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孩子怎麼不聽話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書中結合生活場景,讓我們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如何與孩子溝通並化解矛盾的方法和技巧,不僅實用而且十分具有指導意義。所以本文會稍微有點長,請大家做好準備,預留出時間,耐心看完,說不定能幫上大忙。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有一種冷叫媽媽冷
媽媽:寶貝,今天降溫,多點穿點,把毛衣套上再走。
孩子:沒事兒,我不冷,不用穿了。
媽媽:不行,你感冒剛好了,必須得穿。
孩子:我真不冷,班上同學沒人這麼穿。
媽媽:他們是他們,你是你,你是我兒子你就得聽我的。
結局:孩子很不情願地穿上了,一轉身,發現你不看著,脫了毛衣,撒腿就跑,飛一般地跑了出去。
你心裡的感受:這孩子可真不聽話,青春期就是叛逆,讓你穿毛衣不是為你好嗎,看你感冒了是誰難受...
看到這你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就會感到困惑和憤怒,同時也會覺得父母不瞭解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的感受。從而與父母產生對立,呈現出不聽話的表現。
很多時候你也許會有疑問:孩子的感受是錯的怎麼辦?家長不就是要教育孩子?還要不要樹立規矩了?
書中告訴大家,感受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每個人都有感受,包括孩子;每個人也都需要大家去理解和尊重他的感受,包括孩子。這是做為“人”的一般規律!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給予生存條件和安全感的“愛”,也需要來自尊重、關心、理解的“愛”!
你認為孩子的選擇是錯的,可是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這麼做是有問題的,他們還不理解你的邏輯呢,所以我們絕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否則他即使知道自己有問題,也可能因為你的態度而選擇對抗。
正確的做法是:首先要承認孩子的情緒,然後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接納了,他們才能願意並接受你的建議。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01.全神貫注地傾聽
當家長真正用心聆聽孩子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就會向我們傾訴,而如果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只會覺得失望,再不願與你交心。
02.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這樣的詞語伴以關心的態度,會引導孩子去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進一步找出解決方法,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孩子發問、指責或者建議,孩子會無法自主思考。
03.說出他們的感受
比如:“那確實讓人很難過”,當孩子聽到可以描述他內心感受的詞語時,會因為有人認可自己的感受而感到安慰。而如果只是否認孩子的情感,孩子就很容易陷在自己的情緒裡。
0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而不是邏輯上的解釋
比如:我真希望我現在就可以給你……當孩子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只要你表示能理解他想要這樣東西的心情,他就會更容易接受現實,而如果你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跟孩子分析或者講大道理,他們只會更加抗拒。
如何才能自覺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溝通的關鍵環節,要說出孩子的感受、感覺,而不是一味地給建議,更不是評價,甚至指責,你需要熟悉以下這些句型:
我們要從建議、評價、指責的角色轉到理解孩子的感受、說出孩子的感受。這雖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是書中給出了一個較好的辦法,就是跟孩子做角色互換,讓孩子扮演家長,家長來扮演孩子,在扮演過程中體會孩子的需求。
如何正確的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我們總是想讓孩子按照我們及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式行事,要求孩子講衛生、守紀律、懂禮貌、循常規,但孩子們對這些往往毫不在意。因此,家長經常需要花大量精力來幫助孩子適應社會規範。
而往往我們越是竭盡所能,孩子的反抗就越強烈。問題的癥結就在於雙方需求不同而導致了衝突。
以下10個是我們經常容易忽視的錯誤:
當這些做法出現的時候往往會讓孩子更加抗拒,傷害自尊或者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預設自己就是做不好,而變得自卑、破罐破摔,反正你們這麼說我,乾脆就鬧到底。
這時你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孩子建立起平等尊重的心態,否則場面只會越演越烈。
既然這些做法會給孩子們帶來這麼多的負面感受,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書中為我們提出了5個建議:
01.描述事實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描述問題,不要進行評價
比如:“我看到床上有條溼毛巾”。採用描述方法的最大優點是避免指責與推卸責任,而把每個人的注意力放在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上。只是把問題描述出來,而不去談“你幹了什麼”,才能讓孩子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並著手解決。
02.給孩子提供資訊
這件事會產生的客觀後果,不要誇大
比如:“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溼了”。 比起指責,這些資訊更加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03.說出自己的感受
說出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實事求是
比如:“我不想睡在溼床上,睡在溼床上很難受”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這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合作,受到尊重的孩子通常也會尊重大人的感受。
04.提出要求或幫助
就這件事說你的需求,和想要的幫助
比如:“把毛巾放回原處晾乾。”這更有助於讓孩子立刻做出行動。
05.寫便條
比如把便籤貼在毛巾架上,寫上:“請把我放回架上讓我晾乾。多謝!” 字條可以快速、方便地把資訊傳達給孩子,而且更加詼諧。
作為家長我們也需要經常做自我反省:
我對孩子的要求是否與孩子的年齡與能力相符合?
