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一位家長聊天,她說她一天晚上動手打了她兒子幾巴掌,第二天又覺得後悔萬分,不該把自己的情緒宣洩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事情是這樣的她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回到家已經十點多了,然而大兒子還要纏著她一起寫作業,而四歲的小兒子又哭著鬧著要媽媽一起睡覺。一天的疲憊加上倆個兒子的哭鬧,讓她的怒氣值一下上升到了極點,一時情緒失控就動了手。但現在這個事情成立一個結在心中無法紓解,她很清楚自己這樣是不對的,可是不知道再面對這樣的情形的時候應該怎麼解決。
從描述的情況來看這是一個典型的關於情緒控制的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從“同理心”的方法來解決。
首先,作為家長忙碌了一整天比較疲憊,就要學會先關照自己的情緒,即便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真實地看到我們的情緒。
其次,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孩子在假期期間遠離了原本熟悉的校園環境和朝夕相處的夥伴,他會把更多的情感需求寄託給父母,比如一整天沒見到媽媽了,就會用哭鬧的方式傳遞“希望媽媽陪陪我”的想法。這種情況下作為家長需要理解孩子傳遞的意圖,明白孩子行為背後的感情需求。
因此,當我們看到了雙方的情緒的時候就可以用“言語化”(即用語言而非行動表達情緒)的方式來調和,比如我們很累了,可以先抱抱孩子,說“是不是想媽媽了?媽媽今天在外面也很想你”,理解一下他對你的依戀,讓他先從哭鬧的狀態裡走出來,接著可以和大兒子商量“媽媽今天工作了一天有點累,可是現在你和弟弟都希望媽媽陪,所以你願意陪著媽媽一起先哄弟弟睡覺嗎”,這樣既可以讓孩子看到父母尊重他的情緒和想法,同時也給孩子學習承擔責任的機會,這樣子我們的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更和諧了。
家庭教育不是簡單地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家長不學習,孩子就很難從家庭教育中汲取養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