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現象:就是在有些父母離婚的家庭中,他們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步入父母的後塵,要麼婚姻不幸福要麼離婚;有些父母常常打孩子,孩子長大後,也會用身體虐待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而且,這樣的迴圈還會一代一代地延續,成為很多家庭無法終結的噩夢。
我們不禁要反思,這樣的惡性迴圈是怎麼產生的?我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傷害再次發生?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指導我們,瞭解有毒父母毒害我們的模式,要清楚這些毒害行為產生的原因。勇敢的面對有毒父母帶給我們的傷害,直面傷痛,去解決家庭問題。我們看到有些人已經從痛苦的經歷中走出來,與過去告別,開始面對新的生活。
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在美國加州開設有私人性虐診療中心,從而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有毒父母的受害者。透過與這些受害者深度談話,她深深的感受到有毒家庭子女的痛苦,她知道這些孩子想擺脫父母的傷害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為了幫助所有經歷過有毒家庭傷害的人,她與編劇兼製片人克雷格·巴克一起探討人類行為問題,共同探尋家庭問題存在背後的真相,進而創作出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裡的真實案例,讓人不禁對照自己,反省自己,警醒著每一個人。
第一部分:有毒父母是怎樣的?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而言,父母都是第一任老師,起著極大的言傳身教的作用。好父母會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而有毒父母的言行卻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傷害。那麼什麼樣的父母是有毒父母呢?
第一,是以幫助藉口傷害子女的父母。這樣的父母有兩種,一種是父母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另外一種是把操控偽裝成幫助和關心孩子。
抓住孩子錯誤不放的父母,會經常貶低、打擊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在內心建立起“否認”心理防禦方式。孩子會藉助虛假的現實,縮小或否定痛苦生活經歷產生的影響,甚至能令人忘記父母帶來的傷害,繼續把他們當做偶像頂禮膜拜。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桑迪因為十五歲墮過胎,她的父母就一直揪住這件事情不放,抨擊桑迪的過錯,說桑迪“是個壞孩子,勾引男孩子”。結婚後,桑迪想要孩子,一直沒有懷孕,懷孕失敗她對丈夫很不滿。實際上她的丈夫很愛她也真心理解她,但是桑迪感到與丈夫的關係有些力不從心,因為她的父母認為桑迪無法懷孕是那次墮胎引起的。桑迪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她想忘記這件事但是父母不斷的舊事重提,桑迪想反駁父母但內心感到內疚,認為父母是為了幫助她。
桑迪執著得為父母開脫責任,拼命地說服自己,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自己完全是咎由自取。雖然桑迪很痛苦,可桑迪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如何在感情上虐待桑迪。他們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讓孩子墜入痛苦的深淵。
除了桑迪這樣的父母,還有一種是把操控偽裝成幫助和關心孩子的父母。他們會製造讓孩子“需要”他們的狀況,做的是孩子不需要的幫助,實際上是為了操控孩子。
李在鄉村俱樂部當網球教練,職業生涯一帆風順。工作後李一直單獨居住,生活很獨立。可是母親把她當小孩子看待,認為李不能獨立生活,沒事找事幫助李。有時李回家看到母親“幫助”打掃屋子、整理衣服、挪動傢俱。李對母親說:“以後這些事不用你做”,她母親會擦著眼淚說:“媽媽給心愛的女兒做這些,有錯嗎?”李感受到母親在摧殘她的獨立意識,讓自己變得沒有自信和無能。
以操控為目的幫助孩子的父母,因為害怕不被孩子需要,在孩子能夠照顧自己生活的狀態下,對孩子進行過度管控。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鼓勵,不能勇於獨立面對生活、去嘗試、去探索,會逐漸變得焦慮和膽怯。而父母在幫助的名義下,成為孩子生活的主宰。
以上這兩種以幫助藉口傷害孩子的父母,有對生活的不滿和遭到遺棄的恐懼。他們沒有孩子想的那麼無私和神聖,只有將他們拉下神壇,實事求是地看待他們,才能在與他們的關係中平衡力量,終止錯誤繼續發生。
第二,是把自己需求看得最重要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過多地把責任和壓力給孩子,剝奪孩子的童年,讓孩子滿足自己的需求。孩子很小成為“小大人”,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還要面對生活帶來的憂慮。因為孩子的需求得不到父母迴應,就關閉了情感之門,長大後不會與異性情感交流。
