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孩子比較任性,出門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得到,一旦父母不答應,就會又哭又鬧地撒潑,有的還會躺在地上耍賴不走。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父母都沒有辦法,要麼被迫就範,以犧牲“錢包”為代價換來孩子破涕為笑,要麼置之不理,希望孩子自己做出妥協。
君君帶著4歲的兒子逛商場,事先與他約好不隨便亂買東西,兒子滿口答應。
可到了商場,兒子一下跑到玩具櫃檯,抱著一套“樂高”積木就不鬆手,還要求君君買下,君君不同意,兒子就站在那裡不走。
眼看好話說盡沒有用,兒子仍然不願離開,她只好使出老辦法來“威脅”:“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走”,一邊說一邊走到一旁等待。
按以往的經驗,兒子過不了多久就會放棄,想不到這次過了5分鐘,他仍然沒有出現。
君君一下著急起來,趕忙跑到服務檯詢問,結果兒子靜靜地坐在那裡。
原來是商場的保安看見孩子沒人陪伴,就把他帶到了那裡。
真是虛驚一場,好在沒有發生危險。
孩子不聽話,儘管“威脅”可能讓他屈服,但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那麼,把孩子一個人在扔公共場合,容易發生哪些危險呢?1、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父母與孩子的相持和較量中,父母大多以“不要你”、“離開你”等語言相“威脅”,同時做出相應的行為。
由於孩子年幼和膽小,就會真的相信父母的說法,可能會從內心感到害怕,從而馬上放棄自己的想法。
雖說這個辦法好用,容易達到父母的目的,但他並不是內心真正地受到教育,只是因為恐懼不得不屈從而已,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影響到他的性格培養。
2、容易發生意外情況
在公共場合,由於環境嘈雜,人流量較大,讓孩子留下一個比較陌生的地方,一旦孩子走錯方向或記不清路線,沒有及時地跟在父母的身邊,就容易因為擁擠和無人陪伴等原因,導致身體受到傷害,有的還可能發生被人拐賣等意外事件。
這樣的後果非常嚴重,每個家庭都不堪承受。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耍賴撒潑,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呢?1、不撒手,保持足夠的理智
在孩子撒潑時,父母要理智冷靜地對待,最好是守候在一邊,以極大的耐心與孩子周旋,哪怕自己再生氣和憤怒,也不能真的與孩子賭氣或者轉身離開,一旦發生危險將讓自己後悔不已。
面對問題不撒手,以保證孩子的安全為重,才有利於最終解決問題。
2、不威脅,也不向孩子妥協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在勸解時語言要溫和,儘量不要使用“威脅”性的語言,也不能讓孩子一鬧就答應他的要求,這樣會使他變得更加有恃無恐。
妥協不能解決問題,但用“威脅”的方式也同樣不好。
雖說“不要孩子”這樣的話是用來嚇唬孩子的,並不代表父母的真實想法,但會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從內心對父母不再信任,這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3、不急躁,及時轉移注意力
面對孩子吵鬧撒潑時,不管採取哪種辦法也不容易解決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用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來轉移其注意力,使他很快忘記或者不再糾結於這件事情。
同時,也讓自己有一個緩衝的機會,待他的情緒穩定之後,再想辦法透過引導、說服教育的方式,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用意,他會更容易聽進和接受。
4、不遷就,事後做好認真的教育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企圖逼迫父母就範的行為,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
這是一種壞毛病,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不要遷就和姑息,否則會讓他養成遇事就發脾氣的壞習慣,有的還會經常重犯,甚至得寸進尺或者一錯再錯。
因此,事後要及時教育,讓他真正懂得犯錯的原因之後,才會改掉這些壞毛病,避免這種行為再次發生。
由於孩子年幼,特別喜歡玩具,容易做出無理取鬧的行為。
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不管怎麼進行說服教育也是徒勞的,因而很多父母都會束手無策。其實,對孩子不管不顧或者用語言進行“威脅”都不是好辦法。
只要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掌握一定的策略,冷靜和理智地對待,事後再進行嚴格的教育,相信這種毛病是能夠控制和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