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五季有這麼一個辯題:
爸爸每週陪伴孩子低於12個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援嗎?
影片一播出,引發了全網熱議,引起了一眾父母的反思。
這個辯題看起來有點荒誕,但其背後折射的正是最真實的親子陪伴現狀。
曾經看過一個小朋友的作文,把爸爸沒時間陪他玩的經歷寫了下來。其中一句“爸爸,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個家庭深深的遺憾。
2017年底,南方週末、零點有數、新浪微博等幾個機構共同釋出了一份《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根據對2000個家庭的調查,這份白皮書顯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父親在工作日平均陪伴時間為 2.9小時,在週末為7.7小時,遠低於母親的4.6小時與10.9小時。
不得不承認,現在孩子出生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給了媽媽。你會發現,在各種群裡探討育兒問題的基本都是媽媽;帶孩子上興趣班、輔導班的人大多也是媽媽;接送孩子上下學同樣還是以媽媽為主。
生活壓力和社會競爭的加劇,爸爸不得不在事業中努力拼搏,投入大量時間在工作上,成為家庭的頂樑柱。
所有的忙碌與辛苦,本是為了家更好,卻常常會在無意中,辜負了孩子的信任和期待。
房祖名小時候曾在日記本上寫下: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爸爸能來接我放學。
“隱形爸爸”、“喪偶式教育”這些名詞好像都見怪不怪了,即使大部分人知道父親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也總有眾多理由無法做到。工作太忙沒時間,上班太累沒精力,孩子不依賴我,以後再陪也一樣等等,這些聽起來都好像有點道理,但是真的就做不到嗎?
反觀孩子,當爸爸很少陪伴孩子,問道孩子願不願意取消爸爸的稱號的時候,孩子們的回答都是:
不願意。
因為爸爸就是我的爸爸啊。
因為爸爸是最好的爸爸啊。
爸爸是因為整天很辛苦,才沒有時間陪我。
孩子可以體諒爸爸的辛苦,那爸爸是不是也要理解孩子的需要。
爸爸和媽媽由於性別和成長經驗的差異,往往有著不同的教養風格。而爸爸的參與會給孩子的未來帶來明顯的積極正面的影響,這個影響還會一代一代傳下去。爸爸的參與情況有時甚至比媽媽的疼愛更能預測孩子未來的認知水平、情緒狀況和社交能力。
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資料庫。他們的研究物件是1958年3月在英國出生的17146名兒童,從幼兒一直統計到他們成長直至40多歲,進入21世紀之後的相關情況。
透過對這17146名英國兒童的成長情況來進行分析,他們得出:
無論父親本身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父親育兒參與度高的孩子,在11歲時的智商得分,都會高於參與度低的孩子,孩子的社會地位則更會出現上升的變化,而參與度低的家庭,孩子成年後則更容易出現相對的社會地位下降。
很多爸爸覺得努力工作給孩子物質條件也是一種愛孩子的表現,會覺得以後再找時間補回來就好了。但事實卻是:爸爸的陪伴才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收穫。
奧巴馬曾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說出這番話的他並沒有食言。
女兒學游泳,他親自當教練;
孩子放假時,抽時間也要帶孩子去遊樂園,一起享受歡樂時刻;
會認真對待家庭的每一個節日,比如女兒的生日。
即使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期間,他也從來沒有缺席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長遠來看,爸爸這個身份,才是一輩子的工作,並且無人可以替代。
