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覺得中國父母大多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教育方式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處事方法,當我們小的時候犯了錯,無論錯在不在於我們都會被家長責怪,之前看過一個故事,講的媽媽買了一袋子蘋果,小女孩想把最甜的那個蘋果給媽媽,但補償怎麼知道哪個最甜呢?於是她每個蘋果嚐了一口,媽媽看到後嚴厲地說了小女孩。很多時候人們都是以結果論成敗而非過程。

《無限可能》書中的第二部分讓我們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建立自己。現將書中第二引發我思考的與大家分享: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衡量一條魚的才幹,終其一生,魚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P082 身邊的人以及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文化,都影響了我們在自己成就上限方面的思維模式,讓它逐漸固定並限制住我們。

想象一下,把一頭小象綁在地上的一根木樁上,它想擺脫這種束縛。但是它在尚且年幼的時候,還不夠強壯,沒有力氣把木樁拔起來,所以它最終會停止嘗試,因為它知道努力是徒勞的。隨著小象的成長,它有了足夠的力量來拔出木樁,但小時候習得的事情依然影響著它,它仍然被一根繩子和一塊脆弱的金屬片這兩種毫無分量的東西束縛在木樁旁邊。在心理學上,這叫作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有時候我們的“樣子”,並不是我們的“樣子”,而是受到環境和身邊事物的影響,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們的思維而框住了我們的才華。稻盛和夫說:“衡量自己的能力要用將來進行時,用這種積極的態度對待工作。”我們要活在當下,凡事不能侷限於過去,相信的是未來的自己。

P083 當我們因為某件事情而承擔起責任的時候,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能量,這個能量可以讓事情取得更好的結果。

P089 讓自己進入無限可能境界的關鍵,就是拋棄那些錯誤的假設和預判。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完成某件事情,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做不到。

在你未做某件事兒激動不已的時候後,有沒有人潑過你的冷水?是什麼澆滅了你的火花?我曾經在有新奇想法時,被告知:“那是別人能做的事,而不是你,你不行,因為你不是別人。”的否定。而否定我們的往往是我們最親密的家人和朋友,誰也不能為誰的人生買單,做我們自己就好。

P090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開始對生活是艱辛困苦的還是輕鬆安逸的一無所知,對生活是一貧如洗的還是腰纏萬貫的也一無所知,對我們是輕於鴻毛的還是重於泰山的還是一無所知。我們把目光投向兩個人,他們什麼都懂,那就是我們的父母”。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儘管他們絕無傷害我們的意思,然而在我們的童年歲月中,他們還是會不經意間把限制性信念灌輸給我們。

我家養了只小狗,我媽很愛它,買來的香腸要切成一段一段地餵給他吃,結果就是給它一根整根的香腸它居然不會吃,要掰成一塊塊的它才知道吃。有時候因為愛會讓我們變得不忍心讓它“受罪”而這就是限制性信念灌輸,就是無意識地“捧殺”,愛他有時反而害了他,你能忍住對別人的限制性信念灌輸嗎?

P094 “如果我們能掌控自己的‘冰山’,我們就能掌控大部分感情乃至左右自己的生活。

“內心的批評之聲絕不是無害的。你受到它的妨礙和限制,它讓你無法追尋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也讓你無法獲得內心的寧靜和健康的情緒。如果這種內心的批評之聲長期得不到控制,甚至會導致你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抑鬱症或焦慮症”。

P098 它們會影響你的天賦、性格、人際關係、接受的教育,也會導致你內心的自言自語妨礙你實現自己的目標。現在開始留意一下,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會對自己說“我不行”,即便你認為這件事情可能對你的生活並不重要。

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打擊、質疑了自己,即便只是一件瑣碎的小事,對於你如何看待自己似乎並不重要,實際上你向自己傳遞的這些資訊影響到了你對自己人生的整體判斷。

