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講一個故事。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經選了五十個成功人士和五十個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請他們談一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兩個人給這位心理學家留下最深的印象。一個來自白宮,一個來自監獄,他們談的是同一件事,也就是小時候媽媽給他們分蘋果的故事。
罪犯說,小的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其中一個又紅又大,我非常想要。媽媽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一個?我剛想說話,弟弟搶先說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反而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媽媽的表揚讓我混淆了欺詐和禮讓。從此,為了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進了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人士說,小的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我和兩個弟弟都爭著要大的媽媽說。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我把門前的草地分成三塊,一個人修剪一塊兒,誰幹的最快最好?誰就能夠得到他結果我贏了。媽媽是這樣表揚和鼓勵我們的,透過自己真誠的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不分青紅皂白的表揚什麼結果都可能產生恰當的鼓勵,會產生真誠的努力。
這一個蘋果牽扯出三種結果,欺詐競爭禮讓。其實廉價的表揚和恰當的鼓勵,有著微妙又巨大的區別。所謂賞識就是賞識你所識別的結果。所以首先應該進行識別,然後才能進行讚賞。也就是說我們要的是有識別的,讚賞是有側重,有針對性的表揚孩子而不是一味的用廉價。誇張的美好語言,討好和麻痺孩子。自從美國教育接受了杜威的現代教育理論後,有人認為他的兒童中心論是賞識教育的起源。因為可以用賞識的方式激勵孩子的學習自主性,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近年來在美國,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開始質疑賞識教育。他們發現一些具有很高iq 也就是很高智商的孩子賞識教育在後來的發展中並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度。相反,他們中的有些人還產生了學習障礙。為什麼呢?我們來看一個正經了美國的研究和實驗。
美國有一個女心理學家在哥倫比亞和哈佛研究和教授心理學,現在在斯坦福大學。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專家。近年來,在美國非常有名,他曾經帶著他的團隊,在紐約的小學裡做了長期的研究。
研究的是稱讚讚賞對孩子的影響,也就是有些人說的賞識。但是我不同意簡單的把它歸結為賞識教育,我們在後面會詳細分析。
教授的團隊對紐約小學五年級的四百個學生進行了研究。首先他們讓每一個孩子。完成一個非常簡單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完成的iq 試題,然後隨機的把孩子分成兩組。再把成績告訴他們的時候,加上一句鼓勵或者表揚的話。
對於一個組的孩子說你很聰明。對另外一個組的孩子說,你肯努力。在英語的語境裡,第一句話是強調智商,第二句話是強調態度。隨後又進行了第二輪測試,但是這次有兩套節目,孩子們被告知有一套題比較難。但是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另一個道題很容易就像前面做過的一樣容易。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套考題。
結果啊百分之九十的那些被告知你很努力的孩子選擇了那道難做的考題。而大多數那些被告知你很聰明的孩子,選擇了那套容易的考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那些被告知很聰明的孩子,為了保值聰明,避免失敗,選擇了容易的考題。為了證實這個發現是不是帶有偶然性,對一個教授的團隊對這些孩子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全部孩子都做同一套題,題目很難,幾乎不可能完成。因為呢初一的考題。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確實很難。
但是那些被告知很努力的孩子表現非常出色,他們試圖用各種方法去求證,去解題,甚至有孩子很喜歡這個考試。但是那些被告知很聰明的孩子很沮喪,甚至不知所措。
為了再次驗證研究的結果,這些孩子又進行了第四輪測試。這次全部孩子都做同一套很容易的考題,就像第一次那麼容易。結果百分之三十被告知很努力的孩子成績進步了。相反,百分之二十被告知很聰明的孩子成績退步了。
所以教授對這個發現也很吃驚。經過分析,他認為鼓勵孩子的努力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成功。因為努力是一個後天的變數,可以透過自己的勤奮來改變結果。但是表揚了孩子的聰明就不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聰明是先天的,是不可控的,是自己不能控制的。被稱讚聰明的孩子最想的就是如何保持聰明的標籤。因此,面對失敗時患得患失。但是努力是自己後天的勤奮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家長可能會問,對孩子打不行,罵不行,站也不行。
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我們來看看,無論是美式傳統的賞識教育,還是中式的賞識教育,或者是虎媽狼巴的。臨時出高徒的棍棒教育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什麼問題呢?要麼廉價批發氾濫成災,要麼熟視無睹,視而不見。
也就是說,要麼濫用賞識的賞,要麼忽視賞識的識。
教授的這個研究告訴我們,正確的稱讚孩子的方法是把每一次對孩子的稱讚具體化。或者說具體表現在一項技能,一個行動,一個行為,一個專案上。
未來教育家雜誌上有個故事,我用英文還沒收到,暫且借用,特此說明了。這個故事是一個窮途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他祈望父親的朋友能幫助自己找到一份謀生的差事。父親的朋友問他數學精通嗎?青年羞澀的搖搖頭。
又問歷史地理怎麼樣,青年還是不好意思的搖頭。接著又問,那法律呢?青年窘迫的垂下了頭,父親的朋友繼續問,那麼會計怎麼樣?面對接連的發問,青年只能搖頭,告訴對方自己一無所長,沒有任何優點。父親的朋友說,那你先把你的地址寫下來吧,我總得幫你找一份工作啊。於是青年羞愧的寫下了自己的地址,急忙轉身要走。父親的朋友一把拉住他說。小夥子啊,你的名字寫的很漂亮嗎?這就是你的優點呢,你不應該只滿足找一份餬口的工作。
名字寫的好,也算一個優點。這個青年從對方眼裡看到了肯定的答案。後來啊這個青年果然寫出享譽世界的經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法國十八世紀著名作家大仲馬。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要避免盲目的、籠統的、簡單的對孩子說,你真聰明,你超級棒。
比如孩子參加了足球賽,你想表揚孩子踢球踢得好,你應該找到孩子最優秀的一個具體表現。比如說你今天那個帶球過人的動作太棒了。你不應該說孩子啊。你有梅西的足球天才。
孩子數學考試得了一百分,你應該說你在乘法上進步真大,你不應該說孩子啊,你太有數學頭腦了。簡直就是陳景潤第二。
孩子作文得了老師的表揚,你應該說你在這篇文章裡對大海的描寫太形象了,用詞也很生動。你不好說孩子啊,你的文學天賦都快趕上莫言了。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表達對孩子的讚賞呢?
原因有三點,第一,把讚賞對準孩子的某項技能,某項成績可以幫助孩子看到。什麼是自己的強項,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第二,在孩子看清自己的強項的同時。孩子自然會注意到什麼是自己應該改進的地方。看到明天具體的努力方向,有助於孩子明確目標。第三,給孩子留出了發現自己的機會。給孩子留出了犯錯誤和失敗的餘地。讓孩子在不斷的糾錯的過程中進步成長。犯錯誤和失敗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必須體驗和經歷的。廉價的讚美,會讓孩子迷失自己。
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如果以為自己很完美,當要真正面對失敗時,就會感覺從天上掉到了地下。巨大的差落可能會使孩子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同樣激烈的批評,捂入孩子人格的數落。比如說我知道你笨,但是不知道你這麼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