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生活中有一句話叫做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所以現實和理想之間難免會有衝突。

在育兒方面同樣也是如此,有一位媽媽就曾經在網上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喜歡看《我是佩奇》,他非常羨慕佩奇的生活,尤其喜歡模仿佩奇跳泥坑……

相信每一位父母遇到這樣的孩子都會頭疼,因為站在他們自己的立場,下雨天踩水不僅不衛生,而且會導致孩子生病。

所以父母會對孩子大聲斥責,甚至採取一些強力措施限制孩子,導致孩子大哭大鬧,可是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孩子行為。

但是孩子有錯嗎?年幼的孩子正是好奇心和探索欲最強的時候,他們想要親身去體驗未知的事物,想要去尋求未曾有過的感受。

這其實是孩子身上非常可貴的一種品質,如果父母強行的限制孩子,反而會阻礙他們的成長。

所以無形之中父母只能和孩子們暗暗較勁,這個時候與其強行鎮壓,不如巧用“禁果效應”去應對。

什麼是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源於《聖經》,故事的主人公是夏娃,一次她出去玩的時候,被一顆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但是受到了多次警告,絕對不能偷吃。

但是這反而讓夏娃對禁果越來越好奇,最終沒能抵住誘惑偷吃了一個,最終和亞當一起被上帝騙到了凡間。

不難看出,“禁果效應”是指越是被禁止的東西,便能激發人們內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反而會導致人們想要去嘗試,並且很有可能付出行動。

孩子自然也是如此,當家長三令五申提醒孩子不能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們對這件事情的好奇心就會不斷增加,從而想方設法的想要去一探究竟。

為什麼禁果效應可以用在孩子身上?

禁果效應對父母而言其實是一種啟發,可以讓孩子反其道而行。

比如某些事情他們不想讓孩子去觸及,可是孩子卻總是表現出不願意聽話的模樣,那麼父母不妨採取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讓孩子對其他的事情產生興趣。

這樣自然也就不會再糾結於父母不讓他們做的事情上。

禁果效應的4個接受

1、無條件的接受

我們經常會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所以對一些生活中並非原則問題的事情,父母也不要過於較真,而是應該儘可能的把自由還給孩子,讓孩子盡情的去體驗去感受生活。

下雨天孩子喜歡玩水,這並不是他們故意和父母作對,而是他們天性的一種表現。

當孩子們近距離地接觸水的時候,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彷彿能夠融化人心,他們在水裡做著各種歡快的姿勢,這份快樂即便是在陰天,也能夠讓世界充滿光芒。

所以此時父母不要考慮孩子衣服髒了怎麼辦,哪怕在孩子玩水之後,他們的工作量確實會增加,也不能因此剝奪孩子探索的自由,不能限制孩子好奇心的權利。

2、條件行為接受

當然父母給孩子的自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所以在孩子玩耍的時候,不妨為他們設定一些規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讓孩子懂得他們的行為是會受到條件制約的,孩子才能夠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比如當孩子提出玩水的要求時,父母可以告訴他們要穿上雨衣雨鞋,也要讓他們在儘可能空曠的地方玩,以免濺起來的髒水弄髒他人的衣服。

當然也要讓孩子知道只有在天氣溫暖的時候才能玩水,否則很有可能會生病。

3、替代行為接受

孩子提出來的要求未必父母都能夠滿足,這時父母不妨尋求一個折中的方法去解決,比如用另外一種行為去代替孩子的要求。

就拿孩子玩水這件事情,有的父母也許真的接受不了孩子蹦泥坑,那麼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海邊踩踩水,或者在沙坑裡玩一會,都會讓孩子收穫快樂。

當然父母應該提前和孩子商量,儘可能地選擇尊重孩子,在父母的提議得到孩子認可的前提下,替代行為不會讓孩子的快樂減少,反而有可能會有所增加。

4、明確告知不接受

如果孩子的要求父母無法滿足,又找不到其他的方式去替代,那麼不妨直接拒絕孩子。

當然父母在明確告知孩子不接受的同時,也可以告訴孩子他們選擇拒絕的理由,這樣會讓孩子更好地接受。

當然這時無論孩子如何反對,父母都必須堅持自己的決定,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讓孩子真正地知道什麼是生活。

3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棍棒加身好,還是以德服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