P100 有時候限制信念的產生僅僅是因為你在孩童時代對某件事情的最初幾次嘗試並不順利。

一旦你發現了腦海中那些總是不斷告訴你“你辦不到”的聲音,你就可以有力地回擊它們。比如,當你發現自己在想“我總是把這類事情搞砸”,你就可以反駁“我過去並不擅長做這類事情,並不意味著我現在不能做好。你還是省省吧,別嘮叨了”。

P101 如果他們缺乏對某件事的自信,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內心的那個批評之聲就會讓他們分心,無法完全專注於手頭的事情……最終導致事情以失敗告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會降服你的限制性信念,讓它閉嘴息聲,這非常重要。

P108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無法進步,那麼我們就只能止步不前。如果你從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那麼在做任務時就會感到困難重重。

P109 如果你的思維模式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那麼你會認為“事情只能如此,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如果你的思維模式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那麼你的觀點就是“我們有能力去改進任何事情”。

如果我們自認為學習能力不足,不去承擔責任,不去自學我們想要或者需要知道的知識,我們會怎麼做?我們會告訴自己這些知識並不是必學的,會給自己找藉口,我們會埋怨其他人或者抱怨環境,然後把注意力分散到那些讓我們感覺良好的事情上。

P110 每個人都有成為天才的潛力,或者說至少每個人都擁有巨大的潛力。但是,我們更願意相信我們要麼是天才,要麼不是,或者我們要麼有天賦,要麼沒有,因為這樣的想法可以讓我們逃避掌控自己生活的責任。

P111 重要的不是你多麼聰明,而是你在哪些方面聰明。智力分為多種型別(我稍後將詳細介紹)。智力是態度與行為的結合,並且受到環境的影響。新信念:智力是不斷變化的。

P114 關鍵在於要學習如何儘可能更高效地使用你的大腦,讀完本書之後,你將掌握相關的方法。新信念:我正在學習用最好的方式使用我的整個大腦。

P115 最重要的是,他沒有讓錯誤阻止自己前進的腳步。“一個人從未犯錯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大家經常引用這句名言。沒有人會記住他犯過的錯誤,我們記住的是他的豐功偉業

遺憾的是,人們沒有把犯錯作為學習的方法,而是將其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工具。

與其把錯誤視為失敗的證據,不如把它們當作你正在努力嘗試的證據。

P116 “獲取知識的目的是獲得力量;應用定理是為了構建難題。最後,全部思辨的目標乃在於踐履某項活動,或是把事情辦成。”

P117 我們獲得知識的機會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然而,這種資訊過剩反而讓我們採取行動的難度陡然提升。

擁有知識並不會讓我與眾不同,真正讓我脫穎而出的是能夠應用學到的知識。知識不是力量。它只是具有轉化成力量的潛力。有在你把知識付諸行動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

P119 出了巨大的貢獻,改變了我們對癌症的看法。

事實上,學習並非總是輕鬆愉快的,但是努力總能收穫回報。

P120 新信念:當你學會了新的學習方法時,學習新事物這個充滿挑戰的過程會變成一件樂事,也會更容易、更愉快。

P121 想要進入無限可能的境界,就要擺脫對他人批評的恐懼。

P122 對於無法為你提供中肯建議的人,你完全可以忽視他們的批評。無論你做什麼,人們都會質疑你、批評你。你總是會對自己下不公平的判斷,只有打破這些判斷,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潛能。不要讓別人的觀點和期望左右甚至毀了你的一生。新信念:我不會強求你喜歡、愛上或者尊重我的工作。我的事情與你無關。

P125 “偉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後天培養出來的”。透過深入練習、啟迪、激發以及大師的指導,任何人都可以深入地發掘自己的天賦,讓自己看起來就像天賦與生俱來的天才一樣。

成為天才總是有跡可循的。看似神奇的東西背後自有其方法。新信念:天才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透過深度練習達成的。

以上是《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的書摘內容,後續我會再補充讀書筆記和書評。

8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一邊學習,一邊當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