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於話題
#兒童教育、適應社會、開放包容、接受自我、挫折教育、理性
人是社會的動物、環境的動物,完全的“自然人”是不存在的。
實際上,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適應社會和環境的過程。人的一生要經歷各種小環境和大環境,迅速適應、融入環境,在一個群體中較為快樂地生活工作,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而這種能力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自然而然形成,需要父母伴隨的孩子的成長不斷加以引導。我想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培養孩子開放、包容的心胸。社會是多元的、豐富多彩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的一個著名的三山實驗,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實驗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幼童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是從“自我中心”逐漸學會理解別人、理解外部世界的,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是透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的引導,要努力讓孩子學會接納、欣賞、包容。這種格局的培養是伴隨他的成長逐漸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難改變和彌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二是正確的自我認知。既包括認識自己的優點,建立較強的自信心,也包括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後一點其實更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很多從小開著“順風車”一路駛來的學霸們。實際上,我自己也是很久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長期的所謂“優秀”很容易形成自我綁架,讓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非常重要,從內心接受真實的自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不去努力。
三是面對和戰勝挫折的能力。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長中非常必要的一課。誰的人生都不會總是順風順水,面對挫折,父母要及時關注孩子情緒精神的變化,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關愛,幫助孩子一起戰勝困難。每一次這樣的經歷一定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