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帶了一大批家長們在培訓如何提升孩子專注力,每每和她們溝通,總有很多特別的問題出來,在感慨問題刁鑽與頻繁的同時,覺得很多問題實在太經典,這裡拿出來分享給有同樣疑惑的媽媽爸爸們,看看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在專注力不集中的表象背後,都藏著什麼呢?

文中提到的都是真實個案,同時有一點要注意,孩子的專注力受環境、氛圍、情緒與成長經歷影響很大,所以一定要結合個體差異來判斷影響專注力的關鍵因素。

1、為什麼會聽到什麼動靜就出去看?

很多媽媽總是說,自己家的娃寫作業時總是豎著耳朵傾聽外面的動靜,一有風吹草動的就喜歡跑到外面去圍觀,說過很多次,甚至打過,但就是不會改變,讓她愁得不行。

我問她,是不是平時在家裡,對孩子總是十分嚴格,更很少誇孩子。

媽媽說對啊,她覺得孩子不能誇,誇了就會飄,我家這個就是,一誇就不行。

我說,那就對了,說到底,這個孩子太缺乏父母的認可了。

​那為什麼會有人來家裡就特別活躍特別坐不住呢?

那是因為,如果家裡來了陌生人,往往會是親戚朋友同事這類,他們看到孩子,會怎麼樣?一般人到朋友親戚家做客,見到對方孩子,會怎麼樣?

對,肯定是一通誇。

什麼“你家娃這麼大了啊?長高一大截了”,什麼“學習不錯吧,還在屋裡寫作業吶?”

主人一般會很謙卑地說“你沒看到皮的時候,學習煩死了”等等。

不過總的來說,還是會有各種誇讚。

而且,這種情況往往在小時候孩子偶然獲得非常好的誇讚,吃到甜頭後會食髓知味,在內心不自覺有這種期待,就成為了心底一種莫名奇妙的動力,以至於自己都控制不住。

那麼,你家娃也會這樣嗎?

2、磨蹭反而要讓娃休息?溝通要會:多說是,少說不

跟很多媽媽溝通時,反饋的一點就是不聽話,磨蹭拖拉,寫個作業磨磨蹭蹭的二三個鐘頭還沒完成,小學一二年級的作業能有多少?結果常常弄到晚上十一二點。

一問溝通的方式,那真的是這樣:

時間長,作業一寫就不能起來,一看中間有小動作了喝水了,那就是不夠專注,兩個小時不能休息,這是當娃是超人?

孩子一說什麼,條件反射的就是不行、不可以、不準,結果孩子立刻沒有了動力,有了情緒,開始磨洋工。

我們是不是總是讓娃一坐下就一定要寫完作業才能離開書桌呢?

我們是不是但凡不同意的事情總是會立刻懟回去呢?

如果是的話,那就吃虧了。

首先是時間,超長的寫作業時間,是對孩子精力的高要求。想想學校一上午4節課,中間還得設定休息時間,為什麼不一氣呵成連續上課呢?

那是因為孩子精力不允許,長時間的腦力活動,是需要有一些時間休息來補充精力的。

換言之,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就像我們每晚的睡眠是為了第二天更好的工作與生活一樣,你不能說睡眠耽誤了賺錢,學習和寫作業也是同樣道理。

很多媽媽說,讓他一直寫作業都這麼磨蹭拖拉,要是中間休息了去玩了,那不是心更飛走了嗎?

我說,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不給時間休息人家就能堅持寫?錯了,他會自己放鬆自己,於是你看到各種小動作不斷,何況這樣下去,寫作業=壞事,你說他喜歡寫作業,還是不喜歡?

而中間有休息,則我們更有理由抓效率,為什麼呢?

根據自己家娃的情況,每寫30分鐘、40分鐘,甚至是20分鐘(有的娃真的無法更久),就要休息10分鐘或5分鐘,讓小傢伙放鬆喝水聊天走神玩玩具,等回來寫作業時,自然就要精力集中好好寫了。人總有一種對等和補償心理,如果媽媽懂我,看我累了就好好休息。那我也會懂媽媽,也會想表現得更好的。

3、媽媽太強,所以孩子太弱

兩個極端,一是極端依賴,沒有媽媽就不敢決定不敢動,二是極端反抗,總覺得受媽媽的控制太嚴了,需要遠離媽媽的控制。

但這種情況下,就會在又討厭又依賴中搖擺,就像精神分裂一樣。

一個強勢的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與獨立沒啥緣份。

強勢的媽媽培養孩子獨立性,是這樣的:

有問題自己獨立解決,不要來問我!

一旦孩子做錯了,怒不可遏:這樣的題還會做錯!你腦子是幹嘛的?

想想孩子會怎麼樣?

他如果獨立做作業,那是不能犯錯,一旦出了錯,那是媽媽不可接受與原諒的,一定會被批!

但如果有問題問媽媽,也會被媽媽痛罵,這種問題還來問我!罵完還唉聲嘆氣,這孩子怎麼這麼依賴我!

這種局面的形成,可以說是我們一手促成的。

我一看到媽媽說孩子非常依賴人,做事一點都不獨立時,總會試探問一句:平時咱們對待孩子,是不是非常嚴格?

結果,十有八九都有這種情況,無非程度不同而已。

解決這個問題也不算太難,思路是很清晰的,那就是減輕對孩子的控制,允許孩子犯錯,甚至有時候媽媽還得“示弱”,假裝自己這個不懂,讓出舞臺給孩子發揮。

但正如大多數育兒的難題一樣,真正的問題往往不在理念上,當然我不是說理念不重要,理念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是方向。

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落地去做到!

​每每碰到這樣的情況,嘁哩喀嚓說清楚道理,重點都放在瞭如何去做到上面。

有沒捷徑?

有的,但需要媽媽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太強,要改變過往的行為模式,這個過程是挺痛苦的,需要大量的實踐和刻意的行為。

有的時候,我發現我發揮的就是唐僧的作用:不斷地幫助媽媽們去糾偏,去行動,苦口婆心的一次次的提醒與告訴具體應該怎麼做。

當然了,只要真的去實行了,收穫就一定會有,這個與改變的信心與配合度成正比。

寫在最後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要求媽媽們發揮一種“匠人精神”,什麼樣的匠人精神呢?發現手頭上的璞玉有什麼走勢花紋,再根據其特點加以雕琢。

這就有兩個特點:

1、足夠的時間投入,沒有長情的陪伴,不會有符合期望的成才。也許日後孩子成學霸成人才,但那也許與你無關。

2、心血匯聚於細節中,具體到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說實在,挺不容易的。

孩子先天如何,我們也許沒法改變,但我們能改變的,是後天給予的愛與陪伴。我們能改變的,是長情的陪伴與培育。

喜歡的話,請告訴我,我會奉上更多的心得體會。

11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華西附二院建卡、產檢、孕期、生產、兒保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