孩子會覺得我的要求不合理嗎?
我是否可以讓孩子選擇“什麼時候”來做這件事,而不是堅持一定要“馬上”做?
我是否可以讓孩子來選擇‘如何”做這件事?
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是不是總在要他做這個、做那個?
我有沒有找時間和他單獨相處—什麼也不做,只是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
代替懲罰的方法
通常情況下,當我們的話不管用的時候,就會做一件事:懲罰孩子。
而這隻會給孩子帶來大量負面情緒::仇恨、報復、反抗、內疚、自輕、自憐。
孩子需要體驗到他們的不良行為的後果,但不需要體驗懲罰。在一個互敬互愛的關係中,懲罰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孩子本應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遺憾,進而考慮如何補救,但懲罰卻使復仇的渴望充斥孩子的心。換言之,透過懲罰孩子,我們剝奪了孩子自我反省這一重要的內在心理過程。
我們不能把孩子看做麻煩的製造者,而要把他們當做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
書中給出了代替懲罰的7個小技巧:
01.想出一個點子來讓孩子幫忙
比如孩子在超市裡亂跑,可以說:你可以幫我挑5個大的檸檬嗎?”
0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能攻擊孩子的人格
比如:“我很生氣我的新鋸被扔在外面淋雨生鏽了”
03. 表明你的期望
比如:“我希望你用完我的工具可以馬上還回來”
04.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這把鋸子現在需要磨一磨,然後上點油。”
05. 給孩子提供選擇
比如: “商場裡不要亂跑,你要麼好好走,要麼回到車上去。你來決定”
06.採取行動
如:“第二天就自己去商店,不帶孩子。”
0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當孩子開始發問:“媽媽,為什麼不帶我去了?”因為你到了商場就不聽話,開始亂跑,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並讓他保證不再犯了,才能帶他去。
當孩子屢教不改時,該如何解決?
01.談談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我想你一定是…… 你的態度應該是:“我真的是在努力搞清楚你對這件事的感受。”只有當孩子覺得你真的聽到並理解了他的感受時,他才會去考慮你的感受。
02.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這件事讓我覺得…… 這一步要簡明扼要。因為一個孩子很難有耐心地去聽父母的長篇大論。
並不是一定要寫下來,但一定要對每個人的想法都給予應有的尊重。
05.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
避免貶低性的語句,要側重描述你的感受,比如:“我覺得這一點不太合理,因為……”
如何鼓勵孩子自立?
為人父母我們的目標是想讓孩子成長,可是在遇到孩子不會的時候,我們總是忍不住幫忙。
然而,這樣做其實卻是剝奪了孩子自立和成長的機會,很多事情孩子必須自己親自經歷過,才能在錯誤中吸取教訓得到成長。
但問題在於,相對於我們,孩子始終處於一種依附地位,他們除了感謝外,更多會感到無助、沒有價值、反感、挫敗和生氣。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依賴感降到最少,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書中給出了鼓勵孩子自立的8個小技巧:
01.尊重孩子的身體
不要動不動就把孩子的頭髮從眼前撥開,把孩子的肩膀扳正,給孩子撣撣灰,摘個線頭,塞塞衣服,整整衣領。孩子們會覺得這些是對他們身體隱私的侵犯,而每個人的身體是屬於自己的。
02.尊重孩子的努力
比如:“瓶蓋有時很難開啟,用湯匙在蓋子邊上撬一撬也許會有幫助”我們不應該直接把孩子的事情接手過來替他做,但可以向孩子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
03.不要在細節上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
家長干涉太多、太細,會使孩子覺得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了侵犯,反而會造成抗拒,孩子往往會不耐煩,如“媽——”、“爸——”,這意思是:“別煩我了,這是我的事”。
04.別急著告訴答案
比如:在孩子問問題的時候,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先探索一下,“這個問題很有趣,那你是怎麼想的呢?”
