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情商低的父母難以和子女進行心平氣和、有建設性、有意義的對話。
他們交流時不是就事論事,理性平靜地討論,而只顧單向輸出自己的想法和評價——往往都是情緒化、片面的想法和評價,極少考慮子女的心情、本意、承受能力。對話可以從一件極小的事情,迅速拉高為對子女為人、成長、甚至人格的負面評判,變成對子女實質性的“人身攻擊”。這會日益降低子女與父母的交流意願,讓子女下意識地想在情感上疏離父母;還會無形中造成子女的性格缺陷,讓子女難以習得合宜的人際交往模式;甚至讓子女在自己日後的親密關係中踩雷。
以下是我家裡真實發生過的一些對話:
我:“在機場看見一個人好像丟了很貴重的東西,哭得好傷心好無助,我看了都挺難過的。”
我爸:“你這孩子就是心腸太軟。心腸太軟不是好事!”
我:……
我:“最近挺累的。”
我媽:“年紀輕輕身體就這麼差,這怎麼行!”
我:“我只是比較累而已……”
我媽:“你老了怎麼辦?趕緊找個人結婚吧,不然老了沒人管你!”
我:……
我爸:“你和你以前那些同學還聯絡不?”
我:“有的還聯絡,有的不聯絡了。”
我爸:“為什麼不聯絡了?”
我:“生活工作都沒有交集了,聯絡自然就少了唄。”
我爸:“你就是太內向,不喜歡跟別人接觸!”
我:……
我爸:“之前介紹給你的小姑娘,你怎麼不聯絡了?”
我:“實在是聊不來,還是算了吧。”
我爸:“你就是不會哄人!”
我:“我又不喜歡她,我哄她幹嘛?我吃飽了撐的啊。”
我爸:“你這孩子太不會跟人打交道!”
我:……
我媽:“你最近運動沒?”
我:“我隔天跑步一次。”
我媽:“你這運動量不夠啊,這可不行啊!”
我:“我一次跑十公里呢。”
我媽:“你這運動量不夠啊!”
我:……
此類對話日復一日地發生。久而久之,其直接影響就是:
> 除了迫不得已,我會避免和父母交流。
> 雖然我儘量報喜不報憂,但其實我喜憂都不想報。
> 我心裡的不快和委屈,寧願憋在肚裡,也不想跟他們說。
然後就會出現這樣的對話:
我爸媽:“你怎麼什麼事情都不和家裡說?”
我:“我本來就沒發生什麼事情啊,你難道讓我編幾個事情來說麼?”
我爸媽:“我看人家孩子天天活動豐富得很啊,你怎麼#¥)~@%¥&……唉!!”
我:“那你們想聽哪方面的?”
我爸媽:“隨便!”
我想了一會兒:“哦,我高中同學那誰誰你們還記得不?上個月生了個女兒。”
我爸媽:“你看人家,都有孩子了!唉!”
我:……
結局: 我已經選擇永久對父母關閉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必須和父母閒聊的時候,我會非常謹慎地選擇話題,非常謹慎地接話,因為我知道,稍不留神,談話的矛頭就會對準我。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叛逆,不聽話。平心而論,他們自己說起話來,又何嘗不是戾氣滿滿呢?在無腦責備孩子不聽話之前,請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好好說話了。
這對於子女的成長、性格、人格養成會產生深刻的負面影響。
因為我不論說什麼,父母都能輕易上升到我這個人的高度,從他們先入為主的角度來否定我。少不更事,尚無法獨立思考的我真的一直以為自己滿身都是毛病,而且時至今日,與我親近的人都能感受到我內心深深的擰巴和不自信。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我很少做過或說過什麼事情是讓父母無保留地認同、肯定的。我不論說什麼做什麼之前,腦海裡都會控制不住地出現父母批判我、指責我的情景——事實上,他們也的確曾把我360°全方位無死角批判過,無論我客觀上做得對錯與否,所以的確,我在做任何事、說任何話、甚至動任何念頭時,都會有熟悉的、自己被批評的場景蹦出來。這讓我在童年甚至少年的大部分時間內言行無所適從,膽小怕事,戰戰兢兢,即便自己理直也不敢氣壯。而要命的是,這些又會轉而成為父母持續性批判我的靶子——想想看,閒聊時都動輒對子女“人身攻擊”、扣帽子、貼標籤,當子女真的遇到大麻煩,大委屈的時候,怎麼可能再想跟家裡說呢?當子女不再將父母視為自己可靠的“大後方”時,子女的成長路徑是很容易走歪掉的!
