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他還是採取斷然拒絕的態度,決定了他將來面對同樣問題的態度。
情景匯入帶女兒去超市購物。
逛到水果區的時候,看到有已經分裝好的櫻桃,個大色紅。
女兒一向喜歡吃水果,看到這麼誘人的櫻桃,自然是抵抗不了誘惑。
可是再看價格,居然比平常要高出將近兩倍,是真正的“天價櫻桃”。
於是跟她商量,說我們這次先不買櫻桃了,咱們可以用可以買櫻桃的這份錢買你更喜歡的藍莓,而且可以買好幾次。
雖然有些不情願,經過反覆的“鬥智鬥勇”,女兒最終答應這次不買櫻桃。
生活觀察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當孩子看到自己一心想要的東西,即便售價遠遠高出正常價,也會軟磨硬泡,非要不可。
這時,總會有一部分父母因為抵制不了孩子的軟硬兼施,或者說是為了息事寧人,最終會做出讓步;
而也有部分父母會利用一些技巧,成功讓孩子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如果是非合理要求,我是贊成父母堅守規則和底線的。
高價自有價高的原因本身櫻桃是季節性水果,自然批次成熟是在6月份前後,冬季櫻桃基本上是大棚種植的。
由於水分和氣溫等方面的要求,果農在棚種櫻桃上花費的成本要高於自然生長的櫻桃。
再加上種植場所的侷限,冬季櫻桃總量少,以及疫情因素的影響,市面上的櫻桃出現高價也並不為奇。
父母的愛和是否有求必應無關當孩子看到自己想要、父母又沒有立即應承下來的東西,他往往會以“媽媽不愛我”“爸爸不愛我”來要挾,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是孩子成長階段的認知所導致的,沒有對錯之說,關鍵在於父母如何應對。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父母需要做的是告訴他爸爸媽媽的愛不變,但是在買這件物品這件事上,爸爸媽媽會堅持原則,而這也僅僅是針對這件事而已,和愛不愛他沒有關係。
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任性這裡指的是當孩子提一些無理的要求,一旦要求沒有立刻被滿足,就任性妄為。
那是什麼導致了孩子的這種任性呢?
根據經驗,我認為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孩子認知有限
這是一個客觀原因。
由於所處的成長階段和有限的生活經驗,孩子的心智還不夠成熟。
認知的不足導致他理解不了自己想要的櫻桃和玩具的價格在什麼樣的範圍內才是爸爸媽媽所說的“合理”,也不明白為什麼爸爸媽媽會對自己的要求視而不見。
二、日常養育者態度不堅決
平常,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養育者經常不是用“不行”“不可以”等答覆來表明自己的堅決態度,而是用“可能不行”這種很容易動搖的回答。
這個時候,只要孩子使用一些招數,比如說拼命吵鬧,這種“可能不行”就會隨之而漸漸轉換成“行”。
在這種再熟悉不過的招數面前,孩子屢試屢爽之後,自然在下次有需求時繼續使用。
三、家庭成員之間口徑不一致
這就是我們說的“豬隊友”。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即使是媽媽堅決不答應,但是爸爸卻半路殺出來,認為這並不是個嚴重的問題,一味滿足他。
這種情況下,他就會認為反正就算媽媽不給我買櫻桃,我只要一鬧,爸爸也會答應我。
久而久之,任性的壞習慣也就愈演愈烈。
四、父母希望滿足孩子來彌補自己不能長久陪伴的缺憾
為了家庭和生活,父母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時間花費在職場中。
這就壓縮了可以親子陪伴的時間,讓父母覺得虧欠孩子的。
當孩子有要求了,自然就要盡全力滿足他,來彌補心裡的遺憾和證明自己的愛。
當孩子任性起來,我們該怎麼辦?一、共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要。
孩子也是如此。
當孩子任性起來,我們要承認並接受他的這個情緒和需要,例如他喜歡吃水果、喜歡玩變形金剛等,讓他明白爸爸媽媽是理解他的。
二、具體化
經過父母的判斷,認為他所想要的物品價格不在合理範圍或者預算內時,要把抽象的數字具體化,就像開篇舉的例子那樣,把一份櫻桃和多份藍莓做換算,這樣便於孩子理解。
三、曉之以理
孩子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真的什麼都不懂。
對於櫻桃的價格不在合理範圍之內這個問題,可以和孩子詳細講講是自然條件和疫情原因導致價格上漲,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四、延遲滿足
著名的“延遲需求”原理告訴我們,延遲滿足既能帶給孩子滿足感,還能激發他的自我管理能力。
所以,當孩子提出當時環境下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可以把這個要求適當延遲一段時間,從心理和能力上鍛鍊孩子。
五、出門前列清單,做預算
出門前尤其是購物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個簡易的購物清單,並列出相應預算,和孩子約定好,在接下來的行動中,我們都要以清單中內容為參照,不可以隨意違反。
六、堅持原則,家庭成員之間保持口徑一致
父母要在對待孩子這件事情上保持步調的一致性,在需要堅持的時候絕不鬆口,這樣才能既保護父母的權威,又讓他明白並不是所有的無理取鬧都能夠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父母平常還要在處理親子關係上多花些心思:
非工作時間專門抽固定的時間多多陪伴孩子,做做遊戲,旅旅遊;
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發現他的優點和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有困難時共同面對;
……
一味地流於形式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給他的身心健康創造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