不僅僅在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其實孩子的每一次成長,每一次進步,都需要父母雙方的積極參與和正確引導。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幼兒時期,孩子與母親的共生關係比較強烈。相較爸爸來說,可能更依賴媽媽。但隨著孩子成長,慢慢地和爸爸互動的訴求開始增多。很多時候,有些事,必須由爸爸來做,媽媽代替不了。
在《爸爸教的數學》當中,作者孫路弘老師說:“一個孩子腦海中的數學規則、邏輯和思維方式,都是源自爸爸”。
其中有一個關於繫鞋帶的故事,當時還年幼的他將鞋帶抽出來之後,不會穿進去。於是他一個人搗鼓了半天,當時他媽媽出於衛生的考慮不想他一直玩那雙鞋帶,但是爸爸就說沒關係讓他玩吧,並且還鼓勵他多創新幾種穿鞋帶的方法。
雖然爸爸看待問題往往比較大條,但這正好可以給孩子動腦筋獨立思考和增加想象力的機會。
爸爸相對於媽媽來說,有一些自己的優勢。爸爸帶娃大多會採取鼓勵的方式,這對孩子(尤其三歲以上),會增加他們探索的慾望。另外在大多數情況爸爸們的運動細胞都優於媽媽。在參與的活動中,尤其是踢球、滑雪、游泳等這些活動,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培養孩子冒險精神。
一個人和母親的關係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親的關係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的是否勇敢自信,未來的事業是否有成就。沒有一百分的爸爸或媽媽,但只要配合默契,就有一百分的家庭教育。
作為爸爸,不要忘記自己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工作以外的時間,儘量多地留給家庭,留給伴侶和孩子。
首位在歐盟地區獲得國際蒙臺梭利協會(AMI)認證的中國爸爸吳永和,除了是湛廬文化《蒙臺梭利家庭方案》一書的作者,另一個身份是一位父親。
他認為:建立媽媽無法取代的教養地位,不與媽媽的角色重疊,而且這種教養風格既能符合傳統文化對男性形象的定位,也能滿足現代社會對爸爸高度參與育兒工作的期望。
提供獨到的育兒思路
儘管爸爸並不擅長照顧孩子起居類的工作,但在媽媽束手無策的時候, 爸爸不一樣的教養風格往往能提供出其不意的育兒思路。
面對哭鬧不止的嬰兒,有些媽媽通常只會用乳房來安撫,而長期來看,這種方法的負面影響不小,夜醒、“奶睡”及過度依賴乳房的問題會層出不窮,媽媽會疲憊不堪,爸爸更是愛莫能助。在這種情況下,爸爸可以勇敢接手安撫工作。無法提供母乳的爸爸只能靠觀察孩子、琢磨孩子的需求和喜好來安撫他們,這有益於建立一種良性迴圈。比如,爸爸特有的低沉、緩慢的嗓音就有很好的安撫作用。
依照自己的專長分工
很多爸爸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做什麼,或者不管做了什麼都會被指責。如果媽媽們嘗試跟爸爸分工,明確交代給爸爸一些專項育兒任務,並做到不插手,讓爸爸獨享一部分育兒的成就,那育兒效率和質量都會大大提高。比如英語啟蒙。媽媽最好是用母語跟孩子交流,因為母語是最重要的語言。如果爸爸有第二語種的優勢,同時孩子有充足的母語環境,那麼爸爸則是開啟孩子外語啟蒙的最佳人選。
除了親子閱讀,爸爸可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在家實踐蒙氏育兒需要透過設計房間、改裝現有的一些傢俱來滿足孩子當前的發展需要。大多數爸爸由於工作的緣故,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然而在有限的時間裡,只要堅持,在育兒最關鍵的前三年,定能有無限的影響力。
全身心地和孩子做遊戲
德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父親在遊戲中的敏感性可以預測孩子的安全依戀關係。父親的這種敏感性表現為能接受孩子發起的遊戲,能根據孩子的能力調整自己的遊戲方式,對孩子的情緒表達做出的反應等。
為什麼母子游戲無法取代父子游戲?為什麼孩子依戀媽媽,但是更喜歡和爸爸做遊戲?