書中提到的萊斯,就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因為父親每天回家很晚,父親要求萊斯照顧他生病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弟,不僅照顧母親還要逗她開心。萊斯畢竟年齡小,無法發揮大人的作用,他常感到力不從心,認為自己做得不好感到愧疚。
萊斯結婚後,妻子厭倦萊斯只會工作不解風情,活的像個機器人一樣,離開了他。萊斯新交的女友也因為他不會討人歡心而選擇分手。被剝奪的童年讓長大的萊斯找不到生活的樂趣,童年的歡樂、一起玩的小夥伴和成長的樂趣,是一片空白的回憶,萊斯只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萊斯受困於這樣的惡性迴圈:從一開始承擔所有的責任,到感覺力不從心以及無法勝任產生的負罪感,最後不得不加倍努力承擔責任。這個耗盡心力的惡性迴圈讓他感到與日俱增的失敗感。在父母的驅使下,萊斯很早明白自己的品行好壞是由對家人付出多少衡量的。他的父母向萊斯傳遞的是:“你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像這樣的父母,不承擔責任,沒有給孩子樹立積極的榜樣,導致孩子的情感發展不健康。而受傷的孩子,只有清楚了自己是受錯誤逼迫過早成長起來的,才能認識到有毒父母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只有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更愛自己,才能對自己負起責任。
第三,是虐待子女的父母。虐待子女的父母有三種,言語虐待、身體虐待和性虐待自己的孩子。
言語虐待就是父母經常說對孩子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貶損的話。有兩種虐待方式:一種是父母直接、公開用語言貶損孩子。另外一種是透過取笑、挖苦、取侮辱的綽號等對孩子發起攻擊。
書中提到的維基經歷過這樣的事,在維基十二歲的一次演出後,她母親對維基說:“你跳得像一隻河馬,面對現實吧,畢竟你什麼事都做不好,不是嗎?”這句話一直影響著維基,在維基長大後,不論做什麼維基都無法確認自己的對與錯。
言語傷害孩子讓孩子覺得無能,年齡小的孩子,無法識別哪些言語是對的,會相信並全盤接受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被傷害的孩子,性格變得敏感,總提防著有人羞辱自己,對別人缺乏信任。
這些露骨的侮辱性烙印、父母的負面評價深深印在孩子的潛意識中,讓他們從小感到自卑,損害了自己成為一個可愛、有價值、有能力的人對自我的認知。言語虐待讓孩子永遠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有些人一直過著失敗的生活。
言語虐待長期損害孩子自我成長意識,而身體虐待長期損害孩子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意識。
身體虐待是指父母有負面情緒的發洩,對孩子動粗,打孩子實施暴力。比如用皮鞭抽孩子,打孩子的臉等。經常挨父母打的孩子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有自我厭惡心理,而情感上的虐待還會延續到下一代。
受到身體虐待的孩子很難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他們從小在強烈的恐懼中度過,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遭到毒打,童年充滿了焦慮、緊張和痛苦。
經常捱打的孩子會認為,受到父母身體虐待有兩個原因:首先,他是個壞孩子;其次,他是壞孩子所以捱打。被身體虐待的孩子會有自我厭惡感。他的生活是破裂的、缺乏自信的、對現實無力和恐懼的,心中還有無名的怒火。
這些不良情緒讓他們設想不好的事情隨時發生,有強大的戒備心理,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願意與人靠近,被自己武裝的鎧甲深深束縛。
身體虐待引起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及自我仇視異常強烈,而性虐待對孩子來說更為嚴重。
性虐待是喚起侵害者性行為,與兒童的口部、胸部、生殖器、肛門或其他身體部位的身體接觸。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最殘酷、最難以令人啟齒的經歷。
性虐待不一定是直系親屬,也有可能是與家庭有關係的人,比如繼父母或姻親等。受害者從小明白這種亂倫關係必須要保密,他們深知這種行為的禁忌和恥辱。
受害者在需要保護的年齡被侵害,而侵害者是他們的保護者,現實摧毀了受害者童年最寶貴的純真。這段關係會導致受害者出現自責、抑鬱,破壞性行為,性障礙、自殺傾向和濫用藥物。
很多亂倫受害者不願意面對真正的問題和遭受的痛苦。他們會沉迷於酒精和毒品,來麻醉他們的失落感和空虛感。
綜上所述,被言語虐待、身體虐待或是性虐待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狀態、身體狀況,以及生活情況和人際關係都受到破壞性影響。很多受害者因為身體和心理不健康,需要經過長時間治療才能恢復自己的尊嚴和力量。
有毒父母組合了不健康的家庭,有的父親施虐,母親是參與者或是一個旁觀者。他們不願意面對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們否認家庭問題存在,拒絕面對現實,用有毒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痛苦一生。
第二部分:為何家會傷人?
