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教育家盧梭在自己的著作《愛彌兒》中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其中,"愛講道理"的家長在生活中時常遇到。

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總是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大家可能沒想到,自己認為有用的道理,在孩子的耳中可能都是沒用的"嘮叨"。

8歲的鵬鵬平時喜歡玩拼插玩具,在家裡只有爸爸非常支援他的這一愛好,平時帶他出去玩都會滿足買新玩具的願望,所以鵬鵬和爸爸的關係也就最好。

但是在媽媽眼裡這些玩具不僅浪費錢,而且對於鵬鵬沒有任何的幫助。為了吭改變孩子的這一喜歡,媽媽每次見到鵬鵬想要玩具的時候,都會出面阻止並對孩子講道理。

這一天,一家三口逛超市又到了玩具區,鵬鵬表達出自己想買玩具的想法。而這次媽媽沒有忍住,在超市就對鵬鵬進行了呵斥:"不是告訴過你了嗎?讓你少買玩具,你就不能看點書嗎?"

看到媽媽反對,孩子沒敢說什麼。這是時媽媽又緊接著說:"你看你的學習成績這麼差,就是玩玩具造成的,以後不準玩了。"

一聽到媽媽從玩具又扯到自己的學習問題,鵬鵬著急了,氣呼呼的說:"我玩玩具關我學習什麼事,我就玩,氣死你!"

兒科醫生鄭玉巧說,幼兒有一個顯著特點,你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去做;你越不讓他動的東西,他非動不可。禁止的命令,對孩子來說相當於提醒他去做。

從上面這對母子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媽媽其實希望孩子能多一點心思放在學習上,可是在孩子眼裡卻非常討厭這樣的說話方式。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孩子只講大道理是不行的。

為什麼家長總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呢?

1.希望孩子少走彎路

在家長的認知當中,都希望把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告訴孩子,讓孩子能更輕鬆一些。所以才會不厭其煩的跟孩子講一些大道理,讓孩子能夠學會選擇。

可是事實卻是,只有自己親身經歷,有些道理才能夠明白。

2.想要證明自己的權威

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總會不自覺地想樹立一定的權威性。尤其是在孩子發生叛逆的時候,這樣的思想更加強烈。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越是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家長越喜歡給孩子講道理,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權威。

3.想讓孩子有規則意識

有一些家長自己的規則意識特別的強,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如此。這一類家長的內心總有一些標準和規定,他們不僅用這套方法來嚴格要求自己,同時也會去要求孩子。

如果恰巧遇到孩子犯錯誤時,他們就希望用大道理來給孩子上課。

其實我們都知道講道理也就是意味著溝通,但是溝通的過程應該是靈活的,如果其中帶有強制性,怕是誰也不容易接受。

"行不言之教",言傳身教雙管齊下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可是一遇到問題,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念頭還是勸誡孩子,給孩子講道理。卻不知這樣的方式,反而更容易激起孩子內心的叛逆。

為什麼孩子在面對家長"講道理"時會出現叛逆呢?

1.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的著名理論,相信不少家長都有所了解,而超限效應之所以會產生,也是由於家長過多的刺激孩子,才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牴觸的心理。

所以,在與孩子談話時,一定要注意彼此之間的界限感。

2.孩子感覺被打擊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中曾解釋過,孩子通常會按照自己的意願、想法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並且他們不認為自己的方式是存在錯誤的。

但是家長通常用成人之間的規則,來界定孩子的對與錯,這會讓孩子感覺備受打擊,從側面也會激起孩子的叛逆與牴觸。

3.無助和自卑感

正面管教中提到,孩子的內心就像花兒一樣,色彩豐富,敏感脆弱。所以也許孩子的內心並沒有我們大想象的那麼的堅強。

那麼當孩子一次次接受家長的"大道理"的否定時,內心都會產生無助和自卑感。

在演講中有這樣一個法則:"學會抓住演講中的黃金三分鐘",這說的就是在表達過程中,"精煉"的重要性。並不是越長、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精"。同樣的,家長在和孩子的交談過程中,也應該分清楚精髓,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並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那麼,既然枯燥的道理孩子難以接受,所以巧妙的轉化方式呢?

1.利用繪本中的故事

首先,繪本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育兒工具,利用繪本讓孩子接受一些道理,對於年齡在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非常有用。

其次,大多數繪本都是以圖畫為主。其中豐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是吸引孩子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養成一些好的習慣,不妨買相應的繪本給孩子,相信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都能夠有不錯的收穫。

2.運用榜樣的力量

作家阿德勒在自己的著作《洞察人性》中說到,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對權利充滿幻想,這是因為孩子天性中就帶著對力量的羨慕,對權利的渴望。

根據孩子的這一特性,我們不妨運用榜樣的力量,來讓孩子做出一些改變。

首先要幫助孩子在心中樹立一個榜樣,在此之後,如果孩子讓孩子接受一些道理,不妨就利用榜樣的力量,這樣孩子就會更好的接受。

3.利用同伴之間的關係

同伴在一起的時候,會減少"一切從自我出發"的這一想法,而是更多的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孩子3歲以後,就要送到幼兒園接受集體生活。

當孩子開始考慮其他人的感受時,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夠利用同伴之間的關係,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和做出改變。

所以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讓孩子有更多的朋友,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4.運用實踐的機會

實踐檢驗出的真理更有說服性,在《銀河補習班》中爸爸為了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不惜耗費時間、精力帶孩子親身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從而樹立心中的目標。

所以,如果您的孩子對於學習和生活一籌莫展的時候,您不妨停止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真正實踐一下,實踐的結果會告訴孩子該如何去做。

5.採用言傳身教的方法

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自己的自制力都很小,比如熬夜、玩手機、減肥等等,這些目標都不能夠完成。那麼,又怎麼去要求孩子完成制定的目標呢?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如果想要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不妨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享受學習的時光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適應這樣良好的氛圍。

我相信,如果您能夠按照以上的方法,做出一些改變,我們就會看到孩子在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

畢竟教育孩子是一件充滿智慧的事情,希望每一個家長在和孩子鬥智鬥勇的這個過程中,都能夠收穫幸福和快樂。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長抱著這樣的心態送孩子上早教,上萬花費遲早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