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面板護理
指導原則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是由中國婦幼衛生工作者及婦幼保健相關機構自願組成並依法登記的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是國家級協會。其宗旨是貫徹執行母嬰保健法和婦幼衛生工作方針, 維護行業的合法權益;圍繞婦幼衛生中心工作,結合行業實際, 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等作用,提高婦幼保健服務質量和行業管理水平,更好地推動婦幼衛生事業的發展,為增進婦女兒童健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協會成立五年多,在促進自然分娩,降低非醫學原因的剖宮產;支援、促進、保護母乳餵養,加強愛嬰醫院管理;探討婦幼機構學科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贏得了業內的認可,在社會上也形成一定影響。
背景及鳴謝:
眾所周知,面板是人體最大、最外層、最常接觸的器官。它具有獨特的結構特點及多種重要的功能,而且,兒童與成人面板存在許多不同,年齡越小差異越大。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證明,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人們的面板護理習慣有關,尤其是新生兒期面板的正確護理對其一生的健康都至關重要。
如何科學護理新生兒面板已日漸成為產科、新生兒、兒童保健和兒童面板等專業領域的醫護人員們共同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在強生(中國)有限公司的支援下,組織中國兒童面板和新生兒護理領域的專家,制定中國的《新生兒面板護理指導原則》。前期與美國 AWHONN《新生兒面板護理》開發制定的專家代表進行了深入的研討,認真參閱已在多個國家運用並取得良好效果的 AWHONN《新生兒面板護理》第三版,根據我國國情,總結了我國臨床新生兒護理的經驗和實際情況開發出中國《新生兒面板護理指導原則》第一版。在此,我們對所有參與制定指導手冊的中外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新生兒面板護理指導原則》專家組成員:
於小千:中國婦幼保健協會 副會長宋嵐芹:中國婦幼保健協會 副秘書長叢培麗: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專家馬 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面板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面板與性病學系副主任,中國醫師協會面板科醫師分會兒童面板病亞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面板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面板科分會小兒面板病學組副組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一屆化妝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姜 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護理部主任、、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助產專業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徐鑫芬: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護理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助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助產專業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浙江省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護理與康復》雜誌副主編。