與爸爸一起多運動,這對男孩來說更加重要,因為男孩更喜歡肢體方面強度更大的活動,他們精力更加旺盛。父親更傾向於和孩子玩更刺激的遊戲,這樣的遊戲能夠幫助孩子們在未來更加勇敢地探索環境、挑戰自我。美國社會學家斯科特· 科爾特蘭透過觀察發現,媽媽的社會地位越高,爸爸對育兒的參與程度就越高,而且爸爸媽媽會一同參與做出家庭的重大決策。在這種家庭氛圍影響下成長起來的男孩,更早地切斷了與母親深層的自我認知連線,透過男性特有的行為方式與父親建立起了深層的情感。多與爸爸做遊戲,能幫助男孩模仿爸爸成為小小男子漢。
遊戲對女孩同樣重要。和爸爸一起做遊戲是女孩們最好的體育鍛煉,能讓她們更加健康、活躍,更少受到社會上對女性片面、侷限的性別定位。
其實,成為一個好父親一點都不難,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
有些事必須由爸爸來做,媽媽代替不了。
不得不承認,現在孩子出生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給了媽媽。
你會發現,在各種群裡探討育兒問題的基本都是媽媽;帶孩子上興趣班、輔導班的人大多也是媽媽;接送孩子上下學同樣還是以媽媽為主。
一位媽媽表示:“一說到孩子,孩子他爸總是以工作忙、累、沒時間為理由。
可是你會發現,他就算有了時間,通常都是在玩手機、上網、打遊戲、和兄弟聚會上,很少捨得花時間投入到家庭中。”
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個家庭深深的遺憾。
爸爸的參與,是給媽媽最好的情感支撐。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一個爸爸每月要賺多少錢,才能撐起一個家?”
一個高票回答讓人為之動容:
撐起一個家”的關鍵詞既不是爸爸也不是錢,“撐起”是關於勇氣,而“一個家”是關於愛。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爸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支撐媽媽。
有些爸爸會覺得,每個月往家裡交上萬的工資,就算撐起一個家。
其實,家務事的料理,絲毫不比賺錢輕鬆。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大多數的媽媽在生完孩子後,都能迅速讓自己進入角色,日復一日的磨練中,為孩子吃飯、穿衣、睡覺、生病忙前忙後,同時也得處理大大小小的家庭瑣事。
為了家庭,媽媽不得不把自己活成一個超人。
可是媽媽再能幹,也會有疲倦、懈怠的時候。
這個時候,爸爸適時伸出手,給她一點幫助,或是一句簡單的關心,媽媽都會感覺到體貼和暖心,內心也會重新充滿力量。
做了爸爸,也不要忘記了做丈夫的責任,不要讓她感覺孤立無援。
關心體貼愛人,懂得幫她分擔一些家務、和她一起探討問題、願意花時間積極參與到家庭生活中。
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需要經營,靠的是夫妻雙方的付出和熱情。
而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更能成就一個身心健康、性格樂觀、人格發展健全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爸爸的陪伴不能缺席。
生活壓力和社會競爭的加劇,爸爸不得不在事業中努力拼搏,投入大量時間在工作上,成為家庭的頂樑柱。
所有的忙碌與辛苦,本是為了家更好,卻常常會在無意中,辜負了孩子的信任和期待。
房祖名小時候曾在日記本上寫下: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爸爸能來接我放學。
成龍看過之後深感愧疚,終於有一次,他有了去接兒子的機會。
結果,苦守在學校門口的成龍,怎麼都不見兒子出來。
打電話問管家才知道,原來兒子已經升入中學,從他等的那所小學畢業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不是沒時間陪孩子,就是和孩子相處時總是以非打即罵的粗暴形象出現,或是陪孩子時漫不經心、玩手機、看電視,孩子得不到良好的互動和情感反饋。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爸爸錯過了,便永遠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性格的塑造、性別的認知、人際關係的處理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耶魯大學一項研究表明:父親帶大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更自信,也更優秀,走向社會以後會更容易成功。
