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的同齡孩子“很會說話”,而自己孩子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弱,不少父母很著急,心情很複雜。其實不必太焦慮,科學運用傳播之方就可以解決。

3-5歲的孩子常見的問題有發音不清晰,如zh與j不分,在“自己”等詞語表現很明顯;大喊大叫多,說話著急,甚至結巴;動手多,動口少;這些是一般人都能感知的問題。

圖1:兒童語言發展的七個階段

上述之所以是問題,是因為達不到跟所謂的標準。那3-5歲孩子的標準是什麼,這是必先要搞清楚的知識點。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發展處於迅猛期,是句子掌握階段,必須再細分為兩個子階段。

一、3-4歲

▲語言理解:

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夠回答各種“什麼”、“哪裡”、“誰”的問題,也可以理解簡單的故事。

▲語言表達:

能使用3-4個詞以上的句子,這些句子大多數語法完整,例如“我媽媽喜歡吃蘋果”等。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向父母提問,如“爸爸去哪裡了”,也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問題。

孩子可以簡單與家長分享自己的經歷,例如:“我在幼兒園玩玩具了”。

二、4-5歲

▲語言理解:

這一階段的孩子能理解比較複雜的長句子以及聽懂三步指令,例如:“你先把書包放下,然後去洗手,然後可以吃水果”。他們能夠理解日常的對話,可以聽懂故事,並且可以回答與故事內容相關的問題。

▲語言表達:

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夠複述簡單的故事,能夠使用語法結構比較複雜的“成人式”的句子,例如一些簡單的被動句:“我的玩具被弟弟弄壞了”等。這時候,孩子的語言表達發展到了敘事階段。

因此,孩子語言表達之間的差別,如果是因歲數(要按月計)之間的差別所造成的,就不用太擔心,水到才能渠成,瓜熟才能蒂落嘛。如果達不到標準,當然就得注意,甚至要適當干預。

一般來說,孩子的生理不成問題,語言能力低弱主要在於傳播環境不良。語言能力是透過資訊輸出來體現的,要有輸出就得有輸入。說得通俗點,要想讓牛產奶總得讓牛吃草,產好奶總得吃好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第一老師。

不妨自我診斷下,孩子主要跟誰在一起?他們的語言能力如何?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語言能力通常是不如父母的。爸爸去哪兒了?媽媽去哪兒了?父母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長不長?不少年輕的父母,由於工作壓力回到家說話難免帶著幾分氣,自身說話就很著急,缺乏足夠的耐心和細心,輸入並不理想。孩子有語伴嗎?語伴水平如何?一般來說,獨生子女的語言能力發展緩慢些,主要因為缺乏語伴。

圖2:留守兒童

那如何來改善呢?一言以蔽之,改善語言傳播環境,提升輸入。

1. 父母提升。父母多陪伴,自身說話多幾分耐心,不斷提升表達能力,以身示範。

2. 尋找語伴。遛娃多跟大一點的孩子,或者跟說話比較利索的一起玩。一般來說,女孩子的表達能力好於男孩子。有條件的話,尋找好一點的托幼機構,班級人數不能太多。三十幾個一個班的老師,難免心有餘而力不足,你懂的。

圖3:玩伴也是語伴

3. 音影片輸入。孩子看電視、玩手機,一直是家長們的心病,尤其是祖輩們非常擔心會損壞寶貝孫子孫女的眼睛。的確,久看會影響視力,但不看會影響口才。動畫片的臺詞都是有所準備剪輯而成,不管是發音還是詞彙,優於即時的一般口語。適當讓孩子收看收聽,包括玩手機(如讓孩子看寶寶巴士),是應該的。這也是數字時代孩子的權利與樂趣,不要隨意剝奪。

最後,筆者分享下我家孩子的故事。孩子是獨生子,語言能力一度發展緩慢。樓上有個弟弟(小1個多月),人家語言能力發展較快,2歲多點就會說“花園裡有狗屎”的完整句子,當時我孩子還只會蹦“三字經”,我一度有點擔心了。經過調查與分析,他主要是有個上一年級的姐姐,成為天然的好語伴。後來,我們把孩子送到私立日託了三個月,班級不到10個人,孩子很快就跟上去了。平時帶他出去玩,儘量跟性子較為溫和的大孩子玩,手上多帶些玩具和零食,讓他分享給小夥伴,互利互惠哈。家裡老人說普通話,帶有些方言味兒,也儘量糾正他們的發音。總的來說,就是塑造良好的語言傳播環境,潤物無聲。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雙胞胎需要根據各自的性格來培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