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給我講了一個關於感恩的故事。
一次,朋友帶著他自己兒子小智去韓國旅遊,他們參加的是一個拼團遊。旅遊團裡的團友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大家互相不熟悉。臨到午飯時間,吃的是自助餐,大家都餓了,急著要吃午飯。朋友排隊先端了一碗海鮮麵,把面推到小智面前,讓他先吃,怕孩子餓著。小智很懂事,又把面推到朋友面前。做的人沒有感覺,旁邊看的一位中年人卻深有感觸:“這孩子真好,懂得感恩!要是我的孩子也在這兒,跟這小朋友玩,肯定會玩得很好。”還說,能教出懂得感恩的孩子的父母,肯定也會是很優秀的父母。然後,就與我們交談起來。交談後,朋友還意外地接了一單大生意。原來,中年人是某公司的大老闆。大老闆生活閱歷豐富,對於會感恩的人非常的讚賞。他說,會感恩的人都值得交往。
這個真實的故事激發了我的思考,人人都知道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是多麼的重要。如何讓孩子們學會感恩,在感恩的世界裡得到滿足感,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幸福,這種幸福的體驗也將會不自覺地帶給身邊的人。
一、感恩,是一種接受
我們所說的感恩主要是一種體驗,而不是一種感覺——就是我們身邊本來就擁有的厚贈。這些厚贈是百合花的芳香,是美味的豆腐乾,是可口的橙汁,是孩子的笑聲,還是公園裡綻放的鬱金香……
家長朋友應該經常在孩子們面前,表達對這些日常事物的感恩。就像我的母親,總是告訴我說,如今的生活真幸福。母親說:“現在的我們不愁吃穿,早上起床去菜場,都能買到自己想買的菜。就差肚子裝不下。”她又說:“晚上吃了飯,跳跳廣場舞,更是開心。得空約幾個姐妹在附近遊一遊,生活真美好!”
這就是感恩日常生活。母親的生活很平常,就如千千萬萬的中國母親一樣。沒有萬貫家財,但她很感恩這平常的生活。她的這種樂觀精神影響了我,我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學教師,工資不高,但還能餬口。我也會常常在孩子面前表達我對生活的感恩。孩子在我的影響下也很樂觀,懂得感恩身邊的一些日常生活。
感恩地給予,感恩地來接受——那麼感恩就永遠不會乾涸。
二、感恩,是一種迴應
有人說:“感恩並不只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體驗世界、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如果我們只是感激世界帶給我們的一切美好事物,只是把“感恩留給自己享用”,忘了感恩也是需要回應的,她會把自己和另一個人連線起來,那麼,感恩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
一個人會懂得感恩生活,這是一種樂觀主義者,我就是這樣的人,常常會感謝生活給我帶來的驚喜。但只是如此,還不夠。
記得剛發工資的那年,我要買衣服給父母當做禮物。母親說:“你自己把錢存好,爸爸媽媽的衣服自己會買。”我說:“如果在我買衣服給你們的時候,你們拒絕的話。我就不會有第二次買東西給你們的想法。久而久之,我就會失去買東西送給你們二老的動力。也將沒有這種好習慣。等到你們真正想讓我買的時候,我會佈置怎麼做。買禮物這件事也應該從小開始培養。”我的父親說我說得對,接受了我的禮物。到如今,父親、母親大人都能在我的建議下,和我們一起出去玩、吃飯、買東西。這對於50年代出生的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進步。他們的朋友都覺得,我們父母很幸福,會和孩子們一起玩。
我想,這就應該是感恩的迴應吧。我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感恩行為及時迴應並肯定我們。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感恩的能力就會變成一種生活的日常,而不是刻意而為之。
三、感恩,是一種相互依賴的感覺。
我們做大人的常常會以一種永遠不倒的巨人的形象出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的一切困難的事情都會幫助他解決。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很依賴大人,而大人卻忘了也需要依賴孩子。這樣的情況,會讓孩子覺得大人不需要被照顧,更不需要被感恩,那麼,孩子自然也就產生不了感恩的情緒。
記得我兒子剛上初中寄宿學校的時候,我對他說:“媽媽會想你的,你要打電話給媽媽。”也正是這一句話,我兒子每天會在固定時間給我打電話,講一講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情。我在家就能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沒有因為孩子去上寄宿學校而產生陌生感。同時,我發現,我兒子班級裡的個別家長的孩子兩個星期,甚至一學期都沒有給家裡打過一個電話。家長有時都會在群裡呼叫,有打電話來的孩子,幫忙傳遞一下資訊,某某媽媽讓孩子打個電話回家。
我想,這大概是家長從小沒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也是依賴孩子的。父母和還只有互相依賴了,才會產生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