首先,錯誤觀念滋生有毒父母。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觀念體系,有些家庭重男輕女,有些家庭尊重孩子的感
受,不同的觀念形成家庭成員不同態度、對事情的判斷和理解方式。觀念就像一股暗流,影響家庭成員每個人的行為模式。
成熟有愛心的父母關愛家庭每一位成員,他們給孩子構建健康的心理基礎。他們認為:孩子有些叛逆是他的成長經歷,不過於緊張和打壓孩子;愛護孩子要正向引導,不傷害孩子;給孩子空間讓他勇於嘗試不怕犯錯,孩子有錯誤及時糾正。
而有毒父母以利己之心引導孩子,他們認為: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的,孩子無論怎樣都得尊敬父母;孩子不允許違背父母的意願,父母說什麼孩子都得言聽計從;孩子不能過於調皮,調皮會遭到父母的呵斥,必須安安靜靜地待著。
這些錯誤的觀念是有毒父母滋生的土壤,有毒父母排斥與自己不同的觀念,他們維護自己錯誤的認識,在孩子世界觀沒有形成、無法分辨是非的時候,用顛倒、扭曲現實的觀念影響孩子,孩子帶著錯誤觀念步入成年生活。
錯誤觀念包括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說出口的觀念用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例如:父母會說:“你應該、應當、理應怎樣”,把自己的觀念植入到孩子的頭腦中。
還有一種未說出口的觀念,我們常常意識不到,例如:孩子無條件為父母奉獻一切、女人是二等公民等。這些錯誤的隱形觀念統治了家庭,給孩子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影響。
書中提到,母親跟邁克說:“做兒女的,應該接受和承認父母給的一切,無論父母怎樣對你,都應該順從他們。”邁克母親把這種錯誤的觀念灌輸給兒子,讓邁克以為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取悅父母,引導邁克無條件順從父母,忽略妻子的感受,差點毀了邁克的婚姻。
邁克意識到父母灌輸給他的觀念,影響了他自己的生活,開始質疑並否定這些觀念。
在邁克反抗父母觀念的經歷中,一次是邁克搬離父母家時,母親威脅心臟病復發,邁克堅持選擇離開父母自己生活。第二次是邁克參加父母結婚週年紀念日,沒有依從父母的要求留下來陪父母幾天,第二天選擇回家照顧生病的妻子,邁克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在邁克意識到父母的觀念在毀壞他的生活後,他對與父母的關係有了重新的認識。
面對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有毒父母還會採取一些策略,企圖重新控制和影響孩子。由此可見,消極的、隱性的觀念統治著有毒家庭體系,給身處其中的下一代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其次,盲目順從助長有毒父母。
在家庭中,孩子對父母立下的規矩盲目順從,造就了有毒父母變本加厲。這些規矩來自父母的觀念,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它是制約孩子行為的條條框框,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例如:有信仰的人必須跟同教派信仰的人結婚。這樣的觀念會產生以下規矩:不能和異教徒約會;只能和同教派男生約會;如果你朋友和異教徒約會,你應該制止她。
觀念產生的規矩,分為說出口和未說出口的,說出口的規矩是經常說的一些規矩,例如:聖誕節不許在外面過、不允許和父母頂嘴等。未說出口的規矩就像有一根線控制在有毒父母的手中,他們在幕後操縱著自己的孩子。例如:不可以比你爸爸更優秀、不可以比你媽媽更快樂、父母是第一位的。
家庭規矩一旦建立,孩子就要遵從,如果不這樣做就等於背叛了家庭。如果家庭規矩是合理的,孩子就能在健康的環境發展。如果規矩是不合理的,這些規矩扭曲了家庭成員的意識形態,盲目的順從,只能給孩子帶來毀滅性傷害。
書中提到這樣一件事,朱蒂在她十歲那年成為了她父親的酒友,她後來參加了治療,在治療下,不斷增加的自主意識讓它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觀念。她發現父親從小給她建立的讓她服從的規矩是:不要說實話、不要長大離開爸爸、不要擁有健康的情感關係。這些規矩深深的影響著朱蒂,以至於為了不抵抗父親建立的家庭規矩,她一度中斷了治療,她的這種行為似乎在說:“我想要健康,但我更要服從我爸爸!”
