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馬上就要進入春節長假了,歡天喜地過大年沒有錯,不過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小孩子是這世界上最容易讓人樂極生悲的動物了,所以爸媽就得長點心。

榮媽給大家準備了50條溫馨小提示,看完這些不起眼的小tip,可以防患未然,同時維護親友和諧,關鍵時刻也能保命,文章不長,耐心讀完吧。

1、鑑於每年春節都有那麼幾個卡住的孩子,所以我覺得家裡有娃,就不要準備花生、瓜子、開心果之類的堅果了,可以招待客人的食物有很多,香蕉、桔子、火龍果,看在娃的面子上,客人也不會計較少吃一項堅果。

2、去串門時,我們可以當著主人和其他親戚的面告訴寶寶:“花生瓜子還有硬糖這些不要吃哦,寶寶自己吃不好會卡住,實在想吃找媽媽給你剝。”既是說給孩子聽,其實更是說給大人聽。

聳人聽聞的案件和你的一聲嘆息的憂慮,基本能勸退90%的熱心投餵者。

5、當然也不是說什麼都不能讓孩子吃,不管是吃糖還是吃飯,都可能會有被卡住的風險,所以保險起見,特殊時期最好有專人看守,越小的孩子越要派專人盯防。

6、如果萬一孩子不幸被卡住了,海姆立克急救法趕緊招呼上,這應該算是所有爸媽必會的保命技能,此外卡喉不分大人小孩,學會了必要時也能保自己小命。

詳細的分年齡介紹講解戳藍字→別讓年貨鎖了孩子的喉!食物卡喉後的黃金5分鐘如何救命,家長一定要知道!

7、過年免不了大魚大肉的,給孩子吃的話,大肉可以吃,但大魚就算了吧,一個魚刺就能毀掉整個假期。飯桌上那麼多好吃的呢,想吃魚,改天找個清靜點的時間和地點,慢慢給孩子挑刺吃吧。

8、過年請不要一個人帶著娃出門走親戚,三人以上成團出門會比較妥當。一個人專管緊緊拉住娃的手,另一個人拎東西,一定分工明確。

9、嬰兒車是安全隱患,永遠不要把孩子一個人留在車上,哪怕很短暫的時間也不要。

9、領娃過馬路,應抓手腕,不要只抓手,萬一孩子在馬路中間鬧脾氣,很容易掙脫開亂跑。

10、逛商場時,請帶孩子遠離電梯,特別是扶梯,扶梯簡直就是惡魔,處處都是咬人的陷阱。

11、不要抱著孩子走扶梯,哪怕費點事兒,也要走直梯。

12、嬰兒車也一樣,別圖省事兒,找直梯上下樓,否則不如不逛街。

13、即使孩子大了,可以拉手走扶梯了,也要快上快下,儘早離開是非之地。

14、逛超市的時候,不要讓小孩子站在購物車裡上下電梯,有跌倒危險。

15、關於電梯的問題,最好認認真真地告訴爺爺奶奶以及不靠譜的爸爸等可能帶孩子去逛商場的人群,讓他們引起重視,避免下面類似的情況出現。

16、還有旋轉門,去賓館或者酒店,一定要抓好孩子,不要讓他們靠近旋轉門。依姐有次好奇想要跟著奶奶走旋轉門出去,可奶奶壓根不知道她在後面,若非我大喊一聲嚇住了依姐,她的手就可能被夾住了!嚇死我了!

17、開車出門一定注意不要讓孩子先下,很多危險往往出現在孩子下了車,你還在車上拿東西的時候。

有次榮爸開車回家,依姐靠門邊先下車,然後是李大榮,最後是我,當我下來的時候,就看見依姐已經站到了井蓋邊上,那時正有人在井裡施工,井蓋是開著燈!

