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第一個要展開的概念,就是父母的角色,是幫助孩子長大,還是協助孩子長大?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都希望盡善盡美。但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一定伴隨著後悔。在我們想做完美過程中,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讓孩子成為我心中的他,這個是特別重要的。
如果在整個養育孩子過程中,我們有很多遺憾,可以瞭解一個理論叫“球掉了,撿起來”。
在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有些問題是過去的就過去了,比如說孕期出了點小小的問題、生產過程中碰上小小的挫折、孩子出生後可能自己覺得是自己沒照顧好生病了……這事一定要過去,以此畫句號。
有些事情可能是我們在餵養中出了點紕漏,後來專家給我們糾正了;發育中有些問題我沒發現,後來專家幫我們糾正了。糾正了以後,就要重新開始。剛剛我們說的,“球掉了,撿起來就行”,就這麼簡單。千萬不要永遠生活或沉浸在以前的那些問題中。
因為,這樣才能使孩子對我們有信任感,我們才能讓他有安全感。那很多因素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的不足,在安全感不足時,我們怎麼要訓練他,使他對我們有信任、使他變得安全?
其實第一個最簡單的就是,讓他玩好。大家都知道孩子天性就愛玩。
問大家一個小小問題,吃飯算不算玩呢?大家說吃飯為什麼要算玩,吃飯明明就是吃飯。如果一個人心情特別愉悅,吃飯過程中還能給帶來新的愉悅感的話,是不是跟玩的效果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說怎麼把玩好的這種思想,滲入到所有的生活中。如果今天玩完了,孩子特別累,睡覺睡得踏實,是不是也算玩的一部分?那要玩的話,該玩什麼,是孩子決定,還是大人決定?還是大人要了解孩子,來幫他協調環境,讓他玩好,而不是僅僅幫他去玩。
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玩鍛鍊他的安全感、信任感。
就比如說藏貓貓,就是訓練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的一個方法。拿個手絹擋上了臉、又拿下來了,孩子看爸爸沒了、爸爸出來了,是不是慢慢他就覺得,我對你有信任,即使暫時不在也沒關係,我安全,即使眨眼看不見爸爸也沒事。
從簡簡單單的這種用手絹遮擋,或躲在一個物體後邊又出來,這種藏貓貓的遊戲,我們是不是可以過渡到一個短暫的分離?比如說爸爸去廚房倒杯水,讓孩子在這兒不許哭,不許叫,等爸爸,爸爸馬上就回來了。
後來爸爸回來了,孩子就覺得,我也不用哭,我也不用叫,爸爸真的回來了。那我們再逐漸延長分離時間。
這給我們的媽媽或者爸爸,再走向社會、再工作,創造了非常好的基礎。否則的話,我們很多家長,特別是媽媽們,就總處於這種角色:孩子沒醒趕快離開家,回家以後第一件事趕快抱孩子,如果覺得身上髒,那就躲著孩子,洗完澡再去抱孩子。怕孩子發現媽媽沒在,但讓他總在驚訝中發現媽媽在。
其實這是這不對的。應該讓孩子知道,雖然媽媽暫時離開,但媽媽保證在說好的時間回來,孩子會相信媽媽在那時候就回來。
那我們的家長是不是要注意到,我們跟孩子,哪怕是跟兩個月的孩子許諾,也要負責任。不能跟孩子說我一會兒就回來,結果一天才回來。我們一定要有責任感,因為很多的時候影響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或者他自身安全感的,就是這種特別不規律的承諾。
結果打完針了,爸爸就說,噢,今天太晚了,等以後再給你買吧。孩子瞬間倒地下,打滾就哭。其實這個就是對我們信任感一個特別大的破壞。
我們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是一個能被我們擺佈的東西,這是很大的錯誤。孩子的零到六歲對父母都沒有信任,他自己都不安全,我們設想起來他長大了,會對社會、對親朋好友信任嗎?他覺得在這種生活的環境中,他安全嗎?因為他親生父母都曾經讓他覺得不安全。
那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讓他增加自信,同時讓他有安全感?要從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學習。你說那麼小教他什麼?其實我們要把學習和玩兒等同,這是不是就能夠理解了?他玩什麼,要根據他的月齡、年齡,不斷地往相對複雜、符合他生長髮育規律的方向去。
再一個習慣。我們怎麼做到讓孩子逐漸遵循大人的習慣?面對一個習慣的東西,能使人相對變得更安全,如果面對不習慣的東西,就可能會比較緊張。
比如,我給你打電話說,我每天早晨叫你起床,但是我不知道我幾點叫你,那你是不是就很緊張?如果每天我都6點叫你起床,你是不是心裡就踏實很多?
還有處理情緒。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也許對於我們來說,根本就不叫事情。但對他來說,可能是個天大的事情。
他可能會有情緒發作的時候,我們能做到理解他嗎?我們家長有沒有覺得丟臉的問題?“當著外人你就哭,多給我丟臉。”但是他為什麼哭我們理解嗎?我們理解他、瞭解他的情緒,才能引導他遇到事情的時候該怎麼樣去做。
如果我們僅僅是制止、壓制,是不是對他的情緒宣洩就會有問題?看似這一次我給壓制住了,他不哭了,他跟我回家了,但是他內心是怎麼想的?
所以說到要了解0~6歲的孩子,我們才說我們蒙氏教育是什麼,我們怎麼做蒙氏的父母。
這蒙氏父母要有什麼樣的素質呢?要忙有章法,閒有情調。
該自己做的事情,我們絕對要自己做;該讓孩子做的事情,我們協助他去做。比如,孩子在地下爬,我們不推他爬,但是我們是不是給找一個地墊,在一空曠地方讓他趴在那兒去爬?這叫協助。
我平常在接診過程中,有些家長跟我說了,我的孩子現在五個月,滿床爬。我覺得稍微有點不大符合情理,五個月自己能滿床爬?後來我才發現是家長推著孩子滿床爬。那不叫爬。如果你覺得,他的事情,你幫他做完算他做的話,他長遠來說,他會不會自己努力地去做?
所以蒙氏父母,他能高明到什麼地步?比如說刷牙,家長給孩子刷牙,還是說家長和孩子同時刷牙?孩子可以透過你刷牙的動作,學到該怎麼刷牙。
父母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協助者。協助的意思,就是你能幫他提供適當的成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