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就要來臨了,又到了要帶孩子回老家過年的時候了。同事跟我說帶孩子回家過年,是最讓人頭疼的事了,原因是家裡的老年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她的教育方式不一樣,導致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引發一些矛盾衝突。
老人帶孩子引發的矛盾其實,社會上對老人帶孩子方式也頗有怨言,說老人的教育方式太傳統、過於溺愛,這也是引發婆媳矛盾的因素之一。在電視劇中也能窺見一二,比如#安家#中,在喂孩子吃飯這件事上,劇中的孩子歡歡上中班了,可以自己吃飯,但孩子的爺爺奶奶還是喂著吃飯。作為媽媽的宮蓓蓓看到,表示孩子這年齡不用喂的。然而孩子的奶奶卻反駁道孩子就是這樣喂著一點點長大的,還反過來說她對孩子沒有耐心。
還有一幕是,宮蓓蓓下班回來,問婆婆有沒有給孩子喂輔食,婆婆說沒有,並表示奶水最有營養,不用吃輔食。
諸如此類隔代帶孩子產生的矛盾或者事故在現實生活中也時有發生,記得看到一則新聞,媽媽看到孩子作業本落家裡了,便送到學校裡去,去到發現孩子竟然沒在學校。可明明是今早婆婆送去上學的,打婆婆電話又打不通,看兒子的手錶定位發現在火車站,更著急了。於是報警,最終是在火車站找到婆孫,原來是婆婆看不慣兒媳讓孫子這麼晚了還得做完作業再睡覺,一氣之下就想把孫子帶回老家養。
可見,老一輩的初衷也是心疼孫子輩的,只是習慣了按自己那個年代或者說固有觀念傳統來對待孫子,有時候表現得過於偏激。
引發隔代教育矛盾的不是方式,而是態度其實老人帶孩子的方式也沒有說對還是不對,最重要的是態度。老人是出於減輕年輕一代的負擔來幫忙帶孩子,畢竟夫妻雙方都是上班族,工作日就沒有太多空閒時候管理孩子。
但是老人也不要過於干涉子女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過多的干預不僅會引發家庭矛盾,還會限制孩子獨立個性的發展。這一點,中國婆婆應該向西方婆婆學習,要給孩子的家庭充足的自主空間,尊重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
同時,西方婆婆在幫忙的時候,也是注重孩子個性的發展和獨立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像中國婆婆事事包辦,溺愛孫子。
相互理解,讓老人成為孩子教育的助力,而非阻力再者,孩子的父母要有科學的育兒觀。和老一輩在教育觀念上的不同,就用科學知識去說服老一輩,而不是一味嫌棄否認老一輩對孫子的愛,畢竟老人也不是想害孫子的。
而且育兒本是父母的責任,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父親和母親是如同教師一樣的教育者,他們不亞於教師,是富有智慧的人類創造者,因為兒子的智慧在他還未降生到人間的時候,就從父母的根上伸展出來。”
父母雙方建立了科學的育兒方法後,也可以與老一輩共同協商推進,讓他們成為孫子成長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隔代對於育兒觀念的不同,時而會導致家庭碰撞的發生。在此過程,雙方一定要學會互相理解,畢竟大家的目標都是為了小孩子好。
老一輩幫子女照顧小孩,操持家務有時候也是挺辛苦的,但她們樂意,還會感覺自己是為了你們夫妻倆的小家好,為了孫子好。像《安家》裡的那一幕,婆婆是認為孫子吃母乳比吃輔食好,也沒什麼惡意。作為兒媳,也要懂得理解婆婆的初衷,老一輩對育兒有不同見解,我們就去溝通去理解去說服,這樣家庭才能更和睦。
同理,婆婆也是,雖是為子女們的小家分擔些重任,但也要掌握邊界感。著名的“刺蝟法則”中說:人與人之間其實就像是相互取暖的刺蝟,只有適度的距離才能更加和諧地相處,不被彼此刺傷。所以婆婆要懂得尊重彼此的界限,不要越界插手子女的婚姻、干涉子女對自己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