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聊天,又不斷上綱上線批判孩子的父母,不僅溝通的時候會引起孩子的牴觸,還屬於低情商父母。
簡單來說父母動不動就批判孩子的時候,很難與孩子進行心平氣和溝通,也無法進行高質量的談話。
同時父母對於孩子肆無忌憚地批判,不僅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還會產生自卑心理,很多父母也並非是有意識去貶低孩子,只是無意識以“為他好”而做的無效溝通與選擇。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避免不會聊天,而規避對後代的影響呢?
在《換位溝通》中,作者山本昭生認為想要有個和諧的溝通環境,並能讓雙方都認可,可以透過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從立場和時間出發、建立一分鐘思維這三點來改善:
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在《換位溝通》中作者山本昭生認為良好溝通的前提在於,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也就是要從對方的角度進行溝通,這才是高情商的溝通,而低情商則相反,比如小紅和母親的對話:
小紅:最近挺累的。
母親:這麼小身體就差成這樣,早就說讓你吃好,多鍛鍊,總是不聽。
小紅:我只是比較累而已。
母親:唉,這樣老了該怎麼辦呀?倒不如趕緊早找個人結婚,成個家有人照顧比較好。
這樣母女對話的場景,經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且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僅會越來越遠。因為兩代人表達問題的重點根本就是不一樣的,對來子女來說,疲憊和勞累的時候 ,只是要傾訴或者得到一些安慰,並非是上綱上線的批判和安排。
或者說僅僅只是抱著“為他好”而說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話題,不僅會令子女覺得難看,還會更加心累,這就失去了溝通的意義和目的。
這也是很多人與父母越來越疏遠的原因,本質是因為父母沒有站在子女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而這種“填鴨式”的愛,不僅沒有促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甚至令親子關係一度緊張。
而如果想要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就要站在子女的立場進行考慮,就像小紅向母親訴苦一樣,實際上母親只要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站在女兒的立場去心疼她的不容易,體諒她的難度,這就是愛的溝通,才會重獲勇氣和信心。
從對方的立場出發,是高情商表現同時父母只顧自己情緒的表達,不僅無法得到子女的理解,更無法解決問題,同時也會使子女的關係與父母越來越遠。
而想要與子女溝通和諧,關係融洽,則需要高情商的相處,具體來講要從立場和時間角度來思考和溝通,需要從兩個方面做起:
第一,要有以對方為中心的強烈意識。無論是父母與子女溝通也好,還是人際關係的交流也罷,都需要具備為對方為中心的意識。
也就是說先要具備溝通的意識,然後將對方的思維、愛好、意識為中心,才能具備良好的溝通與對話,才能不斷令關係越來越融洽。
第二,先要雙面思考,才能做到換位思考。所謂雙面思考就是片面強調自己的主張和看法,應該從辯證的角度去不斷進行思考和對話。
也就是說將自我為中心逐漸轉移到以對方為中心,只有先改變溝通的方式時,才能不斷擁有著和諧的關係。如果僅僅只是抱著“為他好”而進行的道德綁架,或者是“中國式父母”得好,只能最終變成“你的冷只是你媽覺得你冷”的尷尬。
很多子女在長大後與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正是因為沒站在換位思考進行的溝通,而這種溝通不僅對於親子關係越來越遠,嚴重時還會演變為無話可話或怨懟。
而情商高的父母,面對子女的問題時,只會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交流,而不是把自己當成父母對孩子頤指氣使,甚至拿“我為你好,你為何不知恩圖報”來控訴孩子不懂事。
正是沒有建立在換位溝通的基礎上,才會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甚至讓孩子不斷陷入自卑與悲傷的情緒中,最終又將相似的悲劇在後代身上重演。
一分鐘思維,是擁有愛的前提那麼如何要真正的去做好換位溝通呢?很多父母並不是故意想要與孩子關係不融洽,從內心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且寬闊的,只是不會表達而已。
在《換位溝通》中作者提出這樣一個建議:用一分鐘溝通來解決問題。所謂一分鐘解決問題,是要避免拖沓的話帶給對方的不悅與不適感。
也就將冗長和拖沓的語言進行壓縮,就相應更能找到重點,然後用最少的話來表達最有效的溝通。
比如說如果子女對父母表達焦慮和憂患時,父母如果秉承著一分鐘思維時,就能更加耐心傾聽和理解,這就實現了共情。同時以一分鐘思維進行對話時,就能不斷提出無關緊要和個人情緒的一些話,而溝通起來都是重點。
更直白來說,長話短話不僅子女喜歡 ,而且父母還不累,更不容易生氣,這些溝通方式才算是高情商交流。
同時換位溝通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還適用於人際關係、同事交流、職場溝通等,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理解和被喜歡 ,都不喜歡拖沓的語言與關係。
不會換位溝通的人,也不可能擁有高情商,更不會擁有和諧的關係,更無法擁有真正的愛,只有學會共情、學會理解對方,放下自我,才是高情商的父母,才會擁有高質量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