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將哥哥寫了一個小時的作業撕掉,哥哥抓狂叫來媽媽評理。媽媽處理這件事情一共有三步:第一步,妹妹犯錯後試圖在媽媽面前轉移視線,大哭不止,媽媽喝令妹妹先不要哭,放下情緒。第二步,媽媽詢問妹妹撕作業本的原因,給妹妹一個為自己辯解的機會,原來妹妹是想畫畫,隨手就撕了一張。
第三步,媽媽對妹妹說明犯錯的嚴重程度後,讓妹妹伸出雙手,接受哥哥的“懲罰”,學會為自己的過錯埋單。
可以說,媽媽這一寬嚴相濟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有教養的孩子。你看哥哥對妹妹不忍心下手,只是輕輕地拍了一下妹妹的手,並心疼地摟住妹妹說:“以後想畫畫,拿個空白紙撕下來,懂了沒?”兄妹倆溫馨地抱在一起,這就是教子有方的結果。
我們來複盤一下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犯錯後,父母的三步正確引導是關鍵。
01 先放下情緒,再開始教育當孩子犯錯有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呢?第一,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充分地發洩情緒,然後慢慢地冷靜下來;第二,孩子犯錯發脾氣也不是沒有緣由的,找出孩子有情緒的原因,看看問題出在哪裡,針對問題好好開解。可以說,父母要給孩子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的機會,甚至要給孩子犯小錯的機會,不要把什麼事情都小事化大,只要守住原則,那麼適當地讓孩子發洩一下又如何?
同樣的,孩子犯錯後,父母不僅要學會控制孩子的情緒,更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大喊大叫,避免一點就著。先學著放下雙方的情緒,再來教育孩子。
在某次家長會上,一位老師講述了一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有一天,班上某位學生調皮搗蛋,竟然用垃圾袋裝了一袋子水從四樓扔到樓下,所幸當時下面沒有同學,沒有造成更大的危害。這位老師怒氣衝衝地跑到班裡,大聲吼道:“剛剛是誰扔的水袋?”“他!”同學們邊說邊指向一位學生。老師用手指著他,厲聲喝道:“你給我出來!”
只見這位學生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老師更生氣了,又一次吼道:“再給你三秒鐘!”學生依然紋絲不動。老師怒不可遏,快步走到這位學生座位旁,伸手就要抓住他往外拉。學生拼命反抗,力氣非常大。老師越是生氣,越激起了這位學生心裡的恐懼,反抗得更加厲害了。
老師逐漸平靜下來,慢慢鬆開了手,心平氣和地問道:“剛剛是不是你扔下的水袋?”“水袋是我扔的,但不是我帶來的。”學生坦白道。“好,你很誠實。扔水袋這種行為對不對呢?”老師繼續引導。“不對。”學生也漸漸平靜下來。“那麼現在請你出去,老師要單獨和你聊一聊,好嗎?”老師的怒火基本消散。“好。”說著,學生就跟著老師出來了。
站在走廊上,老師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到學生的態度,所以再一次提醒自己放下情緒和學生好好講道理,這時候學生的態度跟剛剛完全不一樣了。最終,這位學生認識到高空拋物的危害性,承認了錯誤,並答應以後不會這樣做了。
這位老師最後對家長說,人在生氣時智商為零,在教育孩子時,家長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否則就算再有道理,孩子也會因為情緒激動而聽不進去。當家長放下情緒,營造一種輕鬆自在的氛圍,平心靜氣地與孩子溝通,才能春風化雨,實現真正的教育。
02 給孩子一個辯解的機會女兒把每個蘋果都咬一口,媽媽怒斥道:“你這孩子就是欠,每個蘋果都咬一口就是不吃,我這暴脾氣……”女兒委屈地說:“不是的,媽媽是……”“是什麼是,還敢狡辯?”女兒低聲哭了起來。隨後,爸爸看到女兒傷心難過便詢問原因,原來女兒將每個蘋果都咬一口是為了挑出最甜的給媽媽吃,可以說是非常的暖心了。
相信大家都會認為這個小女孩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但若父母一開始不問清楚原因,不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直接劈頭蓋臉地批評,孩子心裡肯定不舒服,會覺得很冤枉,不僅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可能直接影響親子關係。
在沒有了解清楚事實之前,父母要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辯解的機會,這是尊重孩子的最起碼錶現。父母應該明白,辯解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說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權力,孩子才會更加理解父母所講的道理,即便有錯也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甘心改正,這樣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03 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埋單超市內,理貨員對著小羽嚷嚷道:“嘿!那小孩,在幹啥呢?”正在一旁挑選的媽媽趕緊轉過身來:“小羽……”理貨員對媽媽說:“你家孩子捏碎了這麼多泡麵,我們還怎麼賣呀?”媽媽低下身子問女兒:“小羽,知道錯了嗎?知道錯了,就向阿姨道歉。”小羽紅著臉對理貨員說:“阿姨,對不起,我錯了!”“啊,沒事沒事……”
媽媽對女兒說道:“這些碎泡麵,小羽要買下來自己吃。”“為什麼?”“小羽把超市泡麵弄碎了,阿姨是不是就賣不出去了?而且媽媽今天並沒有買泡麵的計劃,可小羽把泡麵捏碎,就必須要埋單了!”女兒難過地說:“啊,可是我沒有錢怎麼辦?”“那媽媽陪小羽一起想辦法,這樣好不好?我們從你下個月的零食錢里扣……”“可以,但是……我下個月是不是就要少吃很多零食了?”“是的呢,小羽要考慮好哦!”“嗯,我以後再也不這樣了!”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讓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孩子做了錯事,父母一味地幫助孩子逃避責任,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加以規範和約束,總是以愛的名義作出讓步,以為是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實際上卻在不經意間毀掉了他們的一生。其實,錯誤本身並沒有那麼可怕,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應該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起責任,學會為自己的錯誤埋單。一個敢於為自己的行為埋單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堅不可摧的力量。
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曾說過,孩子在做壞事或者是出現一些不太好的行為時,家長需要做的是去引導,因為這些孩子還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的嚴重性,只有正確的引導才可以讓他們走上更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