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意思是指心地純潔,純真溫厚,為人和善,心地好。出自於《禮記·學記》,是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優良傳統。
百善孝為先。孝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美德。
這兩天一直忙著過年的事情,也是父親八十一歲生日,父母和我住在一起,大哥、二哥、姐姐幾家人一起過來我這,一起陪父親過生日。所以前天和昨天,文章都沒有更新。那這篇就寫寫孝道方面的內容。
心學集大成者,明代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王陽明,他對“孝”的理解分成三個境界,即養身、養心、養志。
首先是養長輩的身體,保障長輩吃穿不愁;其次是養長輩的心,讓長輩心情愉悅;第三是養長輩的志,讓長輩活得有意義。真正孝順的人,“三種境界”都能夠做到,越孝順福報越多。“愛人者,人恆愛之”,對父母孝順,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也一視同仁,用行動去愛護長輩。同時,他也會得到長輩的愛,長輩總會把最好的財富都留給他,為他新增福氣。
純孝性成
下面就聊聊對孩子孝心的培養。
首先,讓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願意把好吃的美食、好玩的玩具分享出來給玩伴、同學、兄妹,以及與父母長輩分享。這樣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謙讓的種子,也能增進與同齡人及與長輩的感情。
其次是言傳身教。我們是為人父母,同時也是為人子女。我們對待長輩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是有很大影響的。比如,過節給老人送禮物,老人生病了照顧他們,和長輩交流的方式,等等,孩子都很可能會模仿。讓孩子看到父母不僅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也有愛,身教的力量大於言教。言教、身教同時進行,事半功倍。
第三常和孩子聊過往。一個孩子的成長有三個方面,即生、養、教。十月懷胎生他(她),含辛茹苦將他(她)養大成人,長年累月的教育讓他(她)成才。在孩子進入中學階段的時候,可以以敘舊的方式,把自己為他們嘔心瀝血的辛勞往事,以及自己孝敬父母長輩的事情,講給他們聽。這樣可以潛移默化地烙印在孩子的記憶中,慢慢增進孩子孝敬長輩的心理作用。這可以稱之為心理引導吧。
另外,現在人們越來越富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物資方面基本不怎麼缺乏了。記得我高中時,那時候學校的飯票是用米換的,有一次母親從鄉下給我送米來,然後帶我到外面店子吃餃子。點了兩碗,母親說自己不餓,分了一大半給我。我沒夾穩,一個餃子掉到了地上,我說不要了,母親說好的,並把那個餃子撿起來放在桌子上。後來她趁我不注意,把那個餃子吃了。當時以及後來想到此事,我每每心酸得不行。後來,我讀大學了。參加工作後,一直或租房或買房都安排父母和我住在一個小院。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師,並不怎麼富裕,但油、米、水電等從來不要他們操心,買菜的錢也是計劃好,每月按時給他們。單位發的醫療卡一直放在他們那。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物資充裕的孩子很難體會生活的艱辛和父母的辛苦,物資匱乏讓孩子更加努力,更加感激父母,激發他們的孝心。這方面算是物資引導吧,但現在很少有家庭能用上了。
孩子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需要我們一起不斷地思考。
善良是一個人的美德,是一個人的品行,也是一個人取得多大成就的“根基”和“天花板”。百善孝為先,從培養孩子的孝道開始吧。
另外做了一個家人團聚的影片,希望大家喜歡。(見影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