0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比如:“也許XX會有些好建議。”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他們並不是完全依賴於我們,家庭以外的世界都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
06.尊重孩子“遲到”的勇氣
有時孩子非常想做某件事,但在思想或身體上還沒準備好。我們不應該強迫、催促或羞辱孩子,而是應該對他的信心。如她想學游泳,但有點害怕水,“不用擔心,當你準備好了,就可以下水玩了”。
07.不管孩子多小,要儘量避免當面議論他們
經常有家長當著別人面議論自己的孩子:“我們家寶寶有點害羞”、“我們家寶寶老不喜歡吃青菜”。孩子們會覺得自己簡直就是父母的附屬物件。
08.謹防說太多的“不”
很多時候父母用生硬的“不”挫傷了孩子的熱情,孩子會感覺這是對自己的攻擊,從而調動一切力量來加以反擊:叫喊,耍脾氣,謾罵,不理人。他們質問父母:“為什麼不能?…真煩人…做什麼都要被管”。
避免“不”的方法
關於上面第8條建議,我們可參照以下幾種做法:
01.提供資訊
比如當孩子要出門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我們5分鐘後就要開飯了。
02.描述問題
比如:我很想幫你的忙,但是我現在必須……
03.儘可能用“可以”代替“不”
比如把你現在不能出去玩,說成,你可以吃完飯再去。
04.給自己留出時間來思考
在孩子提出一個請求時,告訴孩子,讓我想一下,既能緩解孩子的情緒,又能讓自己有時間理清思緒。
如何誇獎孩子?
《自尊心理學》提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
為了促進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除了尊重他們的情感,給他們機會自己做出選擇或自己去解決問題,家長還需要及時稱讚孩子做對的事情。
書中給出了稱讚孩子的3個小技巧:
01.描述你所看見的
“地板很乾淨,床也很平整,書都整齊地擺在書架上了。”
02. 描述你的感受
“走進這間屋子,感覺真舒服。”
03. 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你把鉛筆、蠟筆、鋼筆都分門另類地裝在文具盒裡了。這就叫管理才能。”
不過在我們稱讚孩子的同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01.誇獎要與孩子的年齡及能力相符
當你高興地對一個年幼的孩子說“我看到了你每天都自己刷牙”,他會為他的行為而自豪。但同樣的話若是說給一個10多歲的孩子,他會覺得你是在嘲諷他。
02.不要牽扯到過去的弱點或錯誤
比如“你終於把那段曲子彈得像樣了。”可以換一種說法,將重點放在孩子現在的優點上:“我很喜歡你在那段音樂的開頭保持了強有力的韻律。”
“我沒想到你考試能過80分,你這次做得還真不錯”——雖然你是真心的,但會讓孩子覺得尷尬或是挖苦。
03.過度熱情會成為阻礙
有時候,父母的過度熱情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得太過滿意,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你演奏得真不錯,你能到國家大劇院去演出了…”孩子會覺得“他們比我更渴望這項成功。”而感到壓力。
04.誇獎語氣的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當我們用“描述”來讚賞孩子的某一行為時,孩子可能會重複地去做這件事。例如“你已經知道怎麼能用口哨發出聲音了”——這會促進孩子不停地吹口哨。
如何讓孩子從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
所謂孩子的角色,就是家長一貫對孩子的評價,你老說孩子笨,孩子就真的很笨,你老說孩子調皮,孩子就會一直調皮給你看,你老說孩子乖,孩子就會像小貓一樣討你喜歡。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僅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己,還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書中給出了讓孩子從原來角色中釋放的6個技巧:
01.尋找機會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02.創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對笨手笨腳的孩子:“麥克,你能用扳手把抽屜的把手弄緊嗎?”完成後好好讚賞孩子。”
03.讓孩子無意中聽到你對他的正面評價
對敏感的孩子:媽媽和爸爸聊:“雖然打針的時候很疼,但他還是一直舉著胳膊。”
04.以身作則 ,為孩子樹立榜樣
對不守信的孩子:“我雖然很想看電影,但已經答應了和爸爸一起去爬山,電影還是以後再看吧”
05.與孩子共同回憶他的突出表現
對膽小的孩子:“你當時學騎車的時候,特別怕摔,後來自己克服了,學會騎車時你特別開心”
06.如果孩子又按照原來的方式行事時,表達你的感覺和期望
對小氣的孩子:“我不喜歡你這樣。輸了雖然很難過,我們努力還能贏回來,我希望你能大度些。”
把孩子從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它不僅要求家長熟練地運用多種溝通技巧,而且還要求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有一個全面的轉變,把方方面面都綜合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如何誇獎孩子,取代懲罰的方法等。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解決孩子的問題,當問題再次出現時我們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替孩子解決問題的慣性,與孩子更好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