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讀書

作者介紹:河合隼雄,臨床心理學家、日本心理學界重磅級人物,在瑞士榮格研究所取得日本第一個榮格學派精神分析師資格。河合隼雄去世後,日本民眾曾感慨道:“日本再無心理大師。”上一篇裡,提到了我們眼中的,孩子的惡。除了偷竊,還有哪些也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孩子的惡?這些所謂的惡裡,是不是也藏著孩子的密碼?

01攻擊性u

兩種孩子,大家評價一下:

一個愛跟同伴動手,精力過於旺盛。另一個競爭心強,有鬥爭心。

第一個孩子,我們可能會批評他攻擊性強,而把上進的評價送給第二個孩子。兩個孩子都擁有一個共同特質,那就是攻擊性。只不過第二種比較內隱。

攻擊性並不總是外顯的,我們卻常常美化其中一種。

想一想,在日常對孩子的評價中,也會存在這樣的“雙標”。

合群又能跟同伴和睦相處的人往往是受人喜愛的。總是出頭露面,事事爭先的人就不見得那麼得人心。

我們要求孩子壓抑自己的攻擊性、競爭性。但是在比賽、升學中,又要求孩子脫穎而出。這種脫穎而出又是在一個不求個性,有統一標準的模式之中。

歸根結底,是說的,和想要的,不那麼一致而已。

這也是一些孩子因此產生“攻擊之惡”的根源。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攻擊性的行為,是衝破自我的表現之一。

是一種身體內部的野性的釋放。

“野性,不一定是粗野和狂暴,開放在原野的可愛的紫堇花,也是野性的。”

但是好像現在,大家都熱衷於幹一件事: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學校,都讓孩子老老實實地守規矩。

剝奪了野性的後果有什麼呢?

一部分孩子好奇心更重了,打破規則的慾望更強了。還有一部分安心被裝在套子裡,然後連身體的野性都喪失了。成了“頭腦發達,四肢羸弱”的大頭人。

02謊言和秘密

“有什麼事要跟爸爸媽媽說哦”

“有什麼事可以跟老師說哦”

……

我們常常希望,也要求孩子對大人講實話。對於撒謊,更是嚴令禁止。一旦發現,定要嚴肅處理。如此看來,謊言,應該是絕無異議的惡了吧。

只是,在成長的路上,誰又敢說自己從來沒有撒過謊,藏過小秘密呢?若是真的有,用河合隼雄的話說:“那該是怎樣一個沒有人性的人啊?”

而且秘密,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擔負了重要的使命。那是孩子們因自立的需要而自發產生的事情。我們也必須承認,儘管與孩子的關係密切,也不能避免孩子們更傾向於儲存秘密的事實。

由此看來,在和孩子的交流聯絡中,並不用過於緊張一時的謊言和秘密。

想想:

1、他是不是故意的?

2、什麼都說的就一定是好孩子嗎?

“不用一切都必須剖開攤在陽光下。”

允許一定程度的謊言和秘密,對孩子來說,也許也不算得什麼壞事。

03你以為的善和你以為的惡

多年前,神童的新聞總是很吸引人的目光。

什麼連跳幾級,考上清華少年班之類的。這種別人家的孩子聽起來就很讓人羨慕。

只是,如果你有去關注過後續,也許就會聽到不一樣的結局。

早早上大學的“神童”,因為缺乏自理能力而被迫退學。只是因為在家時什麼都不用幹,什麼也沒鍛鍊成,家人只一心讓他學習導致的。

這當然是個例。

出於好意而做出的事情,有時卻阻撓了孩子的成長。

只是,我們不免要從中思考:我們以為好的就真的是好的嗎?我們以為的惡又完全是惡嗎?

就像我們會告訴孩子“不能欺負別人哦”。但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方式,一刀切只會破壞孩子們的世界。

我想,河合隼雄在書中的觀點正是要告訴大家:

其實所謂的惡本來就存在,孩子的成長更是和它離不開。

我們與其設定框架設定規範,指導孩子做這個,不做那個,卻缺乏等待孩子自發成長的耐心,暴露的只是大人的不安而已。

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世界,同時也要給孩子們明確指出不可逾越的界限,這才是大人應該起的作用吧。

谷川俊太郎的這首詩放在書的結尾,我也放在這篇的結尾:

我沒有偷過東西

可我偷了別人的心

連偷了別人的心這回事都沒察覺到

我不給房間上鎖

可我給自己的心上鎖

連心上有這把鎖也沒感覺到

不可以撒謊

我就微笑著沉默

自己真的在想什麼,跟誰也不會說

我是個乖孩子,所以

我是個壞孩子

讀完啦,看合集:

葉子有語

且聽葉子有語時。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一定要自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