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孩子趴睡死亡的背後,是父母的過度焦慮

訊息一出,全網譁然。很多網友在心痛孩子的同時,紛紛抨擊這家“趴睡”諮詢機構賺錢沒有底線,拿一些毫無依據的“方案”來誤導家長,也有不少網友認為是這個新手媽媽的盲從和無知害死了這個可憐的孩子。

其實這樣的案例早已不是個案。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不輸在起跑線上,在各種機構、磚家的“指導”下,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我的一些諮詢案例中,有每天逼8歲女兒跳繩3000下的媽媽,也有每天要求讀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抄寫古詩詞20頁的爸爸;甚至有不少家長要求才讀小學的孩子全文反覆誦讀《論語》《大學》等“國學”內容,還每天錄音“打卡”;有不少家長給孩子層層增加“家庭作業”並每天守在孩子身邊監督完成,全然不顧孩子是否接受、是否能承受,也不管實際效果如何、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心理傷害。這些問題的背後,反映的是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識匱乏和過度焦慮。

而社會上很多針對小寶寶的早教機構、嬰幼兒的健康教育諮詢機構、課外託管或輔導機構,利用家長的焦慮心理,大肆宣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宣揚“前排已經站起來了,我們可不能再坐著”,並創設種輔導孩子的所謂新模式、新大招、新教法、新概念及各種五花八門的訓練營、加強班等(比如“趴睡模式”),讓家長們更加焦慮,覺得別人都在優生優育、遙遙領先,只有自己還在不知所措、原地踏步,從而更想奮起直追。

在這樣的跟風效應下,各種機構自然層出不窮,大肆販賣家長們的焦慮和盲從,形成孩子們“上課累、下課更累”的奇葩景觀。而家長們則在“我是為孩子好”“我是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自我安慰下,心安理得地堅持著自己的“盡心盡責”。譬如本文提到的新手媽媽一樣,明明孩子哭了兩個小時,她都不敢去看一下孩子的狀況、去改變一下規則,反而是諮詢“指導老師”,生怕沒有按“指導”去做影響了“效果”---但其實我們要去反思的是,我們這麼努力堅持的做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和效果,我們所做的一切,到底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還是在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父母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可以理解的。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只要是能為孩子好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去做。不可置疑父母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孩子的發育和成長是要遵循一定規律的,父母的教育引導可能決定孩子一生的狀態和走向,所以一定要在尊重科學、遵循規則的基礎上進行,不能盲從,不能冒進,更不能亂來。

(二)孩子的發展不是齊步走

孩子的發展存在比較大的個體差異,像大動作的發展有的可能差距半年左右,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有前有後,學習能力更是參差不齊,就像伸開十指,永遠都是有長有短。家長在給孩子進行輔導或訓練時,一定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常識,並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規劃和因材施教。不能完全盲從某些機構或盯著“別人的”孩子,也不能拘泥於常規的發育量表,不能全文照搬某些“教科書”。像這則新聞中的媽媽應該不是很瞭解孩子個體發展的差異性,一般3個月的寶寶可以抬頭,但寶寶畢竟年齡小,其頸部肌肉的力量還不是很強,不能堅持長時間的抬頭,如果累了就會把頭趴在床上,家人沒有及時關顧就可能引起窒息。

(三)孩子的成長需要循序漸進

除了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化差異之外,還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考慮孩子的身心特點和可接受度,不能盲目冒進或者急於求成。就像新聞中的媽媽在寶寶3個月的時候訓練翻身,本身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具備一定的前提,也就是寶寶必須具備一定能力才可以開始練習,比如可以趴著抬頭1分鐘以上、仰臥時可以用手夠到自己的腳、趴著時可以用一隻手或雙手去夠前面的玩具等。如果寶寶還不能做到這些,就要先訓練寶寶抬頭。孩子的運動發展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從抬頭、翻身、獨坐、爬行、走路、跑跳,每一步都要訓練得紮實,孩子的肌肉得到足夠的訓練,後面的運動發展才會越來越順利。如果罔顧規律,急於求成,剛會抬頭就訓練翻身,剛會爬就訓練走路,反而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樣要循序漸進。一些家長孩子讀學前班就要求孩子大量認字、規範寫字(孩子手部肌肉發育不充分時如果持續用力過度,可能導致手部畸形),孩子讀一年級就讓孩子“自學”三年級的教材,孩子讀三年級就讓孩子讀四大名著,全然不顧孩子的成長特點和接受程度,自以為“沒有輸在起跑線上”。

記得有一位小學生,數學考試從未超過30分,家長卻讓她參加各種奧數培訓班、速算培訓班;有一位家長自己喜歡圍棋,讓兒子從學前班就開始報讀圍棋興趣班,哪怕孩子怎麼討厭圍棋也要去;有一位媽媽為讀四年級的女兒週末報了七個課外興趣班,每天接送孩子還要列好接送時間安排表,“比上班還累”。這些拔苗助長的做法看似讓孩子“走在前面”,掌握了某些技能、提高了一些分數,但實際上,是以損傷孩子的身心健康、自主能力和學習興趣為代價的,很多厭學孩子正是家長高壓下的產物。

(四)健康快樂永遠是最重要準則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諮詢實踐中,青少年自卑、抑鬱、強迫、焦慮、厭學等問題近年來呈不斷上升趨勢,甚至不少孩子出現棄學、自殘、自殺等行為。面對問題頻出的孩子,很多家長表示,如果孩子能健康、快樂正常生活,寧願不要孩子那麼優秀。但往往悔之已晚。在父母長期的高壓、速成教育中,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心不斷被損傷,與父母的關係惡化,對學習的興趣和自驅力持續消耗,甚至因為父母長期的督促、打壓和要求,出現強迫、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可能要用一輩子的痛苦去買單。

“幸運的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療愈,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療愈童年。”培養優秀的孩子固然重要,但前提應該是孩子身心健康,心理品質開闊穩定,這才是孩子通往優秀的必要基礎。如果為了多做幾道題、多考一些分,而以損傷孩子的健康和快樂為代價,往往會得不償失,畢竟後者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財富。

(五)先遇見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孩子

但我們都知道,並不是每天聽“資深媽媽”的經驗、讀了幾百篇育兒方面的文章、諮詢了某些機構或者“磚家”,自己就變成了育兒達人了。父母是孩子最好和最重要的老師,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無論是成長能力還是成長進度上,都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掌握必要的育兒常識、學會甄別有效資訊、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慢慢達成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如果要諮詢專業人士,也不應滿世界到處“諮詢”、更不能聽“鄰居阿姨”的“經驗”,而是要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匹配的心理專家或教育專家,最好進行一對一跟蹤諮詢。這樣一方面不至於讓孩子走彎路,錯過最重要的學習成長時機,一方面可以促進父母自身的成長,積累有效的育兒經驗,便於未來更好地輔導孩子。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遠行。教育孩子的工作,從孕育孩子起就開始了。但這份工作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如果你時刻都在緊張和焦慮,那麼這份本應幸福美好的事情就會變得煎熬和痛苦。放鬆你的身心,遵循科學的方法,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長,你一定會遇見更好的自己,也遇見更好的孩子。(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階家庭教育指導師)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李玫瑾教授:有女兒的家庭,要記住“養女五忌”,孩子將來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