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簡單來說就是仲永從一個天資聰穎、文采斐然的孩子一步步淪為普通人,最後甚至低於普通人水準的故事。聽著這樣的故事,家裡有孩子的爸媽是不是開始揪心,甚至擔心自己的孩子了?有的家長甚至發現,孩子在走下坡路,輔導孩子越來越難。新聞報道了因為輔導孩子而生病住院的新聞,在外人看來是好笑,但是作為父母這其中的心酸更是不可為外人道也啊。這明明靈活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呆笨?找準孩子問題的關鍵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孩子的問題有千千萬,但是好孩子的優點很多都是共有的,如果你不能準確分析孩子的劣勢或者不足在哪裡,我們可以試試反向思維的方式,不妨看看一個優秀的孩子具備的能力。

動手能力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技能

根據科學研究大腦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動,比如語言、視聽、情感表達等,能夠支配身體器官工作。其次大腦也是一切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比如智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意識情感等。小腦的作用則是保持身體協調。日常動手能力就是鍛鍊大、小腦的最好機會。

在實際操作中,總思考問題比對著苦澀的書本學習更有效率,沒有動手能力的孩子就像沒有樹幹的樹冠,一旦失去父母這個依靠孩子的生活技能是遠遠不能照顧好自己的。雄獅還要教會剛剛捕獵的小獅子生存技巧而不是把食物準備好,何況是我媽媽天生具有動手能力的人呢,不加以使用動手能力只有走向退化這一條路。

所以事無鉅細的爸爸媽媽們不要再“包辦”孩子們的一切了,善於動手的爸爸還不快教孩子動起手來,勤於家務的媽媽還不快教孩子生活技能點滿,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擁有自己的思考空間

當年火遍大江南北,重新整理很多父母教育觀的神童魏永康,1983年出生於湖南省華容縣,年僅13歲就考上重點大學讀本科,成為當時湖南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20歲時,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與中科院不符而被辭退。這樣結果可以說與他媽媽的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絡。

分析魏永康的成長軌跡中我們發現:第一他沒有自我意識安排的活動,無論是學習還是娛樂,媽媽為他制定的計劃表讓他沒有其他心思和時間去從事他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足球。

第二沒有自我獨立意識,“神童”很明顯是能夠知道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不合理的,但是卻沒有做出反抗。因為在這樣的安排下他能夠很輕易地完成任務,取得媽媽的歡心和自己想要的聲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舒適圈”。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路是不可以讓父母一手規劃的,他們並非跳棋,即便是望子成龍心切 ,作為父母更不能狠心逼迫他們、完全支配他們的生活。彈簧的拉長限度我們可以透過肉眼觀察,但是孩子們身心的承受限度我們沒有辦法透過物理手段去感知。不要等到超過孩子的承受範圍釀成大錯再後悔。

教會他感知情感和世情百態

人的情感是支配行為的根本動力。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得到孩子的崇拜和親近。雖然感知情感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情感的接受也是可以學習的。換而言之就是需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看待情感。

有的孩子看到拾荒的老人會產生憐憫的感情,有的孩子卻只會譏笑他們。這就是情感接受的區別。希望孩子孝順不僅僅是一兩句話就能做到的,是要在言傳身教中引導孩子,做到情感相通。失去這種情感的張力孩子性格會偏於冷淡,對於家庭和周圍的人際關係也不那麼看重。這應該不是作為父母想要看到的結果,況且我們本就是以家庭為重心。

普通孩子的智商指數差別並不大,孩子變呆笨的原因也不都在孩子身上,要想找出問題我們更應該辯證看待,而不是對孩子說一句“沒怎麼這麼笨”就能解決的。

識別究竟是不是孩子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爸媽的寶貝,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是很高的,很多家長打心底裡覺得自己孩子很聰明,不可否認這種愛的“濾鏡”幾乎全部家長都有。孩子應該理所應當的聰明,但是有的孩子卻越來越呆,與同齡人差距越來越大。

作為爸媽我們要正確識別這種誤區,學習上的聰明和生活技巧上的靈活都可以算作聰明,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同時做到的。如果你的孩子經過認真學習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那麼不應該由孩子背鍋。

辯證看待孩子的變化

要知道不光是孩子在長大,學習內容的難度、作業的數量也在長大。基礎不牢固的孩子成績波動大其實屬於正常現象,很多中學生家長基本都輔導不了孩子學業,原因不外乎知識繁瑣 體系龐大。周旋在其中的孩子也有難處。俗話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一味的責難只會使孩子與自己離心,一起面對困難才是正確的做法。

孩子都是不完美的,我們可以透過教導讓他們展示出自己美好的一面。或許這才是我們強調教育的意義,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完美,只是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往往只會關注孩子的某些方面而已。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給孩子起名字,你是認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