“年肉”除了紅燒肉,還可以燉羊肉、燉牛肉、烤叉燒……

過年大魚大肉比較多,一定要記得飲食營養均衡,年飯中要有粗有細、有葷有素、有涼有熱、有幹有稀,才是好的年飯,才能滿足家人們的不同口味。

臘月二十七

宰大雞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的說法。“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小時候,二十七殺雞,我總是嘴饞的想在這一天吃,奶奶告訴我這一天殺雞燉雞是有講究的,不能在二十七這一天吃,而是要放置到除夕的時候才能夠吃,而且還不能一下子吃完,需要天天吃才能夠大吉大利。

隨著奶奶的離去,我們家也沒有了這一天殺雞的風俗了,但是奶奶將生活中智慧和勤勞的態度卻永遠地傳遞給了我。

二十七的時候也有“趕大集”的說法,在這一天要把過年需要的物品都準備齊全,類似鞭炮、堅果、對聯等要購買齊全。

臘月二十八、二十九

把面發、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的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就是二十八這天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這天開始蒸棗花、蒸饅頭。

老理兒說,初一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所以要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

原因是因為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要在年前蒸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讓孩子參與到食物的選擇和烹飪中,讓孩子親眼看到麵粉、酵母是怎樣變成饅頭的,當孩子對食物瞭解越多,參與越多,吃的時候就會越愛吃,。

自己動手做了饅頭之後,孩子們知道了饅頭不是天然“生長”在超市裡的食物,更懂得了食物的來之不易。

寫在最後

春節是中國人最高的儀式感,有它在我們才能找到家的方向。

別讓春節在我們手中丟掉,讓孩子覺得過年和平時沒有什麼兩樣。

傳承有年味的文化,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核心,就是這些看似瑣瑣碎碎但卻刻骨銘心的家庭小傳統,一直溫暖孩子,陪伴著孩子成長。

11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個家庭深深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