我當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大喊一聲:“依依回來!”依依見我生氣了,才趕緊跑了過來。當下我真的是隻會喊,嚇得腳都挪不動步子!孩子下車後瞎跑就是一瞬間的事情,真的反應不過來的。

18、不要讓孩子自己玩健身器材,因為無論是高度還是縫隙它都是給成人設計的,對小孩子來說不是友好的遊樂設施。

而且健身器材通體都是鐵的,磕一下摔一下都得傷筋動骨流血的。

19、孩子意外燙傷,記得“衝脫泡蓋送”,即:

先將燙傷部位用清潔的流動冷水輕輕沖洗或浸泡;在冷水中小心除去衣物,可以用剪刀剪開衣服;如果疼得厲害,可讓傷處在冷水中10分鐘~30分鐘;接下來用乾淨的或無菌的紗布或棉質的布類覆蓋於傷口,並加以固定;如果燙傷嚴重,一定要即刻送醫。

20、遠離貓狗。脾氣再好的動物,都忍不了小孩子不分輕重地“蹂躪”,不要拿孩子的安危去賭貓狗的心情這一刻是不是很友好。

21、一旦被貓抓傷或者被狗咬傷,先用肥皂水流動的水沖洗,不要包紮,直接送醫院,狂犬疫苗妥妥地打上,這個時候就別心疼錢了。

22、如果心疼錢,請參照第20條。

23、雖然現在很多城市內都不讓放煙花爆竹了,但是不乏有些遠郊地區還是可以燃放的,我還是得提醒一句,帶孩子遠離煙花爆竹!

24、必要時提前準備耳塞或者降噪耳罩,可以抵消爆竹的聲音,讓寶寶睡個好覺。

25、過年免不了吃零食,很多零食裡都有小袋的乾燥劑,家長要讓孩子遠離乾燥劑,給大一點孩子科普乾燥劑的爆炸威力。

26、吃宴席或者流水席時,儘量迴避用別人的筷子給寶寶夾菜,自己備一雙筷子,避免潛在的幽門螺旋桿菌傳染孩子的風險。

27、媽媽要留意和記錄孩子攝入食物的習慣,對於過敏食物一定要提前知會親戚和朋友,比如雞蛋過敏、花生過敏等,以免他人的不知情的情況下投餵孩子,引發過敏。

28、走親戚自駕的話一定要坐安全座椅,坐親戚的車時也要讓寶寶坐後排,不能坐副駕駛位置。大孩子要繫好安全帶,並鎖好安全鎖。

29、不要給孩子開天窗,不要讓孩子玩車玻璃,不要把孩子一個人留在車裡,一分鐘也不行。

30、不讓寶寶邊吃邊玩邊笑,容易嗆到。熊親戚要是總拿食物逗孩子,不顧勸阻的話,那榮媽覺得就是時候打道回府了。

31、在飯桌上不管小孩子怎麼哭鬧都不能拿筷子玩,不用筷子敲杯敲碗,這是用餐禮節,也是自我保護,同時也不能拿著棍子跑著玩,特別容易扎住。

32、現在的高層比較多,去親戚朋友家,尤其要關注窗戶是否有防護網,沒有的話不要讓孩子在窗戶周圍玩耍。小孩喜歡爬上爬下,在飄窗上玩,尤其不能開窗戶。

33、一心不二用,帶娃就不要盯手機,要盯手機的時候請換個人看娃。手機充電線用完應該及時拔掉,以免孩子好奇吮吸造成危險。

34、不要給孩子脖子上戴長命鎖或者紅繩之類的裝飾物,也不要給孩子穿領子上有繩子的衣服,有勒傷甚至窒息的風險。

35、過節穿衣服要避免帶有珠子、亮片、水鑽之類裝飾品的衣服,大人小孩都不要穿,萬一被好奇寶寶抓掉了塞進嘴裡……不管是自己娃還是別人家娃,都是風險!

