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媽媽困惑:明明自己照顧孩子的時間最多,但每次嚴肅要求孩子遵守規則時,孩子總是嬉皮笑臉,為何換爸爸來說卻往往能一句話就管用?給孩子立規矩,當然不是家裡某一個人的事,而應由父母共同協作完成。不過,爸爸們在給孩子立規矩和執行規矩方面確實有著媽媽不容易取代的優勢。
奧巴馬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談到的“爸爸經”就是:定規矩,付出愛。他說“給孩子們無條件的愛。同時,給她們定下大方向和一些規矩。通常她們都會完成得非常棒。”別懷疑,美國總統做到的事,其實,每個用心的爸爸都能做到。
爸爸們,請調動起自己的育兒智慧,成為給孩子立規矩,並且幫助他們遵守規則的人。
爸爸立規矩,強在哪?安東尼·布朗的《我媽媽》《我爸爸》,幾乎是每個孩子的入門繪本。在《我媽媽》裡,媽媽的造型都以花為元素,美好又溫暖,表示媽媽在孩子的生命裡擔負照料和愛的責任。而《我爸爸》中多是格子和條紋元素,有規矩、有力量,明確地傳達出爸爸在孩子的生命裡是承擔起規則建立的責任。
和更關注孩子生活細節的媽媽相比,爸爸更適合做那個孩子心中的權威。媽媽立規矩往往偏於生活細節:“好好洗手、不許亂跑、別把衣服弄髒……”這些規矩固然很重要,但規矩並不是越多越細越好。而爸爸們天生就懂得“抓大放小”,更能抓住重點問題,立下簡潔明確的規矩。爸爸對於孩子的最大意義之一是“陪玩”。爸爸和孩子一起定立遊戲規則並說到做到,在遊戲中建立起的規則意識會更深植於孩子的內心。
在執行規則時,相對於媽媽,爸爸往往會更清醒,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孩子哭鬧的非常情境中也能夠堅持“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建立規矩,先有愛對爸爸來說,要保證“立規矩”成功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先有愛,才能建立規矩。這個道理看起來簡單,卻很容易被忽略。如果爸爸平時不太參與照顧孩子,與孩子很生疏,上來就宣佈一堆規矩,很嚴厲地懲罰孩子,那麼,除了讓孩子畏懼你,疏遠你,別無效果。
孩子需要持續的愛與鼓勵作為好行為的“營養劑”。如果他能在按時上床後聽爸爸講一個故事,那麼以後他就更願意在規定時間乖乖上床。因為爸爸表現出的愛給了他滿足感,使他發自內心地樂於遵守爸爸宣佈的規矩。父母剋制情緒和孩子理性溝通,就是愛的體現。孩子其實很在乎爸爸的態度,緊張的表情、急躁的語氣,只會模糊規則教育的重點,把教孩子遵守規則這件事變成親子情感對抗。所以,越是在孩子違反,甚至故意挑戰規矩的時候,爸爸越需要心平氣和地堅持,才能收到效果。
立好規矩,爸爸最該知道的事為什麼要立規矩?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讓家長省事,而是孩子需要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需要知道別人對他們的期待,需要知道行為要有界限。明確了這個目的,用它來檢驗,就能明白自己給孩子立的規矩是否合理,執行時又是不是合適。
● 立什麼樣的規矩?
孩子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因此,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心知肚明是爸爸為孩子立規矩的前提。比如,要求2歲的孩子不能咬人,比讓他們“守時”要容易得多,因為
“時間”這個概念對2歲的孩子來說太抽象了。而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規矩的內容也可以相應增加和細化。
針對小孩子,規則不要多,但一定要簡單易懂,讓孩子容易遵守。不要事事都立一套規矩,只挑當下最重要的規則或針對孩子目前的行為問題來立規矩,比如不能做危險的事、不可以咬人、不能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再簡單的規定,只要持之以恆地執行,就能使年幼的孩子漸漸明白規定的內涵,並將它們吸收、內化。
● 怎麼把規矩傳達給孩子?
有了規矩,怎麼讓孩子理解?很多父母對孩子宣佈了規矩後,就預設孩子已經明白了,但實際上小孩子的理解力還很有限,而且孩子的理解力不會“拐彎兒”,他們需要得到最直接、明白、簡單和容易操作的資訊。否則,就為遵守規矩設定了障礙。
所以,首先保證你把要求說得很清楚,沒有模稜兩可的地方,不必講很多道理,過多的道理容易把孩子繞糊塗,只要簡單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就可以了,最好再帶著孩子做一次,以確定他明白你的意思。
在規則前面,孩子需要的是“做給我看”,而不僅是“說給我聽”。爸爸所要做的,也不僅是立規矩和照章執行,而要更多地以身作則。
● 孩子“犯規”了,怎麼辦?
孩子就是孩子,即使你花了很多心思立規矩,又耐心講解,你說了多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還是會做。這不是他故意與你做對,只是因為他還小,自我控制能力沒那麼強。因此,耐心地重複同一條規則,是爸爸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當孩子違反規則,需要制止甚至懲罰的時候,一定要讓他知道,約束他行為的是規則本身,而不是爸爸的力量。我們希望孩子理解的是“違反規則要付出代價”,而不是“因為怕爸爸罰才遵守規則”。
怎麼做到這一點?首先,在宣佈規矩時,爸爸就要明確地給孩子描繪出來,如果不守規矩會怎樣。比如,“吃飯時如果跑下桌子去玩,爸爸就會把飯菜收走,直到下一頓飯前不能吃東西”或者“坐車必須坐安全座椅,否則我們就不能開車出去。”
而當孩子違反規則後,爸爸要平靜地有令必行。孩子會不斷試探規矩的邊界,以及你的底線。這種試探的過程,也是孩子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因此,嚴格地執行規矩,但用溫和包容的態度對待孩子,也就是說,當孩子想要嘗試逾越規則時,溫和堅定地說“不”,這樣的態度才能真正給孩子安全感。
從學規矩到“按規矩辦事”,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爸爸始終如一、耐心地引導,是孩子最終走入“正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