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張大媽從事家政行業十多年了,早已經是金牌月嫂,為了兒子的家庭,不得不辭去工作,幫忙帶孩子。
現在是兒媳婦第二次坐月子,生大寶時,是張大媽伺候的月子,產假過後,兒媳婦就去上班了,大寶一直是張大媽帶。這不馬上要生二寶了,一家人商量,要不要再請月嫂。
兒子的意思是:讓丈母孃過來照顧一段時間,這樣就不用請月嫂了,省了一部分開支,自己媽和媳婦媽,倆人還有個照應。
兒媳婦的意思是:要不就再請個月嫂,這樣照顧得比較周全一點......
兒子剛想反駁,沒想到張大媽舉雙手贊成兒媳婦的提議,張大媽說道:“請月嫂的費用我來出,兒媳婦你安心坐月子就行,親家母歲數也大了,還得幫你哥哥看孩子,就算不幫,也別讓你嫂子說出個啥來,你安心生產就行,剩下的事,媽媽我都給你辦妥。”兒媳婦聽後,很感激婆婆的付出。
其實張大媽的做法,不得不說,是很明智的。第一:避免了親家母的尷尬。
畢竟像張大媽這個年齡也不是小歲數了,伺候月子是一個比較辛苦的活。幹家政,宗旨就是服務好客戶就可以了,不摻雜別的感情。但是對於親家母的身份,是兒媳婦的媽媽,總不能支使人家幹活吧。再者說,伺候月子不是一天兩天,難免會出現說話語氣、做事怠慢等小矛盾。
第二:避免了兒媳婦的為難之處
產婦在坐月子期間,本來就是情緒比較波動的時候,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影響身體的恢復。如果這個時候,親媽說不得,婆婆說不得,自己憋點悶氣,一哭二鬧,很容易抑鬱,還不如找個中間人,讓月嫂來照顧新生兒和產婦,做符合產婦恢復體能的飯菜,幫忙帶新生兒,做的不好的,可以直接指出來進行改正,避免了很多矛盾。
第三:減輕了一家人的心理負擔
很多人都說,婆婆與兒媳婦關係好不好,坐一次月子就知道了。這裡並不是指婆婆虐待兒媳婦,或者說兒媳婦故意找茬。其實別說婆婆了,就算是親媽,伺候女兒月子,也難免出現矛盾。歸其原因就是,思想觀念的不一樣。
可以試想一下,婆婆或者親媽那個年代,生孩子坐月子的條件是比較簡陋的。相隔二三十年後,去伺候月子與新生兒,難免會使用二三十年前的方式來對待產婦與孩子。且不說對與不對,因為她們所知道的僅限於此,這就產生了一定的隔閡。有時甚至一句“俺那時候都是這樣過來的”,懟得你啞口無言。
所以呀,老一輩覺得已經進了很大的努力,年輕人不領情。而新生兒的媽媽覺得,是“虐待”了自己,就產生了“月子仇”。作為中間人的丈夫,一邊是媽,一邊是媳婦,很難平衡。家庭矛盾也就一點一點積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