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個可愛萌娃吐槽媽媽的視訊火爆網路:
萌娃寫作業遇到難題,媽媽卻說題目簡單,她帶著哭腔但卻條理清晰、句句錙銖,一個接一個地發出靈魂拷問:
“你們都是成年人,而且你們都是學過的,對於你們來說都很簡單。”
“你們不要跟別人比,自己要跟自己比。”
“你們都是高中的,可我只是一個大——班!”
“大”字之後間隔一秒才說出“班”字,小萌娃用詞準確,節奏掌握也奇佳。
孩子滿眼淚水,雖然只憑懵懂的認知,說出高中和大班的對比。每句話的背後,卻都一語道破了成年人焦慮、不懂傾聽,要求過高、追求完美的心理。
“大人需要反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以他們的理解能力進行輔導。”
“大人容易忽視孩子的意見。”
媽媽在孩子吐槽的過程中,並沒有生氣和斥責孩子,表現出了足夠的耐心來傾聽孩子的心聲。
正是因為這樣,孩子在媽媽面前敢說出自己的心理話,甚至像朋友一樣吐槽她30好幾了還自稱18歲。
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懂得傾聽的媽媽和孩子關係更親密,孩子更能做回自己,不會輕易從眾,保持自己獨有的性格魅力,吸引到更多的人來喜歡他們。
傾聽是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
昨天給表姐家送口罩時,表姐又向我吐槽我的小侄女對她愛答不理,每天母女倆的對話就“媽我上學了”“媽我回來了”“媽我睡了”這3句。
“這個假期天天在家裡蹲著,以為能好好和她溝通溝通,沒想到現在就吃飯能見上一面,我一開口她就說自己吃飽了!青春期的代溝來的也太猛了吧!”
下午跟可可打完一局手遊,“自然”地問到她這件事,她回答得很直接:“無話可說!以前每天放學啥都想跟她聊,可她要麼在忙著打電話回信息,嗯嗯啊啊敷衍我;要麼就是給我講她的大道理,從來不聽我跟她說的東西。”
“你知道嗎?上學期,有人想掀我裙子被我制止。我剛跟她說,她就告訴我以後不準穿高於膝蓋的裙子。”
“不管我說什麼,她都有她的說辭。我還跟她說啥?”
侄女的苦惱還沒來得及說,表姐就武斷地限制她著裝,堵住了孩子想要傾訴的內心,難怪孩子越來越不愛和媽媽說心事。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
孩子向父母傾訴,只是情緒上的發洩,因為你是父母,是他們最愛的人,所以他們願意把自己的一切分享出來。
他們有和父母一致的三觀和是非觀,我們只需要專注地傾聽,對他們的情緒表示理解,就能夠幫助孩子。
不被父母聽見的孩子讓人心疼
今年春節,從電影院撤檔的《囧媽》,以讓全國觀眾免費觀看的方式火了一把。
片中徐伊萬的媽媽自以為很了解自己的兒子,實際上卻從來沒有認真聽過兒子說話,“逼”得徐伊萬無奈地三次問他的媽媽:“我說話你聽得見嗎?”
向媽媽解釋跟娜塔莎沒喝多少酒,徐媽媽聽不見;
跟媽媽講自己沒扔戒指,扔的是娜塔莎的戒指,徐媽媽聽不見;
在車尾凍了一夜,告訴媽媽自己不喝粥只想休息時,徐媽媽還是聽不見。
電影剛開始,徐伊萬讓人討厭,粗魯無比,對自己的母親表現得不關心、不耐心。
看到這裡,我感覺徐伊萬讓人心疼,40多歲的人,卻從來沒有被自己的母親看見,說話從來沒有被自己的母親聽見。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我們要傾聽的,是真實的對方,不是我們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以為”的對方。
放下自己的感受,認真地凝聽孩子說話,聽聽孩子的心聲,孩子的想法可能與我們希望的不一樣,甚至讓我們覺得不滿、生氣,但這卻是真實的他們。
而讓父母知道真實的自己,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最幸運的事。
正確傾聽應該這樣做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
No.1
閉上嘴巴專注地聽
畢淑敏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小遊戲:讓一個好朋友面對面聽你說你的心事。
但在事先約定,朋友不用認真地聽,可以左顧右盼,可以自說自話,總之做什麼都可以,只是不必聽你講話。
你要在這種情況下向朋友說一件讓你耿耿於懷的痛苦之事來說,感覺越痛苦越好。
就這麼一個小遊戲,不出3分鐘,你必會自行閉嘴,不願再講下去。
一個對你的痛苦無動於衷的人,沒人能暢談下去。不但開不了口,你還會有挫敗感、沮喪感,甚至異常憤怒。
聽孩子說話也是如此,當他跟你說什麼事情時,閉上嘴巴,即便你不說一個字,你專注凝聽的表情就足以引導孩子講出很多他的小祕密。
No.2
放下手機認真地聽
早前,在一個機器人培訓班裡,爸爸陪著孩子上課,在一旁一直刷手機,他的兒子本來玩得好好的,但馬上被爸爸的手機吸引了,鬧著一定要看,好好的一節課程,因為這個爸爸的行為,浪費了至少半個小時。
家長們在陪著孩子的時候,不管有多少事、多少工作,都應該關閉手機至少兩個小時,全心全意地陪著孩子。
No.3
留意孩子的情緒好好地聽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對方怎麼感受的。我們要永遠記住,感受的溝通是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
人與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情緒不來電,內容將被扭曲。
孩子在和老師、同學相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困擾,產生各種情緒。回到家裡,當他和你訴說時,擅於傾聽的父母總是能準確捕捉孩子話外音,體會孩子話中的情緒。
表面上,他似乎提出問題讓你解決,但常常是你用心傾聽之後,解決問題已經不那麼重要,孩子從你的傾聽中體會到你的理解和關心更重要。
為孩子計長遠,是每個父母的本能。在孩子長大成人前,父母不僅要教給孩子經驗和教訓,還要試著了解孩子的內心、體會他們的感受。
言傳與身教兼顧,傾聽與引導同步。
少說多聽,才能走進孩子內心,一句簡單的“好,你說,我聽著”能讓孩子內心充滿溫暖,情緒得到釋放,感受獲得認同。
不僅如此,耐心聽孩子說話,還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讓父母與孩子重拾往日的親密。
今天開始,在你沒聽完孩子的話,閉上嘴巴。你會發現,一點點改變就能收穫滿滿的驚喜。
願所有孩子的聲音都可以被父母凝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