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的寶寶都喜歡抓媽媽的手機?就算是嬰幼兒時期也是如此,在很多玩具中,只要出現手機,孩子們首先拿的就是手機,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種現象是無法證實的,孩子喜歡拿著手機也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但是能改變的,只能是父母的督促和嚴監管,避免孩子拿手機,最好是在孩子嬰兒的時期,不要讓手機和電子產品出現在孩子面前。
沒有是最好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就像很多中學生一樣,因為接觸電子產品很早,所以眼睛也會受到一定的傷害,慢慢地孩子的視力就會降低。
以前沒有電子產品出現的時候,每個孩子童年所接觸的,不過也就是些“泥巴、跳繩、沙包、毽子”之類的,這也大大降低了毀壞孩子的視力的可能性。
你看,以前的長輩幾乎都沒有近視的情況,可是在現在,大部分的孩子早早就戴上了眼鏡,去眼科醫院的人也是越來越多,雖然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也增加了許多負擔。
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處處為孩子著想,但也抵不住孩子想要玩耍的心,電視、手機基本已經成為主流,不讓孩子玩也會適得其反,但一度的玩耍也會使孩子各個方面受到傷害,尤其是眼睛。
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都是一半嚴厲,一半寵愛。可是在危害孩子健康方面,還是會更擔心一些,因為不管是任何時候,家長都想要讓孩子健康地長大,讓孩子以後生活好些。
但我們都知道,只要是威脅健康,父母就不會掉以輕心,就像電子產品是我們離不開的,也是現在生活中必須出現的,手機和電腦都要使用,但要是眼睛損壞了,以後工作必定會很艱辛。
就像有一位寶媽跟我說過,她就一直在把控自己孩子,不能過多看電視和手機,她說她可不想讓孩子早早戴上眼鏡,就算孩子再哭再鬧,她也要嚴格把控。
本來孩子的自制能力就比較差,如果讓孩子自我把控時間,那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不受管控,在六歲以前,就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自制力,培養他的專注力等等。
可是在眾多的事件中,也會出現例外。有的孩子你越不想讓他幹什麼,他就越要幹,可是有些孩子就很聽話,只要父母說不讓做了,他自己就會找其他的事情玩耍。
有那麼一位孩子,就讓父母樂開了花:一個三歲的女孩,剛開始很喜歡去奪自己父母的手機,後來在父母的嚴格把控下,不僅看電視的時間和玩手機都停止了,她也沒有很怪。
反而坐在床上,默默注視著窗外,剛開始孩子的父母很奇怪,自己的孩子為何不像以前那樣,沉迷於手機,也沒有大哭大鬧,很乖的拿著自己手裡的東西,看著窗外。
這一舉動也讓孩子的父母驚奇,隨後父母就隨著孩子的視線往窗外看,誰知道孩子是在注視著對面那家的電視螢幕,當孩子的爸爸媽媽看到這一幕,頓時喊來家裡人都來看,看完之後都說這孩子可太“精”了。
爸爸以為的“真相”,可能是孩子頓時領悟了,可是誰知道孩子是看見了對面的樓上,播放的動畫片,就這樣隔著十幾米,孩子也是專注凝視著,這讓父母也會感慨,孩子的快樂來得好簡單。
當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時候,哭鬧是很正常的,不哭不鬧才是後者,但反而不哭不鬧的孩子,越容易引起父母的心疼,就比如這位三歲女孩的家庭一樣。
父母只是想讓孩子更好地保護視力,可是當剝奪了孩子玩耍的心態的時候,父母的另一方面也是心疼的,尤其是孩子也不吭聲的時候最為明顯。
對面樓上的一戶人家開著窗播放的動畫片,也會引起自家孩子的好奇心,然而在看電視的時候,孩子還一手拿著香腸,一邊看著,好似在看一場遠景“電影”一樣。
不過,最讓父母覺得孩子慶幸的一點是,孩子的視力竟然能如此好,連對面家的電視演繹的動畫片,也能看得有滋有味,再者兩棟樓的距離也不是很近,直呼覺得孩子的視力太好了。
父母讓孩子少接觸電子產品的本意,就是想讓孩子能有一副明亮清澈的眼睛,孩子的視力保護永遠都是父母時時刻刻需要把關的,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負責任。
作為成年人,我們深知在以後未來的道路上,電子產品幾乎能夠佔據生活的大部分,我們每天都要和電子產品“打交道”,沒有還不能行,社會的發展會讓以後的生活越來越好,電子產品越來越先進。
每一個人都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視力,沒有近視的不會理解,近視的眼睛模糊看不清楚的狀態,近視的也會羨慕不近視人的視力,從而十分的感嘆,當時為什麼沒有好好保護眼睛。
可是,後來想到的已經晚了,在沒有發生以前預防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視力對於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好的視力一定會長久地保護眼睛,一時過度使用眼睛只會讓視力下降。
在孩子視力保護方面,父母應該多加的教育和把控,不管孩子的自覺能力有多強,也要好好關注,電子產品不能斷也不能沉迷,把握好它就會是學習的工具,把握不好就會害了孩子。
在這裡,給家長提醒一些實用技巧,來預防孩子的視力低下,首先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給孩子一個玩耍的度,其次讓孩子增加運動,運動會使促使血液迴圈,定一個時間段,陪著孩子一起,最後讓孩子正確地使用眼保健操,緩解疲勞和緊張,同時還可以讓孩子多培養,看綠色植物還有眺望遠方等,這些生活上的小習慣。
總結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是可貴的,家長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要注意孩子的各種趣事,從而有效地教育孩子,因為每一個自己的孩子都會成為,生命中最記憶猶新的“風景線”,但我們要始終記得,任何事情都要從小開始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