時間少,永遠不是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爸爸有沒有這份心。
出門前和孩子認真道別、回家後一個暖心的擁抱、睡前花10分鐘講一個晚安故事、很久沒見孩子的一通電話......愛的表達方式有許多種。
哪怕短短的5分鐘、10分鐘,只要爸爸是全身心的投入,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爸爸的愛和溫暖的陪伴,從中得到滋養,拉近親子距離。
做爸爸,是一份無法取代的工作。
有些事,必須由爸爸來做,媽媽代替不了。
工作再忙再累,也應該在合理安排時間後,留出固定的親子時間,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陪孩子放風箏、玩玩具、登山、游泳、夜晚吃完飯和孩子一起散步、談心......陪伴的時間在精不在多,日積月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作為爸爸,不要忘記自己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工作以外的時間,儘量多地留給家庭,留給伴侶和孩子。
因為,那將成全一個孩子的成長,成就一個家庭的幸福。
那年我讀高二,正是需要加速的時候,卻因為成績的飛快下滑和老師的忽視而自暴自棄。
我無意中參與了一場群架,並不知道打架的目的是什麼,只知道發洩似的衝上去亂打。打到別人都逃走了,我站在一個被打昏過去的男生面前竟挪不動腿,被路過的一位老師當場捉住,扭送到校長室去。而校長,只瞥了一眼我劣跡斑斑的違規記錄,便擺擺手說:“你回家去吧,以後不必再來了。”
我就這樣神思恍惚地收拾了書包,被老師遣送回家。走到門口的時候,看見父親在院子裡滿頭大汗地劈柴,我突然想要逃掉,卻被父親抬頭叫住了。我木然地將一張勒令退學的通知遞給他,他看了許久,才嘆口氣,說:“你在家先學習,晚上跟我去校長家坐一坐。”
平生從來沒有求過人的父親,將給我攢好的下學期的所有費用,都提前支出來換成酒和茶葉,然後趁著夜色,帶我去校長家。這是父親第一次給人送禮,他明顯有些緊張。在一次車禍中被撞瘸的右腿,使父親走起路來愈加艱難。
在昏暗的樓道里往上爬的時候,我跟在父親的身後,看他虛胖的背影在欄杆上一一劃過。偶爾我輕咳一聲,會驚得他微微一怔,隨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張望一番,確定沒有人看到,他才繼續溜著牆根前行。
終於敲開校長家門的時候,父親已是一頭大汗。校長開門看到神情謙卑的父親,先是一愣,隨即瞥見低頭縮在後面的我,這才明白過來。勉強讓我們進去後,校長並沒有因為父親在就多麼客氣,他只是幾句話,便將我重新回校的希望捻滅了。但父親卻是一直微笑著,點頭附和校長的每一句話,又低聲下氣地反覆說:“求您寬容一下,給孩子一個讀書的機會。”一旁的我,在繚繞的煙霧裡聽著,突然很想衝出去,再不回頭。
但我還是跟父親捱到了最後一分鐘。起身要走的時候,校長很堅決地讓父親把東西拿回去。父親卻在他轉身去提東西的那一瞬間,拉起我衝出門去,校長也動作迅速地緊跟出來。黑漆漆的樓道里,父親箭一般地將那些阻擋他的“荊棘”,統統地撞了開去。他那條微瘸的右腿,那一刻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非凡的力量,突然間無可匹敵。
將校長甩得無影無蹤的時候,父親終於停住了腳,扶著我的胳膊,彎腰大口大口地喘氣。片刻後,他抬起頭來,無比自信又無比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東西,你回校讀書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而我,卻在他的這句話裡,轉過身去無聲地哭了。
果真像父親說的,幾天後,我便接到了回學校讀書的通知。
父親送我回校的時候,並沒有像母親一樣喋喋不休地一路嘮叨,而我也沒有向父親保證什麼。但此後的我,卻是在心裡,將那個晚上父親奔跑的姿勢牢牢地記下,且以同樣神奇的速度,緊咬了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結束。
我的錄取通知書,是校長幫我取的,同時交給我的,還有一年前父親送給他的酒和茶葉。校長捶我一拳,說:“你小子記住了,你能有今天,不是因為我給了你機會,而是你父親拖著殘疾的右腿,拼命跑出來的。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父親,有那樣讓人歎服的速度……”
原來父愛的速度,刻骨銘心記住了的,不只是我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