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兒童成長心理案例庫-83)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在生活中,總是能聽到“都是你!”或者“就因為你,我的……搞砸了”的話,而且我們自己也在經常這樣說。

我們都對誰說呢?當然是我們周邊那些親近無害的人。比如,孩子、愛人和父母,當然,最常見的物件一定是最親近、最弱小、最沒有攻擊力的孩子。

我的眼鏡在家裡摘脫後就經常找不到,基本上都得求娃幫我找,還美其名曰娃的“眼睛亮”,有時候會在非常意外的地方找到我的眼鏡,這個地方我認為肯定不是我丟眼鏡的地方,超級納悶的時候,我會隨口說一句:是你把我的眼鏡藏起來的吧?一開始娃還反駁:不是我啊。有兩次我懟了回去:肯定是你!要不然它怎麼會在那麼奇怪的地方?雖然我每次說這樣的話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語氣比較好的胡攪蠻纏”,但有的時候也忍不住還會甩鍋給娃。以至於現在,每當我找不見東西求助的時候,我娃只給我三個字:自己找。

被拒絕得多了之後,有一天如夢方醒,我發現我這種甩鍋的行徑跟我爸一樣一樣的,而且我一直是超級痛恨我爸的這種“怪別人“順嘴就來的行為的。

殊不知,我也在不知不覺中活成了也讓我娃討厭的那種樣子。

保持覺察,有錯會改,也許是我們這一代父母可以斬斷輪迴的開始。

先說幾個諮詢中和生活中的例子:

一位小學生告訴我:我媽媽特別暴躁,從廚房把菜端出來的時候撒了一點,就埋怨我:都是你擠得我!可是我離她還很遠呢;

一個高中生跟我說:我媽是銀行的行長,每天只有任務和排名,如果今天排名不是第一,回來就怨我和我爸,說都是因為我學習不好,都是我爸不給她攬任務。可實際上我學習還挺好,我爸所有的關係都在給我媽完成任務;

我家小妹妹的前男友的媽媽超級奇葩,自己兒子四級沒過,給我妹打電話,數落了她一頓;

我閨蜜的老公非常媽寶,婆婆自然是對她橫挑鼻子豎挑眼,說是因為她沒有能力,條件差,害得她兒子住不上大房子,開不上豪車。實際上閨蜜研究生學歷、還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不錯的政府工作,反而她老公好吃懶做;

一次在城際快車上看見一個奶奶帶著小孫子,奶奶把剛買的花生豆弄灑了一地,就說小孫子:都是你非要買這種東西!嚇得那個寶寶直哭,奶奶還說:別哭了,錯了就錯了,有啥好哭的。

我爸前兩天煮醬牛肉,因為看電視忘了時間,牛肉煮得太爛了,就跟我媽說:這肉質不行,太嫩了,我說別煮,你非讓我煮,吃肉餡多好;其實我媽提醒過他,這是小牛肉,做肉餡吧。

看了上面的例子是不是覺得很“正常”?

其實,我們自己想一想,就能如數家珍地說出好多例子。

大部分人就是吐槽一下,但心裡頭的怨恨卻說不出來,或者也不能說。時間長了,也見怪不怪,能躲就躲,裝著不知道,沒看見,或者跟對方來一次火力對抗。

那麼,真的就不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擔”、“少甩鍋”、“別責怪”、“要有愛”嗎?

答案是:能。

但要明白我們為什麼會這樣?找到原因才能有的放矢。

這樣的思路叫做歸因:在遇到挫敗後找原因,而不是找罪人;

前面那幾個例子中表現的是歸罪:在遇到挫敗後找的是罪人,而不是原因。

歸罪的現象就是:自己遭遇或大或小的挫敗,立即找一個身邊人去怪罪,覺得這種挫敗就是身邊這個人導致的。

歸罪的邏輯就是:“我”是好的,有力量的;“你”是壞的,就算你弱小,錯誤也是你導致的。

為什麼會這樣?

1. 失控:我控制不了自己的事情;

所有的例子都有一個現象,就是失控:

比如,找不到眼鏡,端菜時候灑了湯,工作沒有排名第一,兒子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出息,火車上灑了花生豆,醬牛肉沒有煮好......