36、節日彩燈、公園噴泉,這些都可能帶電,一律只看不摸。

37、嚴謹親戚朋友以各種逗娃秀娃的理由“高空拋物”,不要舉高高,也不要“坐過山車”,孩子就是脆娃娃,說脫臼就脫臼,說損傷就損傷。

38、帶寶寶到一個新地方,父母要先觀察環境,比如桌子櫃子的邊邊角角、藥瓶藥罐是否放在孩子能夠著的地方、觸手可及之處有沒有小零件的玩具等。陌生環境,重點盯防。

39、走親戚要自己看好孩子,別讓其他人幫忙照管,其他人不是媽,沒有那麼細心,也沒有看過榮媽這篇文章,出了事兒,哭得是你,坑的是自己孩子。

40、出門記得戴口罩,特別是兒童口罩,最好多帶一兩個備用的,小朋友經常摘了口罩胡亂放,不知道就丟到哪裡了。

41、進門第一件事是洗手,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鬧想要吃東西就妥協,哭也先哭著洗完手再說。外出隨身攜帶免洗的除菌劑和溼巾,儘量不去人多的地方,觸摸了公共場所的電梯或者欄杆後,要勤洗手勤消毒。

42、出門前教會孩子背誦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家庭地址最好也能背個七七八八。如果地址背不下來,起碼也要背下父母的電話,如果電話背不下來,起碼要知道父母的名字。

43、告訴孩子,如果萬一不小心跟大人走散了,不要哭,壞人會找上你,就站在原地等待,不要亂跑,爸爸媽媽一定會沿原路返回找你。

44、依姐跟大榮已經大了,他們能熟揹我跟榮爸的電話號碼以及家庭住址,我會告訴他們如果走丟了,先找找看附近有沒有警察崗亭找警察叔叔幫忙,如果沒有就找找看周圍有沒有便利店,尋求店員的幫助給家長打電話,一則便利店隨街可見,好找普遍,二則便利店一般都有監控,可以記錄孩子的行蹤。

45、回老家過年的父母,要注意水溝、池塘、水井等地方,孩子不熟悉當地的道路,可能會出於好奇心去“探險”,千萬不要放任孩子單獨或跟著其他小孩一起出去玩。

46、對於那些屢教不改、硬要逗弄孩子的熊親戚,我認為必要時是可以翻臉的,什麼“媽媽愛弟弟不愛你”、“你不叫我就把你小雞雞剪掉”、“你給叔叔表演個***,不然我不讓你走”、“你媽不要你了,你今天在我家睡吧”……那些言語的逗弄,我們要直面不靠譜的流言蜚語,給予嚴厲的打臉,告訴孩子:“別聽他們說的,媽媽最愛你。”

47、不要強迫孩子表演節目,有些孩子有表演慾,願意受到眾人的誇讚,自然皆大歡喜。如果孩子不想、不好意思表演,家長也無需強求,我們的孩子優不優秀,不需要靠一個節目來證明,孩子不是取悅大人的工具,他們的想法也值得我們尊重。

48、不要過於相信孩子爸,他們多數時間更適合去跟親戚們應酬,術業有專攻,喝酒在行的爸爸,是必然看不好孩子的,清醒的時候再說吧。

49、帶娃聚會還是要適度,合理安排行程時間。不要打亂孩子的正常作息,另外換一個新的地方,寶寶也可能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過度的勞累會給病毒細菌可乘之機,總能來日方長,拿一時貪杯換孩子一場病,不值得。

50、最後再強調一遍,春節出門,人多眼雜,千萬不要自己帶娃出門,至少兩人一娃的配置。

同時,全家組團出門前也要做好分工,得有這麼一個人什麼都不用幹,專管盯娃。不要想著家人之前默契配合互相照應著,而事實卻是你以為我在看著,我以為你在看著,實際上根本沒有看著,全都是危險的可乘之機。

以上是榮媽能想到的春節注意事項,當媽不容易,有時候要具備保鏢的一系列敏銳性,要提前勘察地形,預判可能出現危險的情況。

要時刻盯緊小少爺/姑奶奶的行動,防止一切隱患變成災難。

還要精通常見的應急處理辦法,受傷、卡喉、燙傷等情況一旦出現,可以沉著冷靜正確地處理傷口,給寶寶減輕疼痛,再不濟果斷就醫。

再者就是手撕熊親戚的時候,要有不卑不亢的智慧和據理力爭的底線,人情沒有孩子的健康重要。

從今天開始很多地方都已經在放假了,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開開心心的過個歡樂年。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100年前的幾種“奇葩”育兒方法,你見過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