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位媽媽,30多歲,博士學位。對孩子從小寄予很大的期望,對孩子的教育特別上心,特別嚴格。孩子小時候表現得特別乖巧,幼兒園時智商測驗得分最高。但孩子到四年級以後,學習成績開始明顯下降,而且性格也特別古怪孤僻,後來初中沒有唸完就休學在家。

這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列舉的一個真實案例

在越來越注重親子教育的今天,很多年輕的父母都像這位媽媽一樣,正在逼自己成為一個“育兒學霸”:醫藥、化學、物理、商業、心理學、外語……她們樣樣涉獵,以致於任何一個母嬰用品,別管是用哪國的文字標註的使用說明,她們都有辦法弄明白“配料清單”和“營養成分”。

早教、嬰兒游泳、託兒所、奧數班、程式設計課、鋼琴書法……在父母的安(bi)排(po)下,孩子們也不得不放棄天真爛漫的童年,背上沉重的書包,爭做“雞娃”。

然而,雖然家長如此努力,孩子的表現卻往往並不能“長期配合家長的表演”。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反叛往往越來越猛烈。“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普遍。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父母患上了“育兒焦慮症”:他們為親子教育過度焦慮、緊張,導致自身情緒不穩定、易激惹、自我價值感下降、“無力感”遍佈全身。親子關係日益緊張、疏遠。

患上“育兒焦慮症”的父母最困惑的是:為什麼我“心都操碎了”,“雞娃”最後竟然變成了“呆娃”“病娃”?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她的育兒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和《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裡給出了答案:家庭教育出問題,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作為家長不管教孩子,而是恰恰相反,是我們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太用力了。“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因為孩子本身具足的好奇心、上進心、自尊心,才是孩子長大成人、成才的原動力、內動力!而家長的不合理的管教和干預,正是毀滅孩子本身具足的好奇心、上進心、自尊心的最大元兇。

“育兒焦慮症”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家長把自己作為決定孩子成長的唯一因素,試圖精準掌控孩子成長的方向、步伐和節奏,讓“教育孩子”變成了“控制孩子”。

這樣的願望和努力,不僅不會轉化成為孩子成長的“助推力”,反而會轉化成了孩子成長的“破壞力”,致使家庭教育的目的和結果相背離

緩解消除“育兒焦慮症”,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棄“做最好的父母”的執念,學會在親子養育中做“減法”

作為家長,你不需要那麼努力。讓孩子在“愛與自由”中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就好。

放手給孩子去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讓她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和調整自己的成長步伐,讓她始終保有並不斷增強自我成長的力量,讓她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屬於她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成長,終究是孩子自身的人生課題,也只能由孩子自己去完成。不管多麼能幹的父母,我們都無法代替孩子成長。

更多內容,請收聽《中青心理讀書會第2期——如何給親子教育做減法》講座錄音。

#育兒大作戰#

作者簡介

1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帶孩子時,你都遇到哪些哭笑不得的事。熊孩子長大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