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寶媽給寶寶做這樣一個實驗,想看看寶寶在自己最喜歡的零食麵前能堅持多久。
她拿來了很多寶寶愛吃的零食,放在寶寶面前的盤子裡,然後告訴寶寶說,“等媽媽刷完碗咱們一起吃好不好?”
寶寶乖巧地點頭答應了。
媽媽就離開了,留下寶寶獨自一個人坐在餐椅上,沒有別的事情可幹,只能等著媽媽,面前還擺著她最喜歡的零食。
果然,寶寶看到周圍沒有人,小手好像有自己的想法,忍不住伸向了盤子。不過寶寶記住了媽媽的囑託,趕快把手收了回來,去扣自己的嘴巴。
但是等待的時間太漫長了,寶寶幾次伸手去碰零食,最後都用意志力忍住了。
5分鐘了,媽媽還沒有來,寶寶開始自己轉移注意力,還拿起旁邊的一隻襪子把手手套住,這樣就拿不到零食了……
可以看出來,寶寶在這個過程中是一直在進行這種天人交戰的,她不是不想吃,但是她在有意識地進行行為控制。
終於,十分鐘後媽媽回來了,媽媽告訴寶寶可以吃了,終於吃到嘴裡後,寶寶露出了幸福的微笑,還主動把零食遞給媽媽……
這個實驗,很像心理學中那個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很早以前就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他們找來一群孩子,分別在他們面前擺上一個盤子,盤子裡面有一顆棉花糖,然後告訴孩子,如果你可以等到十分鐘之後再吃這個棉花糖,那麼我們會再獎勵你一顆,到時候你就可以吃兩顆棉花糖。然後暗中觀察孩子們的反應。
十分鐘過去後,有的孩子沒忍住,沒到十分鐘就把棉花糖吃掉了,而有一些孩子可以剋制住,最終吃到了兩顆棉花糖。
實驗並沒有結束,他們在隨後的幾十年對這些參加過實驗的孩子進行情況追蹤,最後發現,那些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比沒忍住的孩子成功,不管是社會地位還是人生價值。
也正是從這個實驗中人們得到啟示,一定要讓孩子擁有一種“延遲滿足能力”。
這種能力有多麼重要呢?
經濟學中有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名字叫做《貧窮的本質》,作者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為什麼有人是窮人有人是富人,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他調查了大量的地區大量的窮人,發現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思維上,因為貧窮,他們沒有機會去做出改變,而因為一直處於一種貧窮思維的囚禁中,他們也不知道要去改變。
貧窮思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沒有做長期規劃的能力,只在追求短期的快樂。
這種只追求短暫快感的生活方式,就是無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原因。
為什麼很多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
因為打遊戲的當下是快樂的,是可以什麼都不去想的,遊戲中成功的快感讓他欲罷不能,哪怕放下手機的時候,他也會感到空虛,哪怕他明知道自己作業還沒有寫完;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喜歡熬夜?
也是因為他們熬夜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擁有時間的快樂,而明天的工作學習效率、減少睡眠時間對身體的影響,因為是一種看不見的、以後的影響,他就傾向於選擇忽視。
為什麼很多孩子學習的時候偷懶?
因為高考這個目標,對孩子來說太遙遠,而且沒有辦法提供及時的反饋,所以孩子常常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所以說,延遲滿足能力,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從小培養。
當然,培養的方式不是所謂的寶寶哭的時候不去抱他這種錯誤被很多專家批評的方式,而是要讓孩子體會到延遲滿足可以給他帶來的更大的快樂,並且能夠從小事開始,逐漸訓練長期目標的完成度。
李玫瑾教授曾經用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來舉例,如何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在孩子三四歲可以交流的時候,帶著孩子去商店買玩具,告訴孩子他可以自己挑。
到了商店之後,比如孩子挑中一個兩三百的玩具,這時候一看標價,對孩子說:”呀這個玩具要兩百呢,媽媽本來想一百多給你買一個玩具呢,兩百塊太貴了,媽媽一天的工資都不夠兩塊呢。媽媽一個月工資2000塊錢,爸爸雖然掙得比媽媽多,但是我們要每天買菜做飯,還要給你幼兒園交學費,還有水電煤氣,但是這個月我們已經快要花超了。“
孩子一聽媽媽這麼說,他就緊張了,心想媽媽這是不想給我買了嗎?
這時候媽媽再說:“你看要不這樣吧,這個星期我們預算不夠了,下週爸爸媽媽多加一天班,就可以多掙100塊錢,這樣就夠買這個玩具了,我們下個星期再來買,我讓服務員給我們留著好不好?”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被寵壞,可以和大人進行交流,他一看到你把服務員叫過來,煞有介事地叮囑一定要給你們留著,就會相信的。
回到家之後,爸爸媽媽要多提幾次這個攢錢買玩具的事情,加班的那天要讓孩子知道,回到家要開心地告訴孩子,週末我們就可以去把玩具買回來了,到了週末收拾一下,讓孩子充滿期待得拿到自己玩具,這時候孩子的快樂是加倍的。
當然,這個辦法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孩子,但是其中有幾個要點,就是培養延遲滿足能力的關鍵。
首先,是在長期目標中給孩子適當的反饋。長期目標不容易堅持,是因為我們人類就是一種此在的動物,對一個未來的結果沒有太大的感覺。
一週時間等待一個玩具,有的孩子會記得,有的孩子轉眼就忘了,還有的孩子根本不想去等待一週。那我們在過程中給孩子提供一個任務進度條,就能讓孩子增加耐心。
其次,給孩子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要讓孩子對父母充滿信任感,不要讓孩子覺得,你這是在騙我,一週以後你不會來給我買的。如果給孩子留下這樣的印象,他就不會建立起安全感,什麼事情都是先顧著眼下,眼下得到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長期目標完成的體驗。就像讓寶寶等待十分鐘再去吃零食一樣,如果覺得時間長,那我們可以從5分鐘開始鍛鍊,孩子等了5分鐘之後,媽媽要誇一句寶寶真棒,來我們一起吃……
當這樣的訓練過程變得尋常,孩子就容易建立安全感,並且會習慣去暫時壓抑自己的慾望,因為他知道,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更大的滿足。體會過之後,孩子就逐漸擁有了延遲滿足的能力。
對於孩子的人生來說,真正有價值的成就,都離不開這種對懶惰、鬆懈、拖延等暫時性快感的抵抗,所以說,延遲滿足能力,應該是我們為孩子提供的一項獨立前的出廠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