——但是,我們的文化和教育都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父母是自己最親密、最應該信賴、最無需設防的人(尤其對於孩子),我們應該,甚至有義務去與父母維持一種真心實意的親密關係。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和父母的大部分對話都會迅速崩塌,以自己被父母否定收場,那麼與父母交流對子女來說顯然不是一件愉悅的事情,甚至不是一件平淡的事情——而是幾乎等同於主動找罵,是一件正常人都不想做,甚至要逃避的事情。可他們又是我的父母呀,他們生我養我呀,他們愛我我也愛他們啊!那麼我為什麼又覺得這麼彆扭,這麼窩火呢?難道那些一家三口開開心心其樂融融的意象都是騙人的嗎?為什麼我的父母沒有那樣子對我呢?一定……是我自己做得不夠好吧。雖然以超脫的眼光回看,我們知道並不是這樣,但年幼懵懂的自己是很難看透其中癥結的,其自然的結果就是,越與父母交流,往往捱罵越多;可越不交流,越覺得自己不對勁,還自我背上了多餘的自責和負罪感。這對於子女性格的養成有怎樣的影響無需多說。心累啊!
另一方面的影響,就是子女與人交往的能力會嚴重打折。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與身邊人交流時,都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無法自已,完全不考慮對方的心情和感受,完全不懂得去思考對方的言外之意,只顧把自己肚子裡的話說出來。有時對方只是單純地想和我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卻張嘴就去抬槓——這簡直是我父母對我的交流模式的翻版。潛移默化的力量實在太強大。我潛意識中以為親密的人之間的交流就是這樣,越親密越是這樣。這讓我很難交到朋友,很難維持良性友誼,伴侶也表示和我交往時,心好累。而遲鈍的我真的花了很長很長很長時間才意識到我的問題所在。如今已經不再和父母一起生活,有空間和時間完全跳脫出來,回想自己所言所行,回想身邊人當時的種種反應,有種恍然大悟,捶胸頓足之感。然而如今性格已然成型,我只能努力調整,但是,很難。
由於我極少從父母那裡感受到直接的、無保留的愛和欣賞(我從不否認父母愛我),我只能向身邊人尋求這種感受。也許是為了補償內心的某種缺失和空洞,我急切地渴望有人來無條件地理解我、包容我、愛護我、指引我。這一度為我的人際交往帶來很大困擾,自己也因此絆過很多跤。經常的結果是身邊人被我噁心到,我自己內心也受傷。我甚至將這種渴求帶入親密關係,往往只要對方稍稍表現出(哪怕是禮節性的)肯定、欣賞、指引,自己的內心真如久旱逢甘霖,反覆回味,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因為TA給了我整個童年求之不得的東西啊!而忘記去冷靜分析對方的動機,忘記去理性權衡二人合適與否。也不敢在產生矛盾時有理有節地溝通解決,因為怕自己一旦提了要求,TA就不會再繼續肯定、欣賞、指引我了。你甚至會為了維持那些東西,默默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只為了貼合對方的願望。換句話說,在這種親子關係模式中長大起來的子女,可能更容易遇見“渣男/女”,甚至更容易變成所謂的“舔狗”。如果我的父母在和我交流時能夠真正聽進去我在說什麼,我想表達什麼情感,然後多一些肯定,多一些共情,在我做錯時,除了責備我,再多一點耐心地告訴我為什麼錯了,怎樣是對的,然後摸摸我的頭,可能會不一樣一些吧。
是的,父母盡職盡責地撫養了我,但是他們日復一日無意中的言語損耗,在我童年和少年的內心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形空洞。我在成長中付出巨大的代價發現了這個空洞,但是隻要這個空洞不填滿,我在接下來的人生就要花費同樣巨大的精力去避開這個空洞,而且一不留神仍會掉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