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呆爸
1、你家孩子,也是爆款嗎今天我已經放假了。
本來打算這兩天帶阿呆好好玩一玩,不打算更文了,但是下午的時候,很意外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報告,公安部剛剛釋出的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於是決定臨時寫一篇。
這個報告建議家裡有娃,或者即將準備生娃的父母看一看。因為它其實說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們很多家長都想給娃取一個好聽、有寓意,而且獨一無二,不重名的名字。但是最後卻往往還是成了爆款的一份子。要想避開“雷區”,提前看看沒錯。
我們看看2020年的姓名報告就會明白了。
去年新出生的男娃,取名最高的3個是:奕辰、宇軒、浩宇。女娃則是:一諾、依諾、欣怡。
從資料看,假如,你給剛剛出生的兒子取了“奕辰”的名字,那麼僅僅在2020年,就有14620個新生孩子跟寶貝同名。給女兒取“一諾”,那就是24820人。
這還只是一年的同名人數。事實上往前看,這幾個字也都是取名的大爆款,前後一算下來,估計全國至少有十幾萬叫“一諾”“奕辰”的。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小姨子的兒子就叫“梓軒”,阿呆班上也有兩個小朋友名字有“梓”。
據說很多學校班級裡,四十多個同學,會有六七個重名的。老師點名,兩三個孩子同時答應。
2、90後熱愛爆款名字,這是為什麼說真的,我一直想搞明白,這一屆90後、00後的家長都很標新立異,大膽新潮,為什麼都喜歡給孩子取“梓”“涵”“諾”“辰”“若曦”之類的名字呢?
想來想去,可能跟他們青春時期看過的電視劇、言情小說有關。第一個作家在言情小說裡取“梓”“涵”是新意,眼前一亮。
然後被改編成電視劇,在九十年代、新世紀裡風靡一時,也自然就影響了正在長大的少男少女。這種影響、趣味、偏好的形成,是在靜悄悄中薰陶的,家長自己都未必知道。
等到他們長大了,自己也生了娃,有意無意就模仿電視劇了。
其實再往下想一想,也好理解了。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當下,都沒法逃脫大時代的影響。
在我爺爺那一輩,很多人叫“建國”“國慶”“建華”。因為四五十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翻身農奴把歌唱”,家國情懷、主人翁的意識強。
到了我父親那一輩,“躍進”“四清”“建軍”“秀蘭”“紅梅”多了起來,時代運動的痕跡烙在了姓名裡。想一想,叔父輩裡有沒有幾個叫“國慶”“衛紅”的?
再往後,到了七八十年代,“偉”“強”“靜”,這些名字就成了主流。從小到大,我至少有十個同學叫“張偉”“王偉”,還有“李靜”“王靜”的朋友也很多。
時代的風潮,就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刻在了名字裡。
3、慕容、長蘇,只有幾千人我看公安部的這份姓名報告裡,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資訊。
比如,誰是第一大姓?
2020年新生兒“百家姓”,排名前4的是“李、王、張、
劉”。這和我們嘴上習慣說的“趙錢孫李”四大姓有點不同。最起碼在去年的新生兒中,“李”是第一大姓,要比“趙”多了整整52萬。
再比如,複姓有多少?
現在的言情小說、電視劇,最喜歡用複姓。普普通通的名,加上覆姓,立馬高大上了。
比如你原來叫“李小兵”,現在改成“上官小兵”“令狐小兵”“歐陽小兵”,是不是就有一種酷酷的、神神秘秘的感覺了?
可惜的是在小說裡,好像複姓遍天下,而且勢力很大,不是商界大佬,就是純愛少女!但實際上,在生活裡,認識一個複姓朋友,還是挺難得的。
從報告裡看,中國的複姓裡,“歐陽”是第一大姓,也只有111萬多一點,而“上官”只有不到9萬人。
至於我在言情小說裡經常見到的“慕容”只有5千人,“長孫”只有3千人。
想不到金庸筆下縱橫江湖的大燕國皇室後裔“姑蘇慕容”,大唐的“長孫無忌”,子息如此凋零啊!
4、避開雷區,可以做三件事在分享一點私家存貨。
可能是因為我是個文科生,經常有朋友讓我幫忙取名字。一般我都會提三個建議。
一、查重名。
二、避諧音。
孩子的姓名要跟隨孩子的一生,一生中大概會被叫約60多萬次,每一次叫起都加深著他人的印象。取名字時,要多讀讀,多聯想一下,儘量避免諧音。比如晶冰不錯,但如果姓沈,就成了沈晶冰(神經病),類似的還有吳仁耀(無人要)、裴靜光(賠精光)、朱達昌(豬大腸)。每年派出所都有幾個叫“楊偉”的去改名。
第三、忌生僻。
有些家長,給孩子取名,恨不得翻爛字典,為求新而求新,用了不少冷僻字。比如“湉、翀、譞(xuān)、龘(dá)、彧(yù)”,等等。
這種寓意也許不錯,也沒有什麼重名,但我認為不太可取。
名字是用來叫,用來聽的。太生僻了,將來老師點名,孩子考試,結交朋友,很可能不僅沒有讓老師印象深刻,反而會成為減分項。
前兩年就有一個真事,浙江寧海的嚴女士,給女兒取了“頔”(di),寓意“美好”。孩子也確實很優秀,一路成長都是小學霸。
但結果沒料到,等到保送研究生的時候,卻因為學信網上錄入不了這個字,折騰的夠嗆,差一點好事變壞事。
5、我是怎麼給孩子取名,從古詩詞裡找路子怎樣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
其實,中國傳統古詩詞是一大寶庫,靈活運用一下,驚喜不少。這裡舉三個例子。
電影明星周星馳。他的名字就來自於初唐四傑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雄州霧列,俊採星馳”。
還有我很喜歡的一個詩人戴望舒。他的名字就取自《離騷》中的“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如果家長朋友實在不知道怎麼給孩子取名的家長,不妨翻翻唐詩宋詞、楚辭詩經。
至於我自己,我取名字的原則比較簡單,喜歡筆畫簡單,寓意深遠,而且中性、文雅一點的名字。
當年,我給阿呆取名字時,身邊朋友都建議取三個字、甚至四個字,說這樣重名的機率低。
但最後,我反其道而行。
從李白《夜宿山寺》裡取了一個單字大名,從蘇軾《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裡取了一個“阿呆”的小名。
現在他們班三十多個小朋友,只有兩個孩子名字是單字。現在懷二寶了,我還是準備的單字。目前的備選有:邁,禾,知,沉,信,弋,寂,願,佑,讓,序,驛、言。
最後,再順口說一句“給孩子取名2個字,派出所不準上戶口。”
這個說法,很多人都聽過。我身邊還有朋友正是因為聽信了這種說法,所以才給孩子取了三個字的名字。
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