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很多家長群裡,不少媽媽們都稱呼自己的丈夫為“豬隊友”。

有些是玩笑,有些卻是無奈,中間還夾雜著期待和失望,讓人不禁感慨,要爸爸到底有何用?

前些天,在網上還看到這樣一個段子:

一男的吹噓:“我老婆能做家務、能帶娃、還自己逛街,自己賺錢!”

朋友回道:“像你老婆那樣的,在我們這裡叫寡婦。”

雖然話說得刻薄了些,但卻形象地描述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真實情況:做家務、照顧孩子、甚至賺錢等都是媽媽一個人在做。為此還誕生了一個新的詞彙——喪偶式育兒。

網上還流傳著一個公式: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好父親,儼然成了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某小學一班班主任,考慮到“每次開家長會,來的都是清一色媽媽”,特地辦了個“爸爸沙龍”,想借此機會和爸爸們交流交流。

沒想到的是,那天來參加沙龍的家長,70%還是媽媽。其中有兩位爸爸,雖然人來了,卻連孩子讀幾班都不知道。

類似情形,成龍也發生過,他在自傳中說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他老婆有事走不開,就讓成龍去學校接兒子房祖名回家。成龍跑到學校,等半天也不見人。後來才知道:“兒子已經上中學了,而我去的是小學。”

後來房祖名沾染上了大麻,成龍後悔不已:“整天忙於拍電影,疏於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我不是一個好爸爸。”

成龍的事業是成功的,但他的教育是失敗的,他的家庭和兒女更是不幸的。

美國父道組織研究發現:60%的強姦犯、72%的少年兇殺犯來自無父家庭;90%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自無父家庭;75%的吸毒青少年來自無父家庭。

父親缺席,不及時陪伴和教育孩子,很可能會導致孩子走上人生歧途,甚至會影響子女未來的婚姻幸福。

伊能靜和庾澄慶的那段失敗又刻骨銘心的婚姻,就是個妥妥的例子。

伊能靜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是家裡第七個孩子。

她出生後,爸爸一看又是個女兒,扭頭就走,再也沒有回來。

母親更是將失敗的婚姻、艱難的現狀歸咎於她,直接說出:“如果沒有生下你,我可能會活得更好!”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伊能靜都覺得是自己的出生導致了家庭的破裂,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根本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她對父親,又愛又恨。

結婚生子後,她將自己對父親的糾結複雜的情感,全部投射到了庾澄慶身上。她竭盡所能對他撒嬌,希望被寵愛被關注,同時又是各種作,驗證著對方能否無條件地包容她愛她。

最後,庾澄慶崩了,這段婚姻也崩了。

她在節目裡曾說:“當我遇到一個可靠的人的時候,我就像抓住了一根浮木。希望他能把我所有對原生家庭的痛苦,對這個圈子裡男女關係的困惑,通通解決掉。”

透過這段痛苦的婚姻,伊能靜看到了自己內在安全感的缺乏,也看到了自己對“父愛”的渴望,後來透過多年的自我成長,才收穫瞭如今幸福的家庭。

教育家孫雲曉說:中國的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父親缺位,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永遠不要低估一個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人生下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親密性,母親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一個是開放性,這方面父親具有天然優勢。

這與《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不謀而合。

母性是一種坤的力量,就像大地,是一種“根”的教育,目標是使生命滋潤、豐滿。

父性是一種乾的力量,就像天,是一種“主幹”“方向”的教育,目標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

母親決定孩子能走多遠,父親決定孩子能飛多高,二者缺一不可。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所以,隨著孩子長大,父親的教育就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家有男孩,孩子三歲以後,媽媽就要慢慢地自覺地“退位”,讓父親登上男孩的心理舞臺,成為其重要的人生榜樣。

作家林曦分享過他的一個故事:

孩子與同學打架,回家後大哭。

我問他:“你很委屈,很生氣嗎?”

孩子說:“是的,我要報仇。”

我問他:“那你準備怎麼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電視裡一樣,用劍刺他。”

“這樣很解氣,爸爸去幫你準備一下。”

過了會,我抱著衣服和被子下樓。孩子一臉驚訝:“你幹嘛拿這麼多衣服?”

“如果用棍子呢,你會被帶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個月,所以要給你帶換洗衣服;如果用劍的話,你要呆更長時間,肯定得準備被子啊!”

孩子紅著臉問:“真的會這樣嗎?”我認真地回答:“是的,法律規定是這樣的。”

“那我們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氣嗎?”

“其實我也有錯,我不生氣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援你。”

從此以後,孩子懂得了代價,學會了選擇和承擔。不論做什麼,他都會先往最壞的結果想一想,如果這個最壞的結果能接受,就可以一試,如果不能,就不做。

父教,是冒險教育,也是規則之育,讓孩子敢於冒險遵守規則,同時懂得用規則去平衡冒險。

父親是一名長途車司機,常年不在家,為了陪伴孩子, 便利用寒假帶兒子一起出車。

那路陡峭崎嶇,行車步步驚險。在翻越一座大山時,車子壞了。

父親趴在雪地上修車,一趴就是兩小時。車修好,衝上山頂的那刻,他告訴兒子:“你記住,人生就是這樣。關鍵時候就得咬著牙往前衝,衝上去就能看到霞光萬丈。”

這位父親只有小學文化,他的兒子後來考上了博士。

在畢業典禮上,他兒子說:“我之所以能跳出農門考上博士,是因為我父親,他讓我學會了獨立。他讓我明白,打倒我們的絕對不是挫折,而是面對挫折時的消極態度。當一扇門關了,另一扇門會開啟,或者你自己去開啟那扇門。”

父教,是挫折之育,也是獨立之育,讓孩子學會堅持、敢於挑戰、善於解決問題。

很多父親總喜歡拿工作當藉口:我那麼忙,哪有時間照顧孩子?難道我不想陪孩子,可誰去賺錢啊?又要賺錢,又要陪孩子,我還能分身不成?……

錢可以慢慢賺,時間可以擠一擠,但孩子的成長不會等你。

等你有時間,等你有了錢,孩子也大局已定。

龍應臺說:對於教育孩子,除了言傳身教和陪伴,沒有任何捷徑可循。

劉墉說: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裡,沒有手。因為在孩子記憶裡,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所以,從此刻開始,留些時間給孩子吧,成為其人生中重要又清晰的榜樣。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兒童時間管理全書》拉開孩子距離的從來不是智商,而是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