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熟悉“琴童”這個詞嗎?

給它下個簡單的定義吧:“琴童”指學習一門正規樂器,有固定上課老師,規律上課,為它付出練習時間的少年人。

琴童不易,然而今天我並不是來歌頌琴童的。相對於琴童來講,培養一個“琴童”似乎更是件挺複雜、挺麻煩的事情。

確實如此,如果學琴之路規劃得不科學,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孩子的藝術天賦沒得到開發,一技之長也沒學成,家裡卻鬧起了矛盾。在有些琴童家庭,打仗甚至成了常態:父母督戰,男女雙打,涕淚橫流,雞飛狗跳……

為什麼今天忽然來寫這篇文章呢?好吧,我承認,我剛剛參與了一場“雞飛狗跳”的即興演出,今天的戰役勝利並不屬於我,然而我並沒有放棄,因為明天的太陽還會升起,練琴也會按時到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這是一個交不出稿子的並且被琴童折磨的夜晚,借這個機會來抒發一下情感,分享一下我家琴童的培養之路吧。

鋼琴演奏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一直是美好的優雅的,它常常和快樂、愉悅這樣的詞語緊密相連,為何在我孩子的指尖之下產生了一股“戾氣”每每摸到鋼琴的時候,首先是面目幾近猙獰的臉,其次是懶塔塔的手腕······這一副造型,可以讓坐在一旁陪練的我立刻怒火中燒。這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我慢慢發現琴童家庭遇到的問題大同小異,大致可以歸為以下三類:

1. 節假日脫離老師,家長不知如何輔導

2. 孩子不願練琴

3. 在上述兩條折磨下,家長心生猶豫,不知出路何在

看似無關的幾個問題,其實有相通的“底層邏輯”:我們身邊的不少琴童,開啟音樂世界大門的方式都有些問題。

先說第一條:就家長來講,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是生來就有藝術天賦,也不是每個琴童身後都有一名音樂世家出生的父親或母親,信手捏來的可以做家庭指導,那麼你的“不懂”和孩子的“新學”就發生了火花似的碰撞。我長久以來一直是和孩子一起學習的,很多曲目我是不會演奏,甚至音符我也不懂,但拿到譜子的第一時間我一定會全網搜尋這個曲目,每個版本的演奏我都會認真地聽上至少一遍,這樣在孩子開始練習的時候我基本是可以聽得出對錯的,在情感上的表達我完全能夠給出很好的指導性建議。這就是第一條怎麼破。你不僅僅是陪練,也是要一起學習才行,倘若學不好,至少也起到積極向上的作用。

第二:可以簡單粗暴地說:本來就沒人喜歡練琴。

大多數人喜歡音樂,要麼是喜歡坐在臺下,欣賞它,並收穫美感;要麼是喜歡站在臺上,演奏它,並收穫掌聲。誰喜歡躲在小黑屋裡,練習它,忍受耳朵和手指的煎熬,並不斷自我批判的人,大概是不多,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不過,這“不喜歡”的程度有深有淺。武俠小說裡,苦練武功乃至備受煎熬者,為什麼往往能甘之如飴呢?要麼是為贏得意中人芳心,要麼是為奪取至尊之位;目標明確的受苦,比不明就裡的受苦,要容易忍受得多。中國孩子絕不缺乏勤奮刻苦的勁頭。只看是否發自內心的“喜歡”。 沒有讓孩子一上來對音樂產生興趣,卻在後來想盡辦法讓他們乖乖練琴,這是一定是捨本逐末。這一點我做得並不好,一定要加強興趣的培養和開發。

前兩條的“底層邏輯”搞清楚了,剩下的問題太好解決了。第三條問題留給大家,琴童的家長們,你們有興趣回答麼?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高智商嬰兒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