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和兒子的關係不溫不火,若即若離。自個覺得越來越不會教育孩子,或者說我們之間缺乏高質量的溝通。可你要問我愛他嗎?當然,就這麼一個兒子,恨不能把心掏給他。自己也寫過不少關於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導方面的文章,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打破隔膜,走出父子關係的困境。
兒子今年終於上大學,作為父親的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冷靜下來,回想父子之間出現的衝突和危機,一個最大的感受是,在很多事情上,自己不能心平氣和,就事論事;而是一上來,就帶著某種情緒。各種比較、懷疑、指責、甚至訓斥,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會犯許多錯,人正是在經歷與試錯中,逐步成長起來。而作為家長,在糾正孩子的過程中,不是引導和提供方向,而是採用一種修剪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心裡的價值標準,把錯誤連同孩子的天性、興趣和好奇心一同剪去。希望打造眾人眼裡普遍標準的好孩子、乖孩子。
一旦發現孩子犯錯,揪住小辮子不放。心裡想,你無論怎樣偽裝、怎樣掩蓋、怎樣瞞天過海,都逃不過我的法眼。父母是警察是貓,代表正義的一方;孩子是小偷和老鼠,代表邪惡卑劣的一方。父母和孩子始終在玩警察抓小偷,或者貓捉老鼠的遊戲。
這樣會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故意和父母玩起躲貓貓,最終打破彼此生活平衡,孩子越教育越糟糕,父母也因此浪費大量時間。回顧這幾年和兒子相處的日子,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基本的溝通和信任,孩子也是人,無論在哪個階段,除了學習,更需要休息、娛樂和擁有屬於自己時間和空間。
父母要善於疏導,和孩子談心,及時瞭解孩子所思所想,建立一種相對信任的關係。讓孩子有話,有心事,有解不開的疙瘩,第一個會向父母求助。也就是說父母需要同理心,有時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困境。其實大多數父母把教育停留在為孩子提供衣食無憂的環境上,而忽視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
在和老婆的聊天中,也會談到生活的不易,彼此如何辛苦。有時會把這種哭窮哭喪傳導給孩子。也許我們出於好意,以此想激發孩子成為一個奮發向上的青年。可在不知不覺中卻讓孩子揹負上良心賬。以為所有這一切,父母的不易,都是自己引起。壓倒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不是具體事件,而是日積月累心理負擔。
“你看,我們為了你都成這樣了,你有什麼理由不努力?”這是大多數父母的心理傾向。之所以會憤怒,之所以會爆發衝突,之所以好心卻把事情搞砸,都是這種心理在作怪。放不下身段,不能和孩子在平等基礎上交流,善意的溝通往往演化成暴力溝通。
其實父母大多數時候會這樣想:“你是我的孩子,我能害你嗎?既然我說出來,你就必須聽,不管孩子當時處於什麼情緒。因為是義正言辭,那自己一定要佔主場。凌駕於孩子之上,一會兒扮演天使,一會兒扮演惡魔,最後連孩子都琢磨不定。
有時望子成龍的父母,全然不考慮孩子的處境和實力,為孩子設定一個根本達不到的目標,不是985就是211,如果考不上這樣的學校就完了。這種拔苗助長的模式,雖然出自一片好心,但同時也堵死了向下的通道。
其實孩子的實際水平一般化,他也知道自己與父母的差距相差甚遠。最後考試,由於緊張,連真正的水平也沒有發揮出來,因此更加怨恨父母。
孩子的許多想法和父母不在一個頻道上,孩子考慮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題,父母由於年齡關係,可能往往想的更長遠一些;孩子喜歡接受新事物,喜歡探索,喜歡刺激,個性張揚,希望全世界都認識他,甚至自戀的認為他就是全世界;而父母總是告誡孩子,要腳踏實地,要安分守己,要吸取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希望孩子不要走彎路。
孩子往往討厭父母自以為是和循循善誘的口吻。小馬過河,是深是淺,總得自己親身試試才能知道,別人說的一概無效。那時候,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路是自己走的,連坑都是自己挖的,怪不得別人。”過後,當我看見“自證預言”幾個字時,心裡一驚。
有時候期望太急迫,善意也會熬成毒藥。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百分百完美,甚至希望自己就是孩子將來的原型。用自己保守的、陳舊的、落後的、過時的觀點教育孩子。父母和孩子不在一個頻道上,孩子接受的是更新的東西,比如老師的教授、比如透過媒體獲取的資訊,他們學到的知道的,遠遠超過家長。
所以資訊和知識上的雙重不對等,導致兩代人觀念上的差異和溝通上的隔閡。
過猶不及,要想你的善意不傷到別人,你的善意必須是真誠的,是發自內心的。並且你要給對方接受還是拒絕的選擇權。你認為好的東西,在對方的眼裡也許不值一提。
維拉斯因為殘缺,才成為一種永恆的美,所以學會接受不完美、並在殘缺中發現美。不帶指責的愛,勝過千言萬語,給他們一個自由呼吸的空間,比什麼都好。按照心理學的解釋,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是有問題的,一個人的成熟是從接受自己和別人的殘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