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很多媽媽都一定都有這種感覺:娃該起床不起床、該吃飯不吃飯,脾氣還變得特別大,生活節奏全都亂了套、在家帶娃變得特別累。

但你可能不知道,很多時候小孩難搞、愛發脾氣,都是因為他的生活節奏突然被打亂了。

想想是不是從放假開始,孩子的生活規律就完全不一樣了?

不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沒有了以前的確定感,孩子也就變得難搞起來。

所以,想讓孩子好帶,最重要的就是幫他建立秩序感。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你一定需要這麼一張——「日常慣例表」。

日常慣例表的核心就是:明確時間的一種方法。

只有明確作息時間、合理安排遊戲、學習、鍛鍊時間,讓孩子很清楚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

定好規則之後,實現孩子能夠獨立自主遊戲,老母親安心工作的目的。

具體的參考執行方案如下:

07:30-08:00 起床,測體溫,洗漱

08:00-09:00 美味早餐ing

09:00-11:00 律動,閱讀,繪畫時光

11:00-12:00 可口午餐ing

12:00-14:30 甜甜午睡ing

14:30-17:30 遊戲,運動high起來

17:30-18:30 營養晚餐ing

18:30-20:30 安靜遊戲

20:30-21:30 洗漱進入甜美夢鄉

(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家裡的實際情況調整作息)

合理整合

01上午協奏曲

早上不要賴床,帶孩子感受下早起的美好時光,每天早上擁抱彼此,也可以在床上嬉鬧一會。讓美好的心情從早晨開始。

帶著孩子一起精心為自己和家人做一頓早餐,擺個盤、拍個照。放一段舒緩的音樂慢慢品嚐。

邀請孩子一起收拾餐具,整理自己的房間。

上午時段空出一段時間,讓孩子自己選擇繪畫或者閱讀,這段時間也是老母親工作的黃金時間。跟孩子約好,不能相互干擾。

獨立活動之後,一定要安排一個親子的時間,親子瑜伽、親子運動、親子表演等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02下午圓舞曲

午餐後,坐在一起聊聊天,別忘了讓孩子發表一下他的觀點,這應該是他演講的地盤。

午睡,踏踏實實睡個午覺,老母親就可以忙自己的事了。實在不想午睡,就和孩子各自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快樂的源泉在於隨心而動。

午睡起床後,自由活動,給孩子規定的接觸電子產品的寶貴時光,不超過30分鐘,接下來自由活動時光,可以搭搭積木,這樣老母親又有自己的工作的時間了。

03晚上小夜曲

晚餐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候啦,讓孩子幫忙擺餐具,盛飯都是不錯的工作。

晚餐後幫忙收拾碗筷,感恩家人們一起努力的付出。

晚上開個小型的聯歡會,讓孩子展示下才藝。收穫一些鼓勵和掌聲。

睡前準備,泡泡腳,做做親子操,講個睡前故事,孩子安睡後,老母親可以整理下今天的工作。

說白了,就是把娃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捋一捋、搞清爽、貼出來,讓他一到時間就自覺的該幹嘛幹嘛。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才能產生真正的快樂。

然而,當孩子表現出秩序敏感期的行為特徵時,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感到不耐煩,甚至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進行批評斥責,讓剛剛進入秩序敏感期的幼兒心靈無法充分體會成長的美好,從而變得混亂、孤僻、不再有勇氣探索未知。

因此,當孩子樂於去做一些關於秩序的事情時,家長不妨滿足他的這個需求。

1.儘量不頻繁更換孩子的教養環境

有的職場媽媽在返崗上班後,採取了將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輪流撫養的做法。殊不知,這是非常傷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使得孩子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進而衝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保護孩子的秩序感起見,孩子出生後,最好讓他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中成長。

2.努力建立科學的生活作息

秩序孩子天然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家長不妨利用這一點,自孩子出生起,就幫他建立一種合理、科學的作息秩序,讓孩子逐步適應這種有規律的生活,為今後良好的生活習慣奠定基礎。

3.營造整潔有序的生活空間環境

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更容易讓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適,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後注意及時歸位。尤其是孩子的東西,更要注意擺放有序,不要隨便變換它們的位置。

4.尊重孩子的物權敏感

孩子對特定物品的所有權產生敏感之後,家長就要注意尊重這種敏感,儘量不混淆物品的所有權,更不能壓制孩子對區分所有權的主張,否則,孩子很容易獲得一種意識:物品的所有權是可以很混亂的。

這對於孩子發展自己的所有權意識並不是一件好事,一則容易使他們養成隨意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二則容易使得他們長大後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5.理解孩子對程式的要求

當孩子因為已經習慣了或者頭腦中預期的程式被破壞而哭鬧時,家長要理解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要求,耐心地處理問題,“重來”通常是很有效的解決對策。

在無法“重來”的情況下,也要做好解釋工作,這樣做,孩子可能並不馬上買賬,依舊大哭大鬧,但這是一種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洩的過程中,也會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來的。

家長的理解和耐心,往往會讓孩子多一份面對的勇氣,甚至就可以啟動條理的思維,行為也變得“正常”起來。

6.增強孩子的靈活性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環境、家庭中的人、物、事,幫助孩子認識到別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隨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孩子就能把“自我”與“他人”區別開來,到了哪裡都能“入鄉隨俗”,能夠快速適應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

孩子的秩序感往往從一開始就誕生於家長構築的家庭環境,幼兒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各類要求其實大多基於家中已有的秩序。

形成秩序感的過程,不僅會幫助孩子進行初步的思考和邏輯因果的推演,發展智力,同時,秩序感也會為孩子們發展道德意識和規則感奠定基礎。

從作息時間到吃飯、物品歸類等,秩序既能讓一家人的生活盡然有序,也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幼兒秩序敏感期會持續一段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時間,需要家長們的耐心和細心、接納和包容孩子。

- END -

太優STEAM能力課,專注3-8歲兒童,開發孩子大腦潛能、啟用興趣、培養多元能力~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父母要明白教育孩子,以身作則很重要,但還得掌握"熱爐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