有毒父母建立的家庭規矩,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父母去世後他們的思想仍然控制著孩子。脫離盲目順從行為模式,要認清我們潛意識裡被扭曲、毀壞我們的規矩,識別出來徹底拋開,從而進行自主選擇。
最後,錯誤做法形成有毒父母。
在正常的家庭裡,面對生活的問題,父母會交流想法交換意見,探尋多種途徑想辦法解決問題。
有毒家庭中的父母,則會逃避問題,宣洩煩惱,不會考慮他們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通常他們會有以下做法:
否認事實扭曲事實,不敢面對問題,比如:將一個家庭施暴者說成秩序維護者。
父母因為自己承受的壓力和不快,把責任推給孩子。
當孩子有重重問題,進行康復治療時,看到孩子漸漸康復,有毒父母會對孩子的康復進行阻撓。
有毒家庭體系中,父母互相對立,孩子被迫要在父母中選擇,是站在父親這一邊還是母親這一邊。父母雙方都會向孩子發洩心中的不快,向孩子倒垃圾。
有毒父母將家庭變成一個保守秘密的俱樂部,孩子捱打還要跟老師撒謊自己是從樓梯上摔下來的。
以上這些錯誤做法讓有毒家庭體系成立,把有毒父母的錯誤觀念變成現實。可悲的是,有毒父母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觀念和行為是錯的,他們也是中毒者。
有毒父母透過錯誤的語言、觀念和行為把毒傳給了下一代,瞭解有毒父母形成的原因,才能瞭解我們會受到哪些影響,最終了解我們自身的行為。我們只有認清並理解家庭中存在的問題,改變我們自身的行為,才能改變生活。
第三部分:如何直面家庭帶來的傷害?
有毒父母傷害孩子的行為,之所以還能繼續,是因為很多人選擇逃避現實,沒有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如何直面家庭帶來的傷害,以及對我們未來的影響?
首先,釋放內心的悲痛和憤怒,讓自己好起來。面對有毒父母傷害自己的遭遇,發洩出憤怒情緒。讓自己壓抑已久的委屈、怨恨和渴望父母愛自己的事實,得到內心的釋放。
你可以大哭一場或在沒人的地方痛罵你的父母。不要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心裡滿懷委屈而選擇原諒。只有父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徵求你的原諒,這種原諒才有意義。
透過發洩憤怒來修復父母曾帶給我們的創傷,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後,不再壓抑自己,你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解放。
其次,卸掉不屬於你的責任,不再自我懲罰。面對父母帶來的傷害,如果你不能分清主要責任方,你會把責任重擔揹負一輩子,你會責怪自己,內心充滿恥辱和自我憎惡,你會一直懲罰自己。你必須卸下不屬於你承擔的責任,把責任歸還給該負責任的人。
就像書中提到的萊斯,在成年後,他無法與女性溝通、交流感情,與他年幼時揹負著內疚、責任有緊密關係。造成這些後果的原因:他從八歲開始,承擔起照顧精神病母親和年幼的弟弟,過早地承擔本不屬於他的責任,他全部身心用來照顧家人而忽略了自己情感的需求。
卸掉不屬於你的責任,讓內心獲得真正的解放。你需要找一個安靜的私人空間,在一個靜謐的地點和你內心的那個孩子對話,對著你的童年照片說:“你不需要為……負責”。
把你的痛苦經歷寫下來,比如:他們過早讓你承擔家庭責任、他們侮辱你、他們毆打你等,然後認清真正的責任是你的父母,把寫下來的這些痛苦經歷改為:“我的父母應該為他們過早讓我承擔家庭責任負責、我的父母應該為他們侮辱我負責、我的父母應該為他們毆打我負責”等。
剛開始讀你寫的這些話,你會理解事情就像你寫的那樣,父母應該為他們的行為負責。可是內心的小孩還在揹負著內疚,你把寫下的話,大聲念幾遍,重複練習。在你心中不斷加深印象:“你沒有錯,不該你負責任”。用新的信念取代舊信念,不再內心揹負屬於父母的責任,不再自我懲罰。
然後,與父母對峙,克服面對父母的恐懼。與父母對峙就是正視痛苦的過去和艱難的現在,勇敢的面對你的父母。你可以與父母談一談你小時候經歷的那些事,告訴父母,他們帶給你哪些困境、不幸和傷害。如果他們不停止這些行為還會繼續傷害你。
與父母對峙的目的,是讓自己從過去的恐懼、焦慮和痛苦中解脫出來,面對你一直不敢面對的人。如果你不去面對你的父母,解決你們之間的問題,你就會把這種痛苦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繼續延續這種痛苦。
與父母對峙透過給父母寫信或面談。寫信能夠讓你沒有壓力地把對父母想說的話表達出來,避免直面父母發生衝突。