黃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護理部主任、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助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護理學會 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 會主任羅碧如: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護理部主任,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助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圍產醫學分會護理協作組副組長黃美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護理部主任兼護理學教研室主任、中華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護理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梁 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面板科副主任醫師申春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面板科 主治醫師王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面板科 醫師目錄新生兒面板護理指導原則概述
目的:
本指導原則的目的是為臨床產科和新生兒科及兒童保健醫護人員,在新生兒面板護理方面基於最佳的科學原理提供取得良好臨床實踐經驗的指導性建議,以保護新生兒面板的完整性,從而保證新生兒的健康發育。
本指導原則希望達到如下目標:
s 正確評估新生兒的面板狀況;
s 識別已存在或有面板完整性改變風險的新生兒並給予相應的面板護理;
s 識別可能影響新生兒面板完整性的環境和其它因素;
s 採取干預措施來保護和改善有面板完整性改變風險新生兒的最佳面板功能;
s 促進新生兒面板正常完整性的形成;
s 將誘發新生兒未來面板變得敏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適宜人群:
本指導原則適用於臨床產科、新生兒科、兒童保健科和面板科的醫護人員。在新生兒出院回家後,本指導原則中的相關部分也適合新生兒父母或其他護理人員使用。
環境:
本指導原則適用於所有醫療保健機構新生兒護理環境,本指導原則的相關部分也適用於新生兒的家庭環境。
使用者:
本指導原則適用於臨床產科、新生兒科和兒童保健科的醫護人員。在新生兒出院回家後,本指導原則中的相關部分也適合新生兒父母或其他護理人員使用。
指導原則的重點:
指導原則中的重點內容如下:
s 新生兒面板護理總則
s 新生兒面板評估
s 新生兒沐浴
s 臍部護理
s 臀部護理
s 新生兒撫觸
s 嬰兒發育中的感官科學
新生兒面板護理總則新生兒的降生為家庭帶來了極大的歡樂,同時如何使孩子能健康、順利地成長是每一個家庭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在新生兒出生後的初期護理階段。除了餵養,新生兒的護理人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面板的清潔,掌握面板護理知識的多少直接關係到新生嬰兒面板的健康。新生兒面板嬌嫩、脆弱,與成人面板清潔和護理不同,需要根據新生兒的面板特點進行護理和保護。大多數新生兒在醫院誕生,對於母嬰同室的護理人員來說,新生兒出生後最初幾日的面板觀察、清潔、護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向新生兒父母傳播護理和保持面板的 健康知識,使他們出院後能夠繼續護理好新生兒,因此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也是護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一、 胎兒的面板特性面板作為一種多功能器官,具有屏障、吸收、感覺、分泌、排洩、體溫調節、代謝和免疫等功能。從胎兒過渡到宮外生活,新生兒的面板要有一個從宮內的水環境逐漸適應宮外含氧、乾燥環境的適應過程。足月新生兒出生時面板上覆蓋有胎兒皮脂(簡稱胎脂),是一種包含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脫落的毳毛、羊膜脫落細胞和水,看似白的膏狀物質。胎脂的形成是在妊娠 17~20 周開始,至妊娠晚期 36~38 周時胎兒面板上胎脂最厚,到了 40 周時,胎脂主要存在面板皺褶處。胎脂的存在起到保護胎兒在宮內免受羊水浸泡對面板的影響,同時使胎兒在宮內生長過程中減少運動時的摩擦,方便胎兒活動。胎脂還對面板表面起保護作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並使面板具有免疫性。
早產兒的面板比足月兒的面板要薄,孕周越小皮層越薄,通常看起來似透明狀,甚至呈凝膠狀。由於皮層薄,血管接近面板表層,早產兒的面板呈現紅色或紫紅色,而且面板皺褶和胎脂都較少。早產兒的面板屏障功能和免疫性都比足月兒差,因此,在護理早產兒時要更加仔細,使其保持完整,免受損傷。
二、新生兒的面板結構及特點1. 新生兒的面板結構(面板結構圖參照八版教材)
(1) 表皮層
人類面板從外向內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脂肪層,其中表皮層的最外層是角質層,提供了重要的屏障功能。面板的角質層包含 10~20 層,但出生第一年內的嬰兒面板角質層的功能還達不到成人的面板屏障作用。因為,此期的嬰兒面板角質層比成人的薄 30%,在角質層下的表皮基底層也只有成人的 80%,基底層中的角質細胞具有較強的細胞更新速率,這就是為什麼新生兒的傷口癒合較快的原因。