這些現狀不是我想象的那樣,更不是我想要的那樣

我認為我的眼鏡不可能丟在那種意外的地方,那位媽媽認為菜不應該灑,行長媽媽認為她的工作應該就是第一,婆婆認為自己的兒子是最優秀的,我爸覺得醬牛肉不該是那種“爛”樣子......

2. 自我破碎

心理學對“自我”定義為: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

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由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貫穿整個經驗和行動,並把個體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定習慣、能力、思想、觀點等組織起來。

所謂自我完整,是基本上不管遇到什麼挫敗的事兒,都可以維持“我”還在的感覺,可以客觀對待挫敗,既不歸罪別人,也不容易怪罪自己,同時會尋找資源來幫助自己。

相反,自我破碎或者還沒形成自我的人,一旦遇到挫敗,就會覺得“我”被瓦解了,這種挫敗感讓他們無法接受,必須要甩鍋,只有歸罪於他人,他們原來對“我”的認知才沒有錯,才可以繼續存在。

生活中,這樣的人會有明顯的表現:“要面子”

“要面子”是對自己無力面對挫敗的美化。

比如,我爸就很奇葩,我媽跟他生活快四十年,一直都覺得他很“不正常”:我爸的外甥跟他借了10萬元,很多年都沒還,他自己要了兩次被拒之後,他就慫恿我媽要,我媽當然也沒能要回來,還被大外甥拉成了黑名單。

這種結果讓我爸極其不能接受,就對我媽劈頭蓋臉地數落:讓你要個賬也要不來,你再讓我去要,我這麼大個人能跟小輩一般見識?我這臉還往哪擱?

我媽就覺得這和“臉”有關係嗎?借錢還錢天經地義,還就還,不還也沒辦法,就當被騙了。可這樣的說法會讓我爸更加暴怒,翻倍地懟回去。

其實,暴怒的背後就是對挫敗的“沒辦法”,因為這種“沒辦法”讓他無法接受自己的無力、挫敗面前的無能,所以他不得不以暴怒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但同時,他們的頭腦又很清醒,不會跟“借錢”的當事人暴怒,因為害怕再次被戳中,會更無力,因此只能向好脾氣的、最無害的伴侶“發力”,來掩蓋一下。

在我們心理諮詢行業裡,像我爸這樣“絕對的人”是難以自省的,也是難以改變的。

如果我們不想活成“討厭”的樣子,不想重走同一條河流,那麼從現在開始改變就變得尤為重要。

1. 要意識到自己去歸罪和被歸罪

在生活中,我們要帶著“腦袋”活著,要去覺察自己脫口而出“都是你......”,如果說了,那就要及時反省自己,客觀地分析一下情況,尤其是最需要給背鍋的孩子去道歉;

當然,如果你總是“被歸罪”的那方,那就更該反思了,自己為什麼總是被甩鍋的?你可以試著改變和對方的相處模式,或者遠離這種總甩鍋給你的人。

2. 要使用歸因的方法

歸因看似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可它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心靈發展層次:歸因可以讓人暫時放下自戀,放下主觀臆想,客觀地尋找問題的原因,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無法解決,也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

歸因的方式,不會沉溺過去,不糾結在改變不了的事情上,對所有的人和事會給予尊重和接納,這更是一種智慧。

3. 自我安撫來減少失控感

當遇到挫敗後,失控肯定存在,只不過有的人會很快地恢復自控力,區別就在於是否可以進行自我安撫。

“沒關係,我還可以試試別的辦法”,“他也不是故意的,我沒必要放心上”,“他那個人就那樣”,“錯了就錯了,我改過來就是”......

這些自我安撫很快讓你跳出失控的空間,恢復清明的頭腦,進入客觀、中立的觀察和反思。

4. 穩穩地在孩子身邊

孩子,特別是嬰兒,他們的自我還未形成,他們的世界非常容易坍塌,這時,父母要穩穩地在孩子身邊。

當然,這種穩包括共情和包容:

當你共情孩子,可能只要說出孩子的所感所想,孩子就會變得平靜,後面的講道理就會容易得多;

同時,父母的情緒包容也很重要,不要跟著孩子一起崩潰,進而加倍地要求和攻擊孩子,在我們自己情緒穩定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穩定下來。

當父母能做到這些時,你就是孩子的參照物,孩子會內化這些方式,向著完整自我的方向發展。

6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與孩子一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