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太陽]

第一章 教育的敏感和機智第一節 教育者

學校管理人員不是經理,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

他們首先應該是教育者,因此,他們應該首先這樣:這個男孩遭遇了什麼?這件事與他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對他來說這意味著什麼?我應該說什麼,怎麼做才能讓他從這件事中獲得教育?我如何才能給這個孩子適合他平齡的成長空間?我該如何教育他,才能使他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

本節講述對於犯錯(破壞公物)的孩子(並且未意識到錯誤情境)應該如何處理和應對。一般來說,我們會首先當頭棒喝,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的關鍵,並以上帝的姿態去訓斥孩子。這不僅是當下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的做法,更是有失關愛的做法。畢竟,沒有人生而知之,沒有人生有罪,孩子需要我們的呵護、聆聽和感化,糾正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錯誤認知(即所謂不管何時,不違背朋友之信),要讓孩子在我們的引導中發現自己行為的出發點、依據、後果。這同樣也讓我聯想到,教師執行的課程數學實際上也是與學生領悟和體會到的課程是不一樣的,這便是孩子的心靈世界與成人的內心世界存在差異的結果,那麼如何拉近彼此的距離,關鍵就在於教育藝術的施展。

第二節 心理醫生

這位醫生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孩子會怎樣體驗這樣的情境呢?這位專業人士擁有很多的“臨床”知識。但卻缺乏“敏感性”,一種周全的、充分體貼他人的思想。這樣的思想是一種特殊的知識。

本文指出心理醫生如果只有技巧和實驗器械,又何並於普通的工具人?其實,這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很常見,家長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告知懷疑孩子可能某方面異常,下一步診斷人員立刻“另眼相者”,擺出“嚴陣以待”的架勢,好似面前的不是單純的孩子,而是他們的實驗動物。

那麼,再將“心理醫生“這一群體擴大,範圍納入學校教育工作者、親戚朋友等一類執掌“貼標籤”大權的人群。可想而知,“標籤”貼上去容易,但撕掉很難,同時“標籤”更不能說明一切。“公平” “關愛”“理解”等都要求我們首先以人為本,只有滿足孩子的生長環境、成長需要,才能培養出個性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培養”。所以,請不要用成年人冷淡的接物方式去傷害和毀滅一個需要關愛的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三節 父母親

孩子對情緒和氣氛的每一點變化都很敏感。

教育指向的是一種能積極地分辨出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什麼適合、什麼不適合的能力。

培養和提高一個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機智就是在迎接這樣一種挑戰——針對不同的個體實施不同的教育行動。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種對獨持性的獨特的關注,他們關注孩子的獨持性、情境的獨持性和個人生活的獨持性。

我們有針對性地觀察、聆聽具體情境中的某個具體的孩子或某群具體的孩子們,和他或他們進行互動,給予他或他們反饋,進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的敏感性和機智。有了豐富的思想基礎,我們和孩子們相處的敏感性和機智才會不斷地提高。

本節主要講述兩對親子關係和兩個看海者的差異,我們會感受到父母的態度如何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會感受到每個獨特個體的不同之處。而當我們看著自己的學生,自己的孩子變得猶如一潭死水,失去了靈動的鋒芒。我們其實最應當反思的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和交往方式。比如,我們小學階段的孩子就已經很熟練地運用察言觀色,孩子們知道老師和家長希望他們做或者應該成為什麼,那麼孩子們此果剛好能領略其中的趣味,這種任務式的培養便可以與探索性的發展融洽,反之如果孩子們反感這類強壓性的任務,他們要麼會逆反要麼會順從,而無論是哪種反應,其後果都是孩子不健康的成長。

如此,我便又不得不談起《死亡詩社》這一很捧的影片,其中新教師基丁便很好地洞察了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他深諳尼爾的聽話實則是為了不讓父母傷心和失望,但尼爾有自己的熱愛,只是不敢與父親溝通,因為父親過於看重父母這一身份的權威,以至於他親手扼殺了尼爾的熱愛以及尼爾。那麼再延伸至當時的教育體制,即使是高等預備學校,也在給孩子灌輸紀律、傳統等這類刻板觀念,完全忽視孩子內心的需要,正是因為處於極易被塑造的平齡階段,孩子們才更需要夢想的播種者,需要家長及教師對他們探索自己的理解與支援。

播下春天的種子,挖掘一處最適宜的土壤,予之以充足的肥料、水和陽光,種子便一發不可收拾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而尋找最適宜的土壤正是我們所有父母應當支援與協助的。作為教育者,無論我們的舉動多麼充滿善意,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情境仍然可能與孩子體驗到的那種情境根本就對不上號。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給娃娃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