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自己難以忍受心中的怒火,從而對孩子大吼大叫。

比如:當孩子不聽勸阻、無理取鬧時,就忍不住用吼叫的方式讓他停止,當然,孩子也可能馬上聽從。

然而,當父母憤怒的情緒發洩以後,卻不知孩子已受到了難言的傷害。

嬌嬌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寶4歲非常調皮,二寶剛滿1歲正在學步,每天周旋在孩子們中間,讓她感覺既費力又費心。

一天中午,等孩子們吃過飯後,自己忙著收拾亂七八糟的餐桌。可沒等她收拾好,轉眼發覺二寶不見了,四下找了一圈,發現大寶正把二寶往玩具車裡拽,準備帶她出門玩耍。

這把嬌嬌嚇出一身冷汗,情急之下趕忙大聲地制止:“你又在幹這麼危險的壞事?怎麼天天都是這樣不聽話,一點也不省心!”

大寶受此驚嚇,瞬間倒地大哭起來。雖然最後止住了哭聲,但抽噎的樣子顯然感到很委屈。

事情雖然得到了解決,但讓嬌嬌不知道的是,大吼大叫是一把利器,它對孩子的傷害遠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可怕。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他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01|影響其大腦的發育

美國精神病院副教授Teicher,長期從事精神病研究,他和他的團隊對曾經受過語言暴力的人進行分析:發現他們大腦中的韋尼克區與前額葉區之間的連線不多,前者主要負責語言,而兩個區域的連線越多,說明其理解能力越強。

Teicher由此得出結論:如果長期對孩子大吼大叫,會讓他的大腦受到傷害,從而影響到智力發育,導致語言潛能不能得到發揮。

無獨有偶,瀋陽心理研究所曾製作過一個短片《語言的傷害》,片中講述了語言暴力的危害和後果,很有教育意義,值得每一位父母沉思。

02|影響其安全感的形成

父母不會無緣無故地罵孩子,被吼罵總是一定的理由,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並不知道自己被罵的具體原因,有時在被罵後還會感覺莫名其妙。

一旦孩子長期處於被吼罵的情況下,心理上就會產生過激反應,他們會隨時擔心自己是否做錯了事,繼而招來父母的埋怨和吼罵,從而變得膽小怕事,不敢主動作為,內心嚴重缺乏安全感。

03|影響其性格培養很多長期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性格都比較懦弱、孤僻和自卑,尤其缺乏自信心,不善與人交流,在人際關係上比較欠缺。

還有的孩子為了取得父母的歡心,往往想方設法地討好父母,逐步養成討好型人格,事事喜歡先看別人的臉色。

尤其嚴重的是,孩子會有意或無意地模仿父母的言行,今後遇事也會同樣的大吼大叫,以粗暴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的還會採用更加激烈的形式,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

在孩子犯錯時,除了大吼大叫,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代替嗎?當然有。

很多人認為,對孩子吼幾句、罵一下就能讓他改正,或者變得懂事起來,既簡單又快捷,但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對孩子的傷害太多。

除了暴力,還有溫和的語言和快樂的情緒等,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的愛,從而實現良好的溝通,這往往被很多人所忽略。

心理學家David R.Hawkins教授曾對人的情緒做過專題研究。

他發現,各種情緒有不同的能力,這種能力從負到正共分為8個等級,數字跨度從0到1000,對人的影響程度從低到高。其中,愧疚、憤怒的能力遠遠低於喜悅和平和,屬於能力等級的最末端,說明如果懷著怒氣的情緒,並不能與孩子順利地溝通。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表達過同樣的看法。他在著作《非暴力溝通》中認為,當人們改變責備、羞辱和批評的語言,重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採用誠懇、請求的語言時,才能讓愛和尊重真正地進入人們的生活。

因此,當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不當,也儘量少採用批評、辱罵和指責的方式。因為這種暴力語言,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尊重,因而容易產生反感心理,也不願意在內心裡接受父母的意見,自然也就達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樣子。

其實,溝通並不需要大吼大叫。除了這種暴力方式,還有很多方式都能實現良好的溝通,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①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

當認為孩子的行為不正確時,父母可以先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進行觀察,客觀地描述看到的事實。

等待孩子做出迴應後,再聽取孩子真實的想法,找到他這樣做的原因,以便根據具體情況做出下一步處理。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先入為主地急於表態,更不要帶有主觀情緒地進行指責,事情可能與自己想象的相反。

孩子可能是善意的,急於發火只會讓孩子不願說出實情,從而讓他受到委屈,還可能被父母的語言所嚇壞。

②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由於孩子年幼,可能會做出一些傻事或者錯事,這都是比較正常的現象。

父母要讓他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認識,除了讓他知道做錯事的後果外,還要讓他清楚父母的擔心、害怕,以及內心對他的關心和愛護。

他才會理解自己的心情,從而在心裡感同身受,以後不再做這樣類似的事情。

對孩子做的事情,父母要進行引導並提出一些要求。

比如,對危險的行為要明確地表示制止,以後不允許再犯;對幫助家人和與人為善的行為,要表示讚賞,這樣會讓孩子從中受到鼓勵,並繼續堅持下去。

總結起來,家長與孩子進行溝通,要儘量多說自己看到的現象、感受和期望,少使用批評、指責和命令的語言,尤其是避免對孩子大吼大叫。

這樣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容易起到反作用。

5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最慫陪產丈夫”火了,緊閉雙眼瑟瑟發抖,產媽:生完了就收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