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假如這是你的孩子,你會不會生氣!

瘋啦瘋啦!

"老師,我太累了,孩子總是讓我七竅生煙!"

"無休止的看動畫片!"

"總用袖子擦鼻涕!"

"睡覺,刷牙跟打仗似的!"

彆著急,我有辦法!

《遊戲力養育》被多個國家翻譯,作者也因此得到了環遊世界的機會,去各個國家進行演講,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實用,他用了很多例子和遊戲讓大家明白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讓孩子合作就是一句話的事兒!

最重要的 就是放棄做完美的父母

放下自我批評,很多家長在強烈的自我批評、內疚和愧疚下,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後悔沒有給孩子立好規矩,總是喊孩子、打孩子。

想象一下,你的一位好朋友帶著沉重的心理負擔來找你,他覺得自己作為媽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這時你會如何迴應呢?估計你說的都是善良的話,語氣溫和、充滿共情。你絕對不會說:"你是一個確實不咋地的人,是一個糟糕的媽媽。"

但是當你犯錯的時候,你會怎麼對自己說呢?你會言語無情、語氣生硬嗎?

當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才能更好的滿足孩子對遊戲聯接和快樂的基本需求。

所以,善待自己才會善待孩子。

安全感對所有人來說都非常重要。比如:人的專注能力、合作能力、友誼滿足、學業成功、婚姻幸福、工作成功等各個方面都與安全感息息相關。

如何建立安全感呢?

首先有三個步驟

第一,迴應;

第二,反覆的積極互動;

第三,映象反應。

迴應意味著辨識兒童的需求並滿足他。比如:他餓了,我們就要喂吃的,尿不溼了就要換他想抱抱的時候,我們就要滿足他抱一抱。

反覆積極的互動,也就是聯接。當我們和孩子建立良好聯接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完成反覆積極互動的過程。

映象反應可以理解為模仿孩子的表情開始。

比如:孩子大笑,我們也大笑,孩子舉手,我們也跟著舉手,孩子表示很驚訝,我們也跟著表示很驚訝。

比如:當孩子放學回來的時候,生氣地說:我連一個朋友都沒有。這時候我們用指責的方式對他說:"可能是因為你平時太霸道了吧。"會讓他感到很痛苦。如果我們這樣說:"親愛的,聽起來你很傷心,感覺沒有朋友,一定很難過吧?"這樣我們就開啟了一個映象反射的對話。

如果孩子正處於幼兒入園焦慮期間,我們可以回家和孩子一起玩兒各種玩具做"你好,再見"的遊戲。

長期分離的父母在重聚的時候,我們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進進行重新聯接。

在這個聯接的過程中,尊重孩子的節奏至關重要,且需要父母大量的傾聽和足夠的耐心。

有些時候我們可能要進行認知重構,比如高衝擊型兒童,他們嗓門兒很大,精力充沛,打招呼的時候會整個人撲在你身上。

父母通常會花大量的時間試圖讓這些孩子安靜下來,但是都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時候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兒枕頭大戰,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給孩子撓癢癢的動作,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到非常的害怕,而且很困惑,為什麼我不開心還會笑出來。還有一個遊戲就是用超級慢的動作做假裝打架。

當孩子建立安全感之後,我們進行遊戲力養育會更輕鬆!

遊戲力養育最核心的三個元素是聯結、向內看和輕推。每一個都包含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己和孩子

聯接:和自己,和孩子建立深入的情感聯接。

向內看:向自己看,向孩子的內心需求看。

輕推:輕推自己、輕推孩子。

第一個核心內容是聯結

聯結的本質其實就像一個情感紐帶一樣,比如信任、接納、愛、欣賞,甚至是真誠的道歉,可以是歡樂時光,也可以是分擔煩惱和痛苦的瞬間,這都是建立聯接的最佳時機。

比如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感到痛苦的時候。你要和他產生共情,然後去支援他,你要跟他一樣,體會他的痛苦。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過。"

透過這樣的對話,他會覺得自己難過是被別人理解的。你和孩子聯接的越深,你們就越懂彼此,越懂彼此就聯接得更深。

我們要注意的是:聯接的時候不僅要和孩子進行聯結,也要和自己進行聯接。

"我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總是盯著他的學習,看他是否不斷的進步,但是我突然發現我很累,我從來沒有照顧過自己的需求"這位媽媽是不是和你一樣,從來沒有滿足自己的需求。

正是因為總是忽略自己,自己的"愛之杯"都已經空了,所以才容易對孩子發火,總是批評孩子,所以我們父母在跟自己聯接的時候,發現我們的杯子空了,一定要再續滿。我們可以找一個上午的時間,把孩子放在家裡,讓別人代管。我們盡情的放鬆自己,把我們的"愛之杯"裝滿,然後回到家裡,我們充滿著愛再和孩子進行聯接。

聯接這麼重要,萬一斷了怎麼辦呢?

作者說:聯結斷裂並不是說聯結就消失了,當聯接斷裂的時候,我們可以修復它。

當然聯結斷裂,不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感覺到非常的痛苦,當斷裂來臨的時候,父母通常的做法就是大喊大叫。或者是轉身離開。那麼孩子常見的反應就是調皮搗蛋,結果加劇了聯接斷裂。

那麼如何才能重建聯接呢?

聯接如此的重要,我們重建它是不是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呢?

其實不然,作者說:重建聯接是非常容易的,當我們的愛之杯空了的時候,我們只要往裡面續杯,更多地去關注、關愛和關心我們的孩子,他就能重新聯接起來。

如果是父母導致了聯接斷開。

比如:向孩子大喊大叫,向孩子伸手打罵,我們可以真誠地向孩子道歉。作為成人,我們也應該大度一些,放下怨氣,重新開始,把建立聯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重新聯接永遠不都不嫌早,也永遠都不嫌晚。

我們重新建立聯接的時候,就像一個橋樑重新搭建起來。站在左邊的孩子和站在右邊的父母就可以透過搭建好的橋樑,重新相遇,重新握手言和。

比如:我們的孩子總是脾氣很大,很容易沾火就著,那麼也可能大多數的家長就是大吼大叫,甚至棍棒相加。如果我們一直堅持多陪他玩兒,多和他進行聯接,多和他進行遊戲、擁抱他,可能慢慢就不會發脾氣,或者是減少發脾氣的次數。你可以試試,真的有效!

當我們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比較調皮,喜歡控制人,或者是比較要求關注的時候,也許他只是想告訴你,我想和你重建聯接,但是他無法用清晰的語言去表達出來。只能用調皮搗蛋的方式來表達。

養育的目標不是避免聯接的斷裂,這是不可能的,而是儘早發現聯接斷裂,儘快的重建聯接,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小遊戲推薦給大家,可以兩個人一組,面對著面,然後手握手,擁抱一下,互相微笑或者說幾句貼心的話,然後兩個人同時轉身,背對著背,這時聯接也就斷裂了。

即使背對背時間很短,依然會讓人覺得很漫長和不安。最後兩個人再次轉回來,面對面重新聯接的時候,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秒,但是在這三種狀態中產生了強烈的情緒反應。聯接使人非常的快樂,聯接斷裂令人非常的痛苦,重新聯接則會讓人如父釋重負。

比如:我們的孩子不喜歡睡覺,他可能只想跟你建立更多的連結而已。

建立連線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就是遊戲,兒童生活在遊戲之中,遊戲是兒童的世界。

第二種就是情緒理解。

在兒童的世界裡,可能我們跟孩子玩兒一些枕頭大戰,就會讓孩子哈哈大笑。

比如:我們的孩子不願意去刷牙,很多家長和孩子可能因此會大鬧一場。如果我們在浴室裡面的鏡子上做一些小鬼臉兒,讓他特別開心,你根本就不用擔心他刷牙的事情,可能他會主動的去刷牙。

建立聯結的注意事項

遊戲的目的是建立聯接,而不是哄騙,或者是控制孩子去做你想讓他做的事情,那不是真正的遊戲。

建立聯接的時候,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都快樂。可能你在學他的動作就會讓他很快樂。比如:他在地上爬,你也在地上爬,他做鬼臉兒,你也做鬼臉兒,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開心,可能你希望他去練鋼琴的這件事情,他就會主動去做。

第二種方式:就是情緒理解。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玩兒遊戲,那是不現實的。我們可以用情緒理解的方式,比如:"我看到你非常的生氣,我明白你到底怎麼了?"這種簡單的語言來表達我理解你的感受。

當父母看到並認可孩子的感受,表示出傾聽、接納和理解之後,孩子就會覺得和父母很近,父母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建立聯接這種方式非常有效地促進親子關係,但是,它也有基本原則,原則就是成人的任務是時刻的記著聯接的重要性,而具體的方法是由孩子來選擇的。

比如:推手遊戲,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練習與孩子聯接的方式。這個遊戲分為幾個步驟。

第一步,你和孩子面對面站立,兩人之間隔半米,如果你比孩子高很多,可以跪下來或者坐著,伸開雙臂,胳膊肘彎曲和孩子掌心相對,你們的手掌幾乎挨在一起,但不要真的碰到,保持兩三釐米的距離。手之間有一種立場,有人說是一種溫暖的感覺,或者是刺痛的感覺,感受兩個人之間的能量場。

有的孩子沒有耐性做第一步,那就直接進入第二步,兩個人互相推,慢慢的增加力度。

第三,加入一點兒競爭因素,嘗試把對方推得失去平衡。

第二個核心內容就是向內看。

首先說我們要向內看孩子的內心需求,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思考進行,開始向內看。

問自己幾個問題,

比如: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

此刻孩子有什麼感受?

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會怎麼想?

回答完這些問題,你會發現你更加的瞭解孩子,也更加的瞭解自己,能建立更深的聯接。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趕時間,孩子卻磨磨蹭蹭,這時不要立刻做出反應,停下來向內看,體會一下自己內心發生了什麼?

如果遲到了,別人會怎麼想?

老師會不會覺得我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才養了這麼一個小頑童。

孩子在想什麼?

可能只是想多看一眼動畫片兒。

孩子真正的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呢?

孩子可能感覺到非常的沮喪。

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呢?

一個溫暖的擁抱,輕輕的推他一步的動力。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練習:找一個傾聽者,在傾聽的過程中,兩個人互相對坐,傾聽者可以適當的點頭微笑,保持眼神接觸,但是不要打斷、不批評、不評判、不建議、不說。

第三個問題就是輕推。

這種方式既堅定又有愛,既有指導又沒有壓力,是在過度放任和嚴厲逼迫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間的道路。

你想做什麼都行,是根本不"推"

你只能聽我的,按照我的做是不"輕"。

有些孩子在面對新鮮事物、困難和恐懼時,會逃避、僵住,嚇到情緒崩潰,輕推對於這樣的孩子尤其適用,輕推的關鍵是把孩子帶到一個情緒臨界點上,那臨界點是一個心理位置,在這個點上有能力面對恐懼,雖然感到害怕,但還能有所行動,至少應再往前邁一小步。

比如: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去讓孩子克服恐懼,對於滴眼藥水,很多孩子都比較害怕,媽媽是這樣做的,首先他拿著眼藥水站在很遠很遠的地方,然後一步一步地向孩子移動,但是移動的過程中是由孩子來控制的,最後慢慢的完成了滴眼藥水的動作,孩子很開心,家長也很開心。

輕推也有五個原則

第一,始終陪伴;

第二,速度要慢;

第三,經常暫停,永不放棄;

第四,保持在情緒臨界點上;

第五,始終給予情感支援。

例如:在孩子害怕游泳的時候,我們家長始終陪在孩子身邊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我們走的時候要速度非常的慢,經常暫停,永不放棄。始終給予情感支援的時候,就是每一步,每一個暫停都要向孩子表達出愛和關注。

比如:孩子在上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這樣說:我知道,你有點兒害怕去幼兒園。不願意和媽媽分開,我也會想你的。送到幼兒園之後,我會給你一個大大的緊緊的擁抱,然後說"再見"。下午接你的時候,我還會給你一個大大的緊緊的擁抱。輕推,就是要做一些自己不曾做過的事情。

比如:孩子在傾倒情緒時,父母也要輕輕地推自己一把,允許孩子的情緒自然的流淌。

比如:當你忍不住想吼孩子、責罵孩子的時候,也要輕輕的推自己,換一種方式去理解孩子。

總之,最重要的就是放棄做完美的父母!因為你真的需要對自己好一點!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乳頭內陷的新手媽媽,請不要放棄親自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