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家孩子說話大舌頭,我還得成天給別人翻譯寶寶說的是啥。”
“老師,兒子說話大舌頭一年多了,還有補救措施嗎?”
“老師,孩子說話發音不準,是不是在家扳扳就好了,不用進行矯正啊?”
相比於上世紀出生的人來說,21世紀出生的孩子的發育狀況應該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而變得更好,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雖然這一批孩子的體格成長得更加快速,但有些方面的發育卻不盡如人意。
前幾年的時候,我們還以為出現語言障礙只是個別現象,但隨著每天打電話諮詢的家庭越來越多,我們才發現事情遠比想象得更加嚴重。語言學習本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奈何各種因素在不斷剝奪著孩子正常表達的權利,這其中以構音障礙尤為盛行。
構音障礙,指的是兒童因為生理或發育性因素導致說話出現發音不準、口齒不清的現象。在不少人眼裡,孩子說話出現問題必定是生理上有我們覺察不到的病症,可語言障礙的特殊性就在於它有些像無本之木,一些非生理性因素也會引發構音障礙的形成。
1.先天生理異常
這一點比較常見,包括唇顎裂、舌繫帶過短、語言中樞疾病、聽力障礙、腦癱以及智力低下等。
2.後天疾病和外傷
這一類構音障礙學名叫運動性構音障礙,嬰幼兒的原始語言能力正常,但因為外傷、疾病導致中樞神經損傷或異常,語言能力隨之下降和缺失。
3.發育不平衡
嬰幼兒各部位的發育速度有先後之分,大腦和體格是最早發育的,參與精細活動的部位則需要長期的適應和訓練。語言就是一項精細運動,過快發育的大腦和稍顯落後的構音器官間的矛盾便體現在發音不準和口齒不清。
4.錯誤習慣的養成
和感冒等病毒性疾病不同,語言的本質是一項技能和一種習慣,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以達到構音器官間的默契配合。但因為模仿、糾正不及時等原因,一些錯誤的發音方式被保留下來形成習慣。
等還是治?這是一個問題
有人把發音不準的孩子比喻成一位暴君,因為他們雖然說話表達有錯誤,但也能指出他人的錯誤,並且不承認自己說話有問題。比如說“姥姥”這個詞,當孩子說成“襖襖”且家長模仿孩子的發音時,孩子便會指出父母的錯誤,但意識不到這是自己的問題。
十個娃九個口齒不清,這時擺在父母眼前的問題便是“等等看還是馬上去矯正?”,想必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搖擺不定。治與不治間的差距只有臨門一腳,這一腳便是比較基礎的音節掌握順序。
在不同的年齡段,兒童聲母習得的順序是不同的。3歲前的兒童首先掌握的是b、d、h、m,3-3.5歲是p、t、g、k、n,3.5-4歲是f、j、q、x,發音比較難的l、zh、ch、sh則是在5歲前的一年內逐漸掌握的。醫生總是給父母“回家自行訓練”的建議,不是他們嫌麻煩,而是有些音節錯誤在低齡時期只是暫時性的。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兒童聲母習得年齡要比理論上的提前一些,這是因為如今孩子的發育速度要比我們兒時快得多。雖然我們並不建議年齡過低的孩子接受語言矯正(語言發育遲緩除外),但只要發音錯誤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就要接受人為干預了。
說句實在話,等或者治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因為答案只有一個。我們可以理解家長想再觀察一下事態發展的心思,但有時候語言障礙的發展速度已經容不得“再等等看”了。和其他型別的語言障礙相比,構音障礙更多地是由錯誤習慣引發的,這一點就非常可怕。
生理異常引起的構音障礙會隨著疾病的治療而逐漸好轉,但錯誤習慣導致的大舌頭並不是這樣。養成一個習慣只需要21天,而改掉一個壞習慣少說也需要三個月。鄭州中心的主任和我說:“孩子語言發育的重點在於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眼看上去就像上學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