給父母分開寫信,第一封信寫給對你傷害更大的一方,第二封信寫給相對溫和的一方。寫信以“我想對你說些以前從未說過的話”作為開場白,信的內容涵蓋以下這幾方面: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這就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寫信要能夠表達真實情感和體驗,把自己想說的話跟父母說出來,讓父母瞭解到你的真實感受。
還有一種方式是面談。面談可以讓你的心理治療師陪同,他會起到保護你的作用,地點選擇在心理治療師辦公室。或者你獨自面對你的父母,找自己熟悉安全的地方,把父母約到自己家裡面談。如果你去另外一個城市,就把父母約到你賓館的房間裡。
如果你面對父母很緊張,可以事先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當面念給他們聽。在對峙的過程中,父母表現出憤怒,儘量在反擊的過程中不要激怒你的父母。
不論對峙發生了什麼,也許你的父母根本沒有讓你把話說完或是憤然而去,你都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你勇敢的揭開了你們生活的真相,從此以後,你都不會再畏懼你的父母,以全新的面貌面對你的父母,不再受制於他們。
最後,打破有毒父母的迴圈。承諾是打破有毒父母迴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延續你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你要更加關愛自己的孩子。
書中提到,梅勒妮勇敢地對家中打、罵孩子的格局進行反抗,她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限制自己對孩子進行情感虐待,為防止有毒家庭模式延續到下一代,她邁出了一大步,正打破有毒父母的迴圈。
梅勒妮意識到,不能因為從小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而剝奪自己的孩子得到愛的權利。她以前吼自己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正是她母親對她做過的事。在與母親面談後,她母親跟她談了自己的經歷,她知道母親也是家庭遺毒的受害者,她決定承擔起責任,不讓自己的孩子受到這樣的傷害。
梅勒妮報名參加家長互助會,承諾做一個好家長,她在互助小組中學會了克服逃避心理和對孩子需求的恐懼。
梅勒妮跟她的兒子溝通,她的兒子告訴她:“媽媽我真的很愛你,當你發瘋一樣打我的時候,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媽媽請你不要再打我了……”。梅勒妮感受到了兒子的痛苦,也正如她自己的痛苦,梅勒妮向兒子道歉。
當你看清有毒家庭的傷害模式,打破有毒父母的迴圈,並終止有毒家庭模式時。你就為你的孩子、你後代的子子孫孫創造了一筆巨大的財富,這就是幸福的人生和有愛的家,你將塑造出他們美好的未來。
以上就是《原生家庭》讀書筆記,接下來,我們來系統地總結一下:
首先,瞭解自己不幸福的背後成因,有毒父母的傷害模式。第一種是以幫助藉口傷害子女的父母;第二種是把自己的需求看得最重要的父母;第三種是虐待子女的父母。
其次,瞭解有毒父母的成因。說出口的錯誤觀念和未說出口的錯誤觀念滋生了有毒父母;子女盲目順從有毒父母定下的規矩助長有毒父母的行為;有毒父母錯誤的做法讓有毒家庭體系既成事實。
最後,不讓有毒父母繼續傷害自己,有四種方法:第一,釋放有毒父母曾經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把心中的怨恨發洩出去,不讓自己內心再背上沉重的負擔;第二,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還給父母,不再懲罰自己;第三,面對父母,把自己受到的傷害講出來,讓父母承擔責任、認清事實;第四,打破有毒父母傷害的模式,承諾更加愛護自己的孩子。
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關於原生家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以此幫助人們瞭解自己的處境和如何面對自己的父母。本書2017年出版至今,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希望,不論你已經處在有毒家庭中,還是你已經成為了有毒父母,看到這本書,你都將覺悟。《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等於把我們重新帶回到我們兒時的世界,讓我們從源頭尋找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在我們感到迷茫時為我們指明方向,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正確的心態,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