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你把時間浪費去參加學校的各種亂七八糟的社團,有這些時間,去參加一個知識競賽不是更好嗎?”
“你又這麼說,我難道連自己的興趣愛好都不能自己做主嗎,連交朋友的權利你也要剝奪嗎!你想把我逼死嗎?”
一大早上起來就聽見鄰居又在訓他的兒子,她的兒子說完這番話很氣憤地摔門而出了。
這種情形真的是見怪不怪了,從開始做鄰居起,就總能聽到鄰居李媽媽時不時就對兒子大聲喊叫,這個兒子也習慣了媽媽的喊叫,以及媽媽對自己人生道路的干預,很少會發脾氣、說話回擊。平時見了陌生人基本不說話,甚至迴避家裡的客人。今天終於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控訴了媽媽對他的強勢控制。
沒一會兒就看到李媽媽慌里慌張地出門了,連門都沒有鎖。之後瞭解到,那天吵完架孩子跑出去以後,情緒激動跑到了河邊準備輕生,所幸的是周圍有其他人,看到他的舉動後及時救了下來,還好人沒什麼大礙。經過這件事後,李媽媽哭著懺悔道:“都怪自己,這麼多年根本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後悔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也瞭解到這位李媽媽管教孩子的一些做法。基本上就是強勢的控制孩子,根本沒啥道理可講。當有其他親戚朋友勸她的時候,她都表現得很反感,根本不聽別人的勸。現在她的兒子已經上大學了,但依舊沒有自己做主的機會。多半是在媽媽的強勢壓迫下順從媽媽的意見。
從這位媽媽教育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上,我們可以感覺出來,強勢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的。
1.強勢父母帶娃的日常強勢父母的帶娃日常逃不開這幾個字:我說了算。
在帶娃的過程中,對於孩子自己做出的一些選擇,比如想要一個玩具或者交一個新朋友,甚至連穿什麼樣的衣服,強勢的父母都會狠狠的否決孩子的想法,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或者孩子解釋了之後也不聽。對於孩子提出的一些需求,不能給出正確而恰當的回絕理由,就只是告訴孩子不行,不可以,不能。這種父母一般會覺得自己作為大人,做出的判斷都是對孩子有好處的,認為小孩子的想法很幼稚。
2.在父母強勢控制下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在這種強勢父母控制下長大的孩子,通常來說會表現出自我封閉、沒有主見、木訥寡言等特徵。
01自我封閉。
在強勢父母的控制和一再打壓之下,孩子從小就沒有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機會,孩子也深知,就算和父母說了,父母也聽不進去,還不如不說。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自我封閉起來,不願與外界的人交流,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把自己封閉起來。
02木訥寡言。
在封閉自己的時候,就註定他們與外界的交流會很少,從小沒有機會鍛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一切事物都失去了興趣,只是一味的承受父母的安排。最終就表現出木納寡言的性格。這種性格會讓孩子的身上缺少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機,給人一種死氣沉沉的感覺。
03沒有主見。
同時,因為父母的強勢控制,他們很難做出有自己想法的選擇。在長期的控制下,他們會逐漸喪失自我判斷能力與自我選擇能力,這種能力的喪失,就是我們俗話說得沒有主見。當這種孩子長大後碰到需要自己獨立做主的事情時,都會顯得特別焦慮,特別猶豫不決。
像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總會有選擇困難症,我想這和我們童年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小時候父母總會幫我們安排好一切,就算不是特別強勢的控制,但對我們的生活也是一種干預。這種童年造成的傷害,需要我們花費一輩子的時間來治癒。
3.想要養育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作為父母,想要養育身心健康的孩子,需要父母多花費一些心思。
01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將孩子和自己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
和孩子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時,有助於我們摒棄“我說的一切都是對的,你就得聽我的”的錯誤想法。我們和孩子不是凌駕與被凌駕的關係,而是互相幫助的關係。
只有學會傾聽,父母才能在傾聽的過程中,及時的瞭解到孩子的需求,然後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滿足。也能對孩子在某一個階段出現的一些思想上的偏差給予指正。同時也能發現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及時的去解決它,避免釀成大錯。
02家庭氛圍的培養。
看到那些和孩子在公園一起玩耍的家庭,總會給我們一種特別溫馨的感覺,也讓我們特別羨慕。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的孩子想必是一個積極樂觀,身心健康的人。
而這種氛圍的培養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和孩子做一些互動親子游戲,構建一個輕鬆活潑的家庭氛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手工,或者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大家融入到一個集體中。當我們和孩子構建起一種集體意識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團結一心的力量幫助我們的小傢伙快快成長。有了輕鬆的家庭氛圍,孩子也會樂於和父母溝通,然後在溝通的過程中,大家一起成長。
父母帶給我們的一些傷害已經不可避免,但成年的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孩子避免這些傷害,這就需要父母學會培養孩子。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小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充滿希望。我們的孩子也會健康的成長,成為有理想有作為的青年。