面板角質層數取決於孕周,因此,早產兒的角質層數量遠遠不及足月新生兒。角質層的不足會導致出生後的前幾周新生兒體液蒸發和體溫散失,還會引起體內電解質的變化、高鈉血癥和脫水。減少體液和體溫的丟失可以採取出生後使用保溫箱,保溫箱內保持較高的溼度等措施。
表皮層的其他部分包括顆粒層、棘層和基底層,共同構成表皮的保護層,其中的黑素細胞能有效防止紫外線對面板的損害,朗格漢斯細胞是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表皮與真皮交界處在電鏡下為基底膜帶,呈嵴狀將表皮與真皮緊密連線。
(2) 真皮層
新生兒的真皮較薄,而且發育不完善,具有較少的皮脂腺,易受到損傷和感染。表皮與真皮之間起連線作用的小纖維比成人少,早產兒更少,因此在除去粘在面板上的粘膠時容易導致表皮剝離而致面板損傷。新生兒的皮下組織(皮下脂肪層),能起到緩衝、保溫的作用, 避免新生兒發生外傷和保持體溫。
(3) 皮下脂肪層
足月兒脂肪層發育與成人類似,但厚度比成人薄,早產兒更差, 因此剛出生的嬰兒緩衝和保溫能力均比成人差,並且新生兒皮下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成人少,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比例相對高,早產兒更高,當體溫下降時飽和脂肪酸容易發生凝固,因而易導致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對熱不穩定和代謝障礙,發生硬腫症,尤其在寒冷季節或地區出生的新生兒,保暖不當更容易發生。
2. 新生兒的面板特點(1) 體表面積大
新生兒的體表面積約為 0.21m2(成人面板總面積約為 1.5m2),早產兒面板面積更少。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值增加,足月兒是成人比值的 5 倍。由於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皮下脂肪少,體表面積大,所以保溫不當時極易造成體溫下降。
(2) 新生兒面板 PH 值的變化
足月新生兒出生時面板表面呈鹼性(PH>6.0)出生後一週 PH 下降到低於 5.5,出生第一個月末時下降到 5.1,沐浴和其他區域性治療會影響面板,接觸尿布的面板由於尿液的作用使 PH 較高。
(3) 面板的微生物特點
出生後新生兒面板上的菌群與分娩方式有關,隨月齡增長,不同分娩方式的嬰兒面板菌群的差異消失。
三、新生兒的面板護理新生兒面板護理包括清潔和保護,透過為新生兒沐浴達到清潔面板的目的,為新生兒面板進行保溼護理是達到維護面板的屏障和內環境穩定的功能。新生兒面板護理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1. 保暖
出生後立即擦乾保暖,注意儘量擦乾頭部的羊水和血跡(儘快放在母親胸腹部進行面板接觸,此做法有利於新生兒體溫保持),因頭部較大,頭髮溼漉易致體溫散失,應給剛出生的新生兒戴上帽子。環境溫度 26~28℃;區域性溫度(處理新生兒的區域性地區)應到達28~30℃,早產兒應該更高。
2. 胎脂的處理
新生兒身上的胎脂因對面板具有保護作用,不必一次處理乾淨,沒有吸收的胎脂可在第二天沐浴時去掉,尤其是早產兒的胎脂更不宜太早去除掉。
3. 沐浴
為保持新生兒體溫穩定,應出生後第二天開始沐浴;如母親患有體液傳播高危因素時,應在新生兒出生後 4~6 小時生命體徵穩定後進行沐浴,且要嚴格控制室溫,避免新生兒因沐浴造成體溫丟失 過多。沐浴的頻率和沐浴的時間應根據每個新生兒的個體需要來確定, 同時還要結合不同季節和環境潔淨程度等綜合因素考慮,通常情況下, 每天或隔日進行一次即可。
4. 環境溫度
新生兒所在的環境溫度應在 24-26℃;保持母嬰同室內空氣新鮮,每日上、下午各通風一次,每次 15~30 分鐘,通風時注意為母嬰保暖。沐浴時室溫溫度為 26~28℃,應關閉門窗,減少空氣對流。常用盆浴方法。沐浴時水溫 38~40℃為宜(準備沐浴水時,水溫要稍高 39~41℃,避免沐浴時水溫偏涼,而達不到要求)。
5. 觀察內容
每天評估新生兒面板情況,可在沐浴或撫觸時,評估內容包括:
①面板顏色,有無發紺和黃疸(範圍、程度、持續時間);
②皮損情況,是否有皮疹如紅斑丘疹、水皰膿皰、風團、結節、腫物等,有無出血點或面板損傷如糜爛、潰瘍等;
④粘膜情況(眼部結膜角膜、鼻腔粘膜、口腔粘膜、乳暈、外生殖器及肛周粘膜),有無充血、分泌物、色素異常等;
⑤皺褶部位:耳後、頸部、腋窩、腹股溝,有無面板異常;
⑥臍部情況,臍帶有無脫落、有無紅腫、出血、分泌物、贅生物等;
⑦臀部情況(包括外生殖器),有無紅臀、皮損等。
6. 護理面板用品
沐浴時使用新生兒專用的對寶寶眼睛無刺激的沐浴液清潔面板,沐浴後使用嬰兒專用的潤膚露為面板保溼,防止新生兒面板乾燥。
7. 嬰兒用物
要一嬰一用,以防止交叉感染。
8. 新生兒衣物
衣著宜使用純棉質、淺色的,建議衣服上不使用帶子或釦子,以免發生危險。衣服的縫合處宜平整,避免咯傷面板。帽子使用沒有帶子的,防止發生意外傷害。衣物清潔時使用嬰兒衣物專用清洗劑。
參考文獻
[1] 《兒童面板病學》馬琳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 年 11 月第一版
[2] 《新生兒面板護理》AWHONN(促進婦女和新生兒健康)主編 2013 年第三版
[3] 《產科臨床護理思維與實踐》 姜梅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