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約過越紅火,家長愈發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欲圖讓孩子早些贏在起跑線上,角逐越來越激烈,競爭的起跑線越來往前移,時間越來越緊、節奏越來越快,在這種慌亂中,我也越來越後悔自己沒有早些準備。

近幾天看了李笑來老師在得到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上關於“早是不是決定因素”的幾篇文章(下方圖片中有連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一下),若有所思,總結了以下幾點感悟,稍作分享。

李笑來關於“早是不是決定性因素”原文

01-如果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你將會錯過繁星。

什麼是早呢?我的定義是“早”是一個相對概念,它是基於時間的先後來定義的。即如果沒有“晚”,就不會有“早”。比如,以現在開始劃分,相對於現在之前發生的那些時間都叫早,而現在之後的那些時光相對來說都是晚。

可問題是,現在之前的那些時光已經消逝了,再也回不來了,不管自己之前是如何度過的,都無法更改了。目前我們所能把握的最早的時光就是現在了,不是嗎?“過去的都過去了,如果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你將錯過繁星”,後悔、遺憾、抱怨、痛苦,是最沒用的情感宣誓。

02-後悔“早知道就好了”,會打擊自己的信心

退一萬步,假使我們後悔有用,想一想,如果真的給你一次從頭來過的機會,你當時又真的能夠堅定地按現在認為的正確方向行動嗎?其實不會的,大概率是不會的。因為在當時的情境之下,我們就是按照當時自己的認知做了最好的選擇,我們現在所以為的這個選擇在當時看來並不會更優。即使從理性的角度講,每個人都承認多讀書多思考好,但真正讓我們去做的時候,大都依舊會選擇把書本放在一旁,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在我們心裡,看電視就是此刻的最優解。

相信自己,不論是之前還是現在乃至將來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自己在那時那景所覺得最好的。而後悔,只會讓自己不斷懷疑自己的抉擇。與後悔相比,更應該去總結當時為什麼會做那樣的不太好的決定?找到原因,查漏補缺,試著從現在開始,知行合一,努力讓自己所認為的最好決定,真正接近“最好的選擇”。當自己的選擇真的為自己帶來小收穫時,我們會更加認可自己。

03-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40歲的阿姨被迫失業了,向別人哭訴“自己啥都不會,以後可怎麼活?早知道就學習一些技能了……”,與之對比鮮明的是一位奶奶,她在70歲時開始學習吉他,她說假如自己可以活到100歲,那麼她還有三十年的光陰呢,現在一點都不晚,但剩餘的時間很寶貴,她不想再推遲自己開始學習的時間了。

人體藝術大師王德順說過一句話,“人的潛能是可以挖掘的,當你說太晚了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這可能是你退卻的藉口”。抱怨“自己沒有早知道……”,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藉口。因為遺憾過去是很容易的做到的——皺個眉、發一聲嘆息、罵過去的自己兩句、哭天搶地一下就完事兒了。而與此相比,堅持行動就太難太難了。我們希望通過抱怨沒有早知道,把努力踐行的重擔扔給過去的自己。欺騙自己說“現在再開始積累已經晚了,算了吧……”,遊說自己說“我已經浪費那麼長時間了,再玩會兒也沒啥的……”,慰藉自己說“雖然沒有一早就開始這樣做,但現在的日子不也能過得去嗎,就這樣吧……”。

再往前想一步,自己現在又憑什麼指責當初的自己沒有早知道,沒有早點行動呢?難道自己現在真的明白正確的道路方向了嗎?其實並沒有,如果真的明白了,就不會抱怨了。真的明白了,就會為自己的領悟欣喜不已,真的沒空去埋怨過去。“抱怨早知道就好了”,其實不過是現在的自己五十步笑當初的自己一百步罷了。

失去了先發機會,仍擁有後發制人的優勢

或許別人比我們早些領悟了一些道理,並早了幾年開始行動。但正因為如此,我們就可以在別人“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歷中吸收成功經驗、反思失敗教訓,更好地規劃道路,避免入坑,在前人的基礎上,事半功倍地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後發制人啊。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利用好自己能夠觸及的資源,為確定正確的道路做好更充足的準備。

這個世界上不缺機會,關鍵在於機會到來時,自己能否把握地住!就算前方的背影讓我們望塵莫及,至少自己還可以體會自我進步、自我實現的快樂。不是嗎?趁現在自己還能呼吸,打起精神,綻放生命吧。

84

讀書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這些地方“不乾淨”,孩子經常去容易生病,覺得是迷信但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