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們的美術活動結束了,幾個小組長興致勃勃在整理桌子上的彩筆、墊畫板,然後分類放到美術區的開放櫃裡。

琳琳小朋友由於不會整理文具,所以老師沒有請她當值日生。琳琳看到好朋友娜娜會整理文具,很是羨慕子。

所以回家後,她給媽媽說,“我想幫老師整理文具!”於是琳琳媽媽第二天把這個願望告訴了老師。老師讓琳琳當了整理文具的值日生。可是她不但沒整理好,反而把美術區的學具弄得更亂。老師看到這裡,對琳琳說“先回家整理一下自己的文具,練好本領,以後還可以當更棒的值日生。”

琳琳回家把老師的話告訴了媽媽。媽媽心想“孩子還小,怎麼教她整理自己的文具呢?”於是她給娜娜媽媽打電話,問娜娜媽媽是怎麼教娜娜整理文具的?娜娜媽媽說自己也沒有什麼好方法,只是孩子第一次畫完畫,她就提醒娜娜把彩筆、本子放到書桌抽屜裡,而且每次都是這樣提醒。時間長了,娜娜就有了自己收放學習用品的習慣。

琳琳媽媽和娜娜媽媽溝通後,她意識到培養孩子第一次做事的良好習慣很重要。

從那以後,琳琳媽媽就開始注重琳琳做事習慣的培養,並慢慢放手讓孩子嘗試第一次整理玩具。雖然琳琳收玩具的速度慢了些,雖然有的玩具還是躺在沙發上,但她能在媽媽的引導下,將所有玩具整理在收納箱裡。幾周後,琳琳在玩具區遊戲後,主動整理了玩具。老師發現琳琳增長了新的本領,就讓她當了玩具區的值日生。

從這個小事例看出,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最初來自孩子第一次做事時,家長有意識的提醒和持續培養。

接下來,就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給家長支幾招:

重視孩子做事的第一次。每個孩子剛開始動手做事時,好奇心都極強,家長要在這個時候提出合理要求,讓孩子知道如何去做,做完該如何整理。比如買來一個新玩具,剛開始孩子肯定愛不釋手。但當新鮮勁過後,孩子就把玩具隨手亂扔亂放。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首要的不是家長自己去整理,而是和孩子一起商量著把這個玩具放到合適的地方,並讓孩子懂得整理完具讓其歸位,就會讓家裡更整潔有序,也便於家人生活。之後家長再不斷提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主動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

抓住孩子試錯的第一時間。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糾錯的過程,所以家長要給孩子試錯、糾錯的機會。比如培養孩子吃完飯收碗的習慣,可能孩子第一次做,由於沒拿好碗,把碗給摔了。但家長不能因為害怕孩子摔了碗,就不注重孩子收碗能力的培養。要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將來孩子遇到一點挫折或難事,就會停滯不前或束手無策。所以,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家長要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他在第一次試錯、糾錯的過程中,慢慢養成良好習慣。

重視自己習慣的示範性。我們常說家長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以身示範,以身作則。這投射出“身教大於言傳”的教育觀念。所以要求孩子擁有良好習慣,家長就要注重第一次在孩子面前出現的樣子。

前蘇聯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人,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意義。”從這句話不難看出,家長身教的重要性。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做到某件事,首先自己必須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有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那就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並嚴格遵守;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孝順長輩,那就在生活中多陪伴和照顧老人,用真誠和耐心讓孩子耳濡目染。

及時鼓勵孩子的第一次美好。“人之初,性本善”說的就是人在年幼時,心靈都是向善的,行為也是美好的。所以,當孩子在生活中,有某一驚喜舉動時,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事是正確的。比如,孩子第一次手拿香蕉吃完,能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說明他知道垃圾桶就是裝垃圾的,垃圾要進垃圾桶,而不是隨手亂放。

陪養孩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不是我們有意識地進行訓練,而是要在孩子最初做事的時候就要進行有目的引導,正面肯定,及時鼓勵,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做事的規範性和有序性。

11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彈簧法則”雙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