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成長的主要環境來自於家庭,在孩子最初人格的形成,最初習慣的養成,最初思維模式的雛形都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之間。
都說誰家的孩子像誰,除了基因,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的影響。孩子作為父母的影子,小時並不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凸顯。
處理問題的方式,思考問題的方法如出一轍,真叫人不得不說家庭影響力的巨大。
家庭的生活,藏著孩子的未來。
楊絳的母親就是一個賢良淑德的女子,身上凝聚著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是一位睿智的母親。
楊絳在家庭生活中的聰慧、包容、堅強,都來自母親對她的影響。
楊絳和錢鍾書生活很多年,從來沒有因為家庭瑣事煩擾過錢先生。凡是能自己解決的,從來都不告訴錢先生。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相處模式,基本上就是孩子未來的生活模式。
彼此是否包容、是否無話不談、是否能為對方著想,一切的一切都是家庭的影響。
家庭的環境塑造了孩子成為哪種型別的人:安全型、焦慮型、暴躁型。
孩子身上存在的就是家庭的特質。楊絳深知幸福分享會獲得雙倍的甜蜜,而煩惱並不會因為兩人一起分擔而變得更少。反而會徒增焦慮和爭執。
想著自己這一個多月來,基本上活在情緒裡,不是崩潰到大哭,就是悶悶不樂。
最近生活的事總是不能順意,每天即使告訴自己嘴角微微上揚,要快樂起來,卻總也提不起情緒來。
兒子在身邊像只歡樂的小鳥,喳喳:“怎麼心情不好呢?”
回憶幼時,在我的記憶裡,母親在家庭生活裡基本就是這樣的情緒,每天悶悶不樂,心裡想什麼從來也不說,生氣時的父親更是不愛說話。
自己每天總是糾結那些鶯鶯燕燕,感覺老公這裡對自己不好,那裡對自己不好,總是傷心到想哭。
世間有無數的愛情從童話走向怨恨、萬劫不復,多數是因為其中一方甚至雙方寄希望於永恆的快樂,最後走向破碎的結局。
生活是自己的,快樂也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
無論何時,不要期望自己獲取什麼,寄希望於別人,自己就會被別人所左右。
無論何時寄希望於自己,自己總會給自己滿意的答案,即使沒有,自己通常不會跟自己過於計較。
寫在最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導師。父母的思緒藏著孩子的未來,在無形中父母已將自己的身影種在了孩子的心裡。
幽怨是最折磨人的,最折損人氣力的。堅強從來都是一個活在世上的人必須要修行的一種本領。
作為父母收起在孩子面前那些負面情緒,將最陽光的地帶留給孩子,讓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都感覺自己的世界是光明的。
即使將來孩子身處黑暗,總會有那麼一角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