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有與生俱來的只屬於她自己的獨特天性,這個天性是她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也是她最終的避風港。我們做父母的使命就是遵循她的天性,讓她在她自己的天性之下成長髮展。
我們作為成人,在世間經歷林林總總,會對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產生疑惑。今今來到我身旁後,讓我相信人之初是善的。她是帶著一顆無比純淨的心來到我們身邊,並無任何雜念。慢慢的孩子會經歷人事,這些人事的冷暖複雜,會慢慢讓她原本純淨的心受到挑戰,就如我們自己一樣。我們成人之後,在不斷的思索反思中要一遍遍的迴歸初心,而她現在擁有的全部就是初心。
我說的天性,並不是習慣。天性是她與生俱來的,習慣是她在環境的影響下慢慢養成的,我們要把兩個區分開來,否則你會誤解我所理解的天性。比如懶惰,是習慣,不是天性。而安靜,是天性,不是習慣。習慣有好壞(至少按照今天我們所共同接受的常識),比如懶惰,比如脾氣暴躁。而天性並無好壞之分,天性是每個孩子的一部分。有的孩子安靜,這樣的孩子會比較敏感(比如今今就是這樣);有的孩子好動,神經大條。兩者之間並無好壞,不能說安靜的孩子不如好動的孩子,反之亦然。
就如我們如果喜歡吃麵食,如果每天都是米飯,就會讓你有些苦惱;如果你喜歡與人交談,讓你獨居,你就會很不適。違揹我們的天性來做事情,我們總會痛苦無比,雖然以我們的成人心智我們並不會表達出來。天性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發現、尊重並鼓勵孩子的天性,她會覺得一切都很自然,內心沒有糾結。如果反之,就會在她內心造成巨大的困惑,這個困惑也是不自信的根本來源。
有些父母經常會說類似的話:你看某某怎樣,人家做的多好,等等。這些話的潛意識中都在暗示孩子:你不好,你要學別人。我們的天性怎麼學別人呢?我們真希望我們的孩子變成別人嗎?這樣出來的結果一定是邯鄲學步,糾結不已。
從小到大,我們給今今的擁抱非常多,我認為擁抱是表達愛的最好的方式。今今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也喜歡擁抱老師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當她發現有些小朋友不讓她抱時,她就很困惑,回家問我們。我們就對她說:你做的是很好的,有些小朋友不喜歡抱,那你就尊重她不抱她,但你擁抱小朋友和老師是非常好的表達方式,你不要因為有的小朋友不喜歡而改變你自己。
叔本華對人的個性做了極為細緻的表述,在《人生的智慧》中他說:無論在任何年齡段,一個人的自身擁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
每個孩子擁有的都是對她來講最好的。即便我們成人,我們也會時常反思要做自己,那麼我們更應該讓孩子做她自己。作為父母,我們對她天性的識別、認可和尊重,是她形成她自己獨立自信人格的基礎,是父母能送給她的另一個美好的禮物,也是她未來面對並